首款国产Bcl-2抑制剂“首方”快速落地,释放的4个信号

蓝鲸财经
Jul 28

文|氨基观察

首款国产Bcl-2抑制剂“首方”快速落地。

亚盛医药消息,7月25日,其Bcl-2抑制剂利生妥®(通用名:利沙托克拉)已在北京、天津、广州、上海、苏州、福州等30多个城市、40余家医院,开出第一批首方。

此时,距离利生妥®获批不到20天。对于患者而言,意味着这一中国原创药物将开始惠及广泛的CLL/SLL患者,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临床治疗空白,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于亚盛医药而言,利生妥®商业化快速推进,意味着其迎来了第二增长曲线,但更验证了一点:其具备在高价值领域持续突围的能力。

利生妥®惠及患者,是亚盛医药、更是我国在血液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跃升的关键一步。

这一突破让市场清晰看到,亚盛医药正加速向血液瘤领域的巨头阵营迈进。从耐立克到利生妥®再到更多管线的布局,其在血液瘤最终产生的能量,可能会超乎所有人预料。

/ 01 / 又一款潜在全球BIC诞生

利生妥®注定是一款超级大药。

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Bcl-2(B细胞淋巴瘤-2)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相关,对应广泛的治疗潜力,在AML、CLL/SLL、MM、MDS、MCL、MZL、MDS、FL、WM、CML等一系列血液肿瘤的治疗中,都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潜在规模超百亿美金。

Bcl-2抑制剂的价值,也已经被艾伯维充分验证。在仅解锁CLL/SLL、AML、MCL适应症的情况下,维奈克拉年销售额早已突破20亿美元。

利生妥®的上限,可能远超过上述数字。核心原因在于,利生妥®是潜在BIC。

维奈克拉因为高肿瘤溶解综合征(TLS)风险、给药剂量繁琐等Bug,存在使用过程复杂、安全性问题突出、部分患者无法坚持治疗等痛点,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和拓展。

而利生妥®并不存在上述问题。

在给药剂量方面,相比于维奈克拉因耐受性而采用起效较慢的剂量五周梯度递增方案,利生妥®采用每日梯度剂量递增的创新给药方式,在4-6天内完成剂量递增。

就是说,其可在短时间内即可达到治疗剂量,为患者带来快速应答。并且,还有助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在看似更“激进”的给药方式下,利生妥®的安全性实际上更优。

根据此次支持利生妥®获批的关键注册研究结果,未发生肿瘤溶解综合征(TLS)副作用,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且程度可控,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低且多为1-2级。很显然,患者的耐受性会更突出。这尤为关键,因为部分适应症,例如CLL患者主要为老年群体,对药物的耐受性要求更高。换句话说,利生妥®是更好的选择。

对此,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李建勇教授表示,利生妥®为中国CLL/SLL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如今,随着首批处方的落地,意味着利生妥®带来的便捷、以患者为中心的新治疗模式正式惠及中国患者。

利生妥®首发适应症潜在销售,已经值得资本市场期待。正如上文提及,其被获批用于经过至少一种含BTK抑制剂系统治疗的患者。CLL/SLL患者生存周期长,存在“累积效应”,因此国内存量患者规模不低。再加上CLL/SLL患者的一线治疗,主要就是BTK抑制剂,因此利生妥®的发挥空间极大。

当然,市场对于利生妥®的期待不止于此。目前,亚盛医药还在开展利生妥®四项全球注册III期临床研究,分别为获美国FDA许可的治疗经治CLL/SLL患者的GLORA研究;治疗初治CLL/SLL患者的GLORA-2研究;治疗新诊断老年或体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GLORA-3研究;以及治疗新诊断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GLORA-4研究。

上述研究布局,构成了利生妥®冲击“药王”位置的清晰逻辑。

/ 02 / 冲击“药王”逻辑清晰

目前来看,利生妥®有潜力持续推高其天花板。

第一,基于BIC优势完成超车。即维奈克拉能覆盖的群体,它能做得更好。根据亚盛医药公布的2期临床数据,在Bcl-2抑制剂CLL/SLL领域,利生妥®与阿卡替尼联用治疗初治CLL/SLL患者的ORR达100%,在R/R CLL/SLL中的ORR仍达98%。

不管在治疗CLL/SLL还是R/R CLL/SLL中,非头对头情况下,利生妥®联合BTK抑制剂的疗效数据不仅超过维奈克拉联合疗法,且优于其它不同机制药物。

并且,利生妥®联合治疗仍保持了与单药治疗相当的安全性:临床TLS发生率低、后遗症小,主要为临床易于管理的低级别血液学不良事件。这有望进一步增强其临床竞争力。

第二,基于突出的安全性、疗效优势,斩获更多FIC适应症。

维奈克拉没有实力覆盖的群体,利生妥®也能够触达。因为毒性问题,维奈克拉并不能解锁Bcl-2抑制剂所有潜在适应症。6月份,其就在HR-MDS领域摔了一跤,针对上述群体的一项三期临床试验(VERONA)未达到OS终点,宣告失败。

这也给了综合优势更突出的利生妥®超车的机会。

根据在今年ASCO上公布的数据,利生妥®不管是针对新诊断还是难治MDS,疗效都足够惊艳。在15例疗效可评估的 ND MDS/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患者中,ORR为 80%,其中40%的患者获CR,40%的患者获骨髓CR(mCR)。22 例疗效可评估的 R/R MDS/CMML 患者中,ORR为50%,其中27.3%的患者获 CR,18.2%的患者获mCR,4.5%的患者获PR。

目前,利生妥®正在积极推进针对高危MDS患者的全球注册临床研究(GLORA-4),此次 ASCO数据的读出增强了利生妥®的潜在预期。也正因此,在维奈克拉宣告失败后,亚盛医药股价持续上涨。

除了在MDS领域,在R/R MM这一维奈克拉尚未覆盖的领域,利生妥®也展现出极佳疗效,并且全球注册三期临床正在开展。

第三,利生妥®甚至能够覆盖维奈克拉耐药的群体。

对于肿瘤药物来说,耐药性是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维奈克拉也不例外。

而根据在今年ASCO口头报告的数据,利生妥®针对维奈克拉治疗失败的患者,APG-2575仍展现出极为强劲的疗效。在28例既往维奈克拉耐药的复发/难治性 AML/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患者中,22例疗效可评估,总反应率(ORR)为31.8%。

这意味着,利生妥®有望填补上述难治领域临床空白,临床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也正因此,诸多临床专家对利生妥®展现了极高期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宋永平教授就表示,希望尽快推动利生妥®进入国家医保谈判,降低患者负担;以及在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其他淋巴瘤亚型乃至实体瘤领域铺开临床研究,以期惠及更多患者。

如果能顺利兑现预期,利生妥®的上限显然大幅高于维奈克拉,后续或能不断给患者带来新选择,给资本市场带来惊喜。

/ 03 / 高价值领域突围能力再验证

对于亚盛医药而言,利生妥®光速开启商业化,意味着其迎来了第二增长曲线,但更验证了一点:其具备在高价值领域持续突围的能力。

在攻克Bcl-2抑制剂之前,公司的首发管线耐立克就是在“Hard”赛道上实现突围的。并且,耐立克不仅是国内首个上市的第三代BCR-ABL抑制剂,更是全球BIC产品。

如今的利生妥®,又是在业界公认“难啃骨头”的领域破局。

该领域并不容易“攻克”, Bcl-2靶点存在成药性与分子活性兼顾等一系列难题,突破局面并非易事。在利生妥®获批之前,全球历经40年也仅有维奈克拉一款Bcl-2抑制剂获批上市。并且,维奈克拉的成药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从1996年开始有研发思路,到中途历经两次失败,直到后续基因泰克的加入,双方联合研发才最终找到了相对完美的化合物,也就是后来的维奈克拉。

但事实证明,亚盛医药不仅能够实现突围,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这一成功并非偶然,源于深厚的积累。在Bcl-2抑制剂领域,亚盛医药已经沉淀了30年。公司的两位创始人王少萌、杨大俊,早在1995年就在乔治城大学Lombardi癌症中心开始研究Bcl-2靶点。他们前后推了3个化合物,整整用了21年的时间,才实现真正上市应用。单就利生妥®这个产品而言,从临床前做到临床上市就花了11年的时间。

这凸显了其极度的前瞻性,而不是简单的“押中”靶点。在别人尚未意识到Bcl-2价值时,便以冷板凳为起点,亚盛医药用二十年的持续投入把一条无人问津的路径走通,最终实现在今天的黄金赛道卡位——这已远远超越单纯的技术判断,也构成了市场对于亚盛医药未来的更大期待。

从耐立克到利生妥®,在“硬仗”中胜利已成为亚盛医药的可持续性动作。未来,其必然会在更多高价值领域,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至少,在血液瘤领域,亚盛医药成为巨头的概率,已经越来越大了。

/ 04 / 血液瘤巨头加速形成ing

血液瘤新巨头加速形成进行时。

从耐立克到利生妥®,本质上还体现了一点:亚盛医药在血液瘤领域确定性越来越高了。

不仅与BTK抑制剂联用,利生妥®与耐立克也展现出了“1+1>2”的能力。该联合疗法针对R/R Ph+ ALL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无需强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情况下,不仅起效迅速,且缓解率高且缓解程度深。未来,其与耐立克的联合治疗方案,有望成为Ph+ ALL进入“无化疗”时代的新治疗选择。

这契合血液瘤治疗的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单一疗法可能难以满足复杂的治疗需求,联合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重要趋势之一。而利生妥®无论是在联合疗法的多样性,还是适应症探索方面都足够领先。

更重要的是,亚盛医药血液瘤管线能够形成“协同效应”,能够增强销售团队的竞争力,同时摊薄销售成本。

也正因此,在血液瘤领域,亚盛医药的大棋已经全面铺开。从耐立克、利生妥®,再到MDM2-p53抑制剂APG-115甚至是EED抑制剂APG-5918,都在加速推进。

由于其管线都是靶向口服药,在数据可观的情况下,有望形成口服无化疗的治疗方案,推动血液瘤治疗“去化疗化”,继续快人一步。

从单个管线到整个赛道的协同效应,亚盛医药持续领先的每一步,都可能累积起改变游戏规则的势能。为血液瘤患者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临床价值的同时,也为公司未来打造“护城河”提供清晰的方向,具备加速成为全球TOP药企的可能。

实际上,亚盛医药的全球化战略已经提速。7月8日,亚盛医药宣布,任命Veet Misra博士为首席财务官,并任命黄智先生为全球企业发展&财务高级副总裁,两位高管分别助力公司的全球资本市场开拓与企业管理的全面提升。

7月15日,亚盛医药公告表示,将配股融资15.09亿港币,以全面支持全球商业化、临床的加速推进。很显然,亚盛医药的全球叙事,已经全面进入新的阶段。

这,也正是整个中国创新药的一个缩影。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