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雷军?米粉怒了!

雷科技
28 Jul

“董明珠健康家”的威名,相信今年有关注家电行业热点的朋友都不会陌生。但“小雷智能家居”这个名字,不知道大家又有没有听过呢?

前段时间,建博会上一家名为“小雷智能家居”的企业引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

图片来源:小雷科技

不过这个小雷智能家居并不是吃瓜网友们设想的“雷军妙妙屋”,甚至和雷军、小米都没什么关系。根据天眼查的数据,“小雷智能家居”品牌属于广东小雷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成立于 2015 年 11 月,老板也姓雷。

图片来源:雷科技

尽管“小雷智能家居”在建博会期间招牌所使用的字体和我们熟悉的“xiaomi”字体有些许相似,但从基本的社会风俗来判断,“小雷智能家居”这个名字确实也合情合理。与其说是“碰瓷”小米,倒不如说是“好的企业名字总是心有灵犀”。

咋看“小雷智能家居”这个名字,小雷感觉还是蛮亲切的,毕竟我们雷科技的IP也叫“小雷”,大家看我们的文章经常会看到“小雷”这个词,很多粉丝也亲切地将我们称为小雷。而且更巧的是,2014年成立时,雷科技的定位就是“关注智能家居、智能硬件、智能生活”的新媒体,只是经过多年发展,我们逐步进化成“聚焦AI硬科技”的新媒体机构,目前在微信、头条、百度、B 站、视频号等多个主流新媒体平台上拥有过千万的真实订阅粉丝。

因此这样看,说“小雷智能家居”是碰瓷雷军和小米,确实有些过——你不能说咱雷科技也是碰瓷吧?不过米粉有这样的感受也可以理解,毕竟雷军的形象确实已经和小米高度绑定,颇有“雷军就是小米、小米就是雷军”风范,这也是高管 IP 化的结果。

雷军被“偷家”是高管 IP 化的结果

所谓“高管 IP 化”,是指企业将创始人或核心高管的形象人格化、标签化的做法。在成功案例中,高管不仅是企业运作、发展的掌舵者,同时也会成为企业的代言人和流量入口。

上文提到的雷军无疑就是其实就是国内“高管 IP 化”的最佳代表:经过多年的发布会和直播互动,雷军早已从一般的“创始人”转型成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活招牌: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商务休闲的着装、平易近人的形象、工程师思维的演讲方式,再加上一些以《Are You OK》为代表的“自黑”,这些共同构成了一个具像化的“雷军”IP。

图片来源:雷科技

而雷军 IP 与小米企业形象的高度绑定,也模糊了雷军和小米的边界,构建了“雷军就是小米”的企业形象闭环。

只不过,当雷军的 IP 形象进一步扩张时,消费者也会对这种高管 IP 产生“过耦合”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看什么都像是碰瓷”。这时候,一个带有“小雷”字样的品牌出现;即使这个品牌同样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和街边快餐店的命名方式没有差异,也难免会被外界认为是“碰瓷”雷军。

或者说,这种所谓的“偷家”,只不过是雷军作为高管 IP,向外扩散后的必然结果。

既然容易误伤,为何高管会追求 IP 化?

那问题来了:既然高管 IP 化有被“偷家”的风险,甚至可能让品牌边界变模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依旧乐此不疲,把老板推上前线当门面呢?

原因很简单:企业高管 IP 化,比使用外部代言人的效果更好、更可控。

首先,企业高管 IP 化能打破传统的“企业-消费者”的对立局面,打造更平易近人、与消费者平等交流的企业形象,小米 SU7 首批交付时,雷军为 SU7 车主开车门的形象,就是一个极为成功的宣传点。

其次,不同于使用外部代言人,企业高管与企业发展方向、利益高度绑定,相对于传统的外部代言人模式也更加可控。要知道近几年外部代言人“翻车”导致企业宣传“暴雷”,需要紧急更换宣传物料或与代言人划清界限的情况并不罕见。让高管亲自成为企业形象的一部分,反而可以规避这种风险。

图片来源:X

比如掌握 SpaceX、特斯拉、X、xAI、Neuralink 等“马”系企业的马斯克,就是“高管 IP 化”战略在全球市场中最极端、也最成功的案例。作为多家重点企业的实际控制人,马斯克每天高强度在 X(前推特) 上主动制造舆情,让自家企业股价坐过山车;或者直接在 X 上“讨薪”,要求特斯拉向其支付数百亿美元的股权。

在他的影响力之下,特斯拉和 SpaceX 早已成为了他的“衍生品”,让企业反过来成为他标签的一部分。虽然他的风格更极端,但不可否认,这种极端的个性输出,确实为给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注意和品牌效益。

但高管 IP 化也绝非想做就能做,想红就能红。不少品牌的口碑崩塌,其实都和高管 IP 化密不可分。

图片来源:京东

以董明珠为例,作为最早试水高管 IP 化的一批企业家,董明珠拍广告,上综艺,在互联网上“造梗无数”,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格力等于董明珠”的强绑定。但和董明珠强捆绑也给格里带来了不少无妄之灾:那些董明珠针对小米的激烈抨击、对外的“迷惑发言”、以及由董明珠亲自设计的玫瑰空调,就是高管 IP 化的典型失败案例。

不是所有的老板都适合成为“雷军”

让我们把话题重新带回文章开头那个被“误伤”的小雷。在雷科技看来,“碰瓷”的根源其实不在于小雷智能家居用了什么名字,而在于如今“雷军”这两个字,在大众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人名,而是一整套品牌、设计语言、产品逻辑与“好用不贵”价值观的集合体。

这种高识别度、高信任度的个人品牌,恰恰是雷军十几年如一日持续经营的成果。也正因如此,“雷军 IP”才如此容易被联想、被误解、甚至被“借用”。

但雷军的案例,真能被其他人照搬吗?我觉得难。

在雷科技看来,雷军的 IP 建立,不是一朝一夕蹭热度蹭出来的:从“金山”时代到小米创业,再到投资生态链企业和最近的直播互动,雷军的每一步都在构建自己的“长期主义”人设。外界看到的是“Are you OK?”,但真正支撑这个 IP 的,是雷军背后那套极度稳定的产品发布节奏,和“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的品牌价值。

图片来源:雷科技

其次,小米品牌的体系化建设也给了雷军这个 IP 充足的支撑空间。小米丰富的产品线与“生态链”,为雷军带来了足够多的高光时刻和“IP 覆盖面”。无论雷军出现在小米的哪一条产品线上,都在为整个小米产品矩阵服务。

相比之下,不少失败的高管 IP 案例,问题往往出在“只凹人设,不做体系”上:高管在微博等平台大放厥词“榨流量”,但品牌却在后方“路径依赖”,根本没将高管 IP 利用上。部分企业甚至还有高管发言前后不统一的情况,就连自己的企业也无法匹配高管的观点,站在了高管 IP 的对立面。

每个老板都想“成为雷军”,但不是所有的老板都能成为下一个雷军。

再说了,高管 IP 做得再好,归根结底也只是品牌的一部分,一个人的形象再鲜明,也难以撑起所有用户的信任感。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一个“高管 IP”,更不是每个老板都适合当自己企业的“代言人”。

在搞清楚老板出镜背后的意义之前,希望各位老板还是“矜持”些比较好。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