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七鲜小厨”爆单背后:炒菜机器人企业被排队拜访|鲸观察

蓝鲸财经
28 Jul

图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7月28日讯(记者 翟智超)近日,北京东四牌楼新开的京东“七鲜小厨“一开业便迎来爆单。透明厨房内,三台机器人操控着四口炒锅高效运转,操作员只需投入预制食材包。短短数小时内,订单排号就超过700单,取餐区挤满了焦急等待的骑手,直观展现出旺盛的需求带来的等餐压力。

这一火爆开局并非偶然。“七鲜小厨”作为京东投入10亿元招募“菜品合伙人”的重点项目,其核心模式“机器人炒菜+外卖专营”直击中餐行业长期存在的效率痛点。其初步成功不仅验证了机器人炒菜的商业可行性,更将商用炒菜机器人推向了大众视野。

这种模式的快速起量,精准回应了当下中餐行业对降本增效的迫切需求 —— 这也正成为炒菜机器人加速落地的核心驱动力。某餐饮数据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蓝鲸科技记者透露:“今年,连锁餐饮企业排队拜访炒菜机器人公司已成常态。” 他举例称,已有连锁面馆老板寻求合作,计划借助机器人技术实现快速扩张至千家门店的目标。

市场热度在数据层面得到了有力印证。奥维云网监测显示,2024年我国烹饪机器人线上市场销售额达2.9亿元,销量约14万台,同比大幅增长54.4%。资本也闻风而动,“七鲜小厨”的炒菜机器人供应商橡鹿科技已获得京东的 A 轮及战略轮独家投资;享刻智能、智谷天厨等同类企业近期也相继宣布了融资进展。

事实上,过去一年,具备烹饪能力的机器人正加速涌入餐饮业。从斯坦福华人团队展示的具备复杂菜品制作能力的Mobile ALOHA,到添可智能“食万星厨”宣称的“1人操作5台设备、后厨面积缩减50%”,技术迭代正不断拓宽其应用边界。

炒菜机器人重塑中餐成本结构 —— 租金砍半,人力直降六成

据悉,中餐行业正面临人力成本攀升、厨师短缺加剧、人工操作导致口味难以统一等沉疴痼疾。在此背景下,以供应链重构和自动化技术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炒菜机器人,被视为实现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突破口。

炒菜机器人是如何化解这些痛点的?添可相关负责人向蓝鲸科技记者介绍:“炒菜机器人的核心在于拥有智能系统和标准化菜谱。这套系统能精确控制烹饪过程,确保每道菜品口味稳定,达到酒店级水准,从而有效消除人工操作带来的口味波动。在效率方面,单台设备出餐仅需2-3分钟。更重要的是,通过‘1人协同操作5-6台设备'的创新模式,整体厨房效率较传统后厨提升30%,人力成本更是大幅降低60%,缓解了租金和人力这两座‘成本大山’带来的压力。”

即便面对高峰时段的挑战,炒菜机器人也能从容应对。“炒菜机器人系统支持‘1人+多台设备’协同工作,并能根据订单优先级智能分配任务,确保多设备并行运作时,依然保持高效稳定的出餐能力。” 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据蓝鲸科技记者了解,连锁餐饮品牌小菜园已在其全国660家门店中部署了炒菜机器人。其招股书明确指出,炒菜机器人技术是实现 “操作调味精准、菜品口感稳定”的关键,并计划斥资1亿元增购约2000台设备,充分彰显了该技术方案在规模化应用上的显著进展和市场信心。

成本结构的优化则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佐证。深圳一家主要依赖炒菜机器人的餐厅老板告诉蓝鲸科技记者:“在至少2台设备协同运作下,餐厅日均出餐量超过500份,其中售价28元的黑椒牛柳饭单日复购率高达47%。”

另一位采用该模式的餐厅经营者提供了具体的成本对比:在传统小店模式下,月租金约2万元,两名厨师工资合计约1.8万元;而采用机器人方案后,后厨面积大幅缩小,节省了不少租金,据其计算,仅需约半年时间即可覆盖设备的初始投入成本。

炒菜机器人加速融入餐饮业,但普及之路仍存挑战

炒菜机器人正加速融入餐饮业,不过 “七鲜小厨” 并非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在此之前,老乡鸡、乡村基、霸碗、农耕记等众多餐饮品牌就已开启了对这项技术的应用探索。

推动这股浪潮的核心驱动力源于技术的突破。某券商研究员向蓝鲸科技记者表示:“AI 大模型技术的应用被证实是提升机器性能的关键。具体到烹饪场景,这项技术让机器人能够理解复杂指令,并做出精准、灵活的反应。”

正是这些技术进步,叠加餐饮业对效率和标准化的需求,共同点燃了市场活力。据 QYR 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2024年上半年家用烹饪机器人线上销售额达1.3亿元,同比增长 41.2%,全年预计达到2.9亿元,同比增长33.9%;商用领域的增长更为迅猛,特别是在团餐市场,年增速高达 120%。这也吸引了橡鹿机器人、珠海优特、不停科技、长膳智能、添可等一大批厂商纷纷涌入。

尽管市场热度高涨,炒菜机器人距离大规模普及还有不小的距离。

技术成熟度不足是首要障碍。机器人行业人士李思欣告诉蓝鲸科技记者:“当前炒菜机器人在烹饪效果、稳定性、操作便捷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对食材受热均匀和形成‘锅气’至关重要的‘颠锅’手法,机器人目前还难以完美模拟厨师的动作和力度。”

成本是制约普及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据了解,目前主流商用炒菜机器人的单价多在1万至5万元,高端机型甚至超过10万元,这对资金实力有限的中小餐饮店构成了不小的压力。

应用场景的局限性也相当明显。目前,炒菜机器人主要在连锁餐饮、团餐等领域用于制作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快餐、简餐等基础菜品;对于需要复杂烹饪技巧和个性化调味的精品菜、招牌菜,其能力尚有欠缺。

一位深圳中餐连锁品牌老板向记者坦言,其门店仅在制作炒饭、炒面等基础菜品时使用机器人,招牌菜仍需厨师手工制作,因为 “顾客对口味要求高,机器人做的仍有差距”。此外,在菜品简单、人工成本低且厨房空间有限的小型餐饮店中,炒菜机器人的性价比不高,应用也相对较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