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流动性复苏、政策支持叠加产业基本面改善,创新药板块景气度正不断提升,IPO市场亦随之显著回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已有10家生物医药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数量超过2024年全年,募资总额则达到174.89亿港元,接近2021年鼎盛时期。
在此情形下,一家专注“小众”赛道的创新药企业赴港上市,获得市场密切关注:近日,亦诺微医药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花旗、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公开资料显示,自完成最后一轮C+轮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升至4.85亿美元(约超过38亿港元)。
亦诺微医药的研发管线主要布局于相对“冷门”的溶瘤免疫疗法领域,目前公司核心产品正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距离真正商业化还有着不少距离。但值得一提的是,同样主打溶瘤疗法的CG Oncology在去年登陆纳斯达克时股价迎来飙升,市值更是超过22亿美元,有着CG Oncology的“珠玉在前”,亦诺微医药此次若能成功上市,亦有望收获不俗涨幅。
核心产品已达成对外授权合作
亦诺微医药是一家专注于临床需求导向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通过自主知识产权生物工程化技术,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新型溶瘤免疫疗法和工程化外泌体疗法。公司设计并打造风险均摊的产品组合,包括用于治疗实体瘤的具有同类最佳潜质的溶瘤免疫疗法候选药物和具临床应用前景或可直接商业化的创新型工程化外泌体治疗产品。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公司并无获批上市或商业化的药品,报告期内持续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3月,亦诺微医药实现收入分别约为677.2万元、320万元、128.7万元(单位为人民币,下同);同期年内亏损分别约为4.82亿元、5.24亿元、2.04亿元。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公司收益主要来自对外授权及合作安排,如公司于2020年就MYR-T3011与上海医药(02607)达成授权合作,已收到上海医药的2000万元首付款和3000万元专利授权款项,此后达到特定里程碑后,公司还可获得最高11亿元的后续里程碑付款,及较高个位数至较低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
于2023年、2024年及2025年3月31日止三个月,公司研发开支有所下降,分别为1.36亿元、1.12亿元和1892.5万元,分别占营运开支总额(相当于研发开支及行政开支的总和)的79.1%、70.4%和62.1%。其中,核心产品的研发开支分别占同期研发开支总额的79.2%、67.7%和52.8%,主要因临床开发进度相关的试验及测试开支减少所致。
财务状况方面,2023-2024年,公司负债净额从12.74亿元增长41.68%至18.05亿元,截至2024年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去年同期的2.32亿元减少至1.12亿元。财务状况紧张,或也成为亦诺微医药急于赴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溶瘤疗法“小众”赛道商业化前景几何?
对于一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除了基本的财务数据以外,更重要的显然是公司研发管线的商业化前景。
根据招股书披露,亦诺微医药的产品管线包括两款临床阶段溶瘤免疫疗法候选药物、两款临床前阶段工程化外泌体治疗候选药物以及三款可直接商业化的工程化外泌体产品(包括一款已通过INCI途径注册商业化的工程化外泌体产品)。
其中,核心产品MVR-T3011是一种基于HSV-1的新型溶瘤免疫疗法,其药物作用机制为通过将强效的肿瘤裂解与表达抗PD-(L)1抗体和IL-12相结合,靶向治疗全谱系膀胱癌及包含头颈鳞癌的更广泛实体瘤类型。此外,MVR-T3011是全球首款通过系统静脉给药完成I期研究基于溶瘤免疫的HSV-1产品,能够攻克转移性肿瘤或局部递送难以触及的解剖学难治性肿瘤。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溶瘤免疫疗法是一种利用溶瘤病毒治疗癌症的方法,通过让溶瘤病毒选择性地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可有效破坏肿瘤,同时不会损害正常组织。
溶瘤免疫疗法的兴衰还要追溯到2015年。当时,安进的溶瘤病毒疗法T-Vec获批上市,成为美国首个获批的溶瘤病毒疗法,曾带动如默沙东、强生等一批医药企业纷纷加码溶瘤病毒疗法,但后续实验表明T-Vec疗效和商业化前景不如预期,专注溶瘤病毒的Biotech公司Oncorus也因疗效受限与资金链断裂于2023年退市。
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寂后,2024年5月,CG Oncology的在研溶瘤病毒疗法CG0070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结果,Replimune的溶瘤病毒疗法RP1的临床表现对比T-VEC也出现了免疫活性的显著增强,使得溶瘤疗法再次受到行业关注。
尽管当前溶瘤免疫疗法这一赛道尚处于萌芽阶段,但资本市场已对潜在市场前景表示高度认可:凭借一款进展到临床3期的膀胱癌溶瘤病毒候选疗法,CG Oncology市值已达到20亿美元左右。
而纵观国内药企,布局溶瘤免疫疗法的也并不罕见。据医麦客不完全统计,2024年至少有13家布局溶瘤病毒的国内企业取得了IND进展,其中2家IND获FDA批准,10家IND获CDE批准,1家IND获CDE受理。
可以看出,大部分国内药企的研发还处于临床验证阶段。截至目前,亦诺微医药已于2023年11月在美国顺利完成MVR-T3011单药静脉给药治疗晚期实体瘤I/IIa期临床试验中的I期阶段,2025年6月MVR-T3011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全球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中,为首位患者成功实施了给药。
未来,公司计划最早于2026年第四季度在美国及中国展开针对卡介苗未治型NMIBC(包括乳头状癌和原位癌)的II期临床试验,进一步扩展至MIBC适应症(MIBC约占全部新确诊膀胱癌病例的25%)。公司计划于2026年上半年透过IIT在中国开展MVR-T3011结合抗PD-(L)1抗体联合疗法治疗MIBC的研究。
根据招股书披露,透过膀胱内灌注,MVR-T3011在靶向治疗多种亚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和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而膀胱癌位列全球十大常见实体瘤之一,2024年新增病例数达63.74万例,其中NMIBC更是约占所有新确诊的膀胱癌病例的75%。在NMIBC复发率、恶化率或治疗无应答率居高不下的当下,MVR-T3011的临床需求将有广阔的潜在空间。
亦诺微医药的另一款突破性溶瘤免疫疗法候选药物 MVR-C5252,是针对恶性脑胶质瘤这一临床需求迫切的疾病领域的新一代治疗方案。该药物基于HSV-1的新型溶瘤免疫疗法,经改造后可表达抗PD-(L)1抗体及IL 12。相较MVR-T3011,该进一步编辑载体在保留抗PD-(L)1抗体及IL-12的同时,删除关键潜伏及神经毒性基因,从而提高颅内给药的安全性,并在高度免疫抑制的脑胶质瘤微环境中实现更强的免疫活化。
目前,MVR-C5252已于2022年8月就治疗恶性脑胶质瘤获得由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ODD),公司正与杜克大学合作,在美国开展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FDA注册I期IIT,以对该候选药物进行评估。
根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亦诺微医药的其他候选药物还包括可直接商业化的工程化外泌体MVR-EX103(专为治疗肌肤相关问题,是全球首个获得INCI认证的工程化外泌体)、MVR-EX104(旨在实现毛囊间充质干细胞、毛囊及毛发三个层次的全周期毛发再生,公司已提交MVR-EX104的INCI注册申请)、MVR-EX105(旨在通过局部应用促进脂肪减少及肌肉维持);供临床应用的工程化外泌体MVR-EX101(通过协调地递送四种活性蛋白来加速多层次伤口愈合,治疗慢性和急性伤口)、MVR-EX107(用于治疗肺纤维化)等。
综合来看,尽管公司两款核心产品尚处研发早期,未来商业化前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在创新药行情强劲的当下,作为首批上市的溶瘤疗法创新药公司之一,亦诺微医药仍有望吸引诸多市场资金关注。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