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上市公司陷叶黄素“护眼”迷局:虚假宣传、功效存疑与监管风暴

财中社
25 Jul

  “防近视”宣传甚嚣尘上,多款叶黄素产品因夸大功效、涉嫌虚假宣传,浙江医药(600216)、金达威(002626)、汤臣倍健(300146)、康恩贝(600572)、健合国际(01112)等多家上市公司也卷入舆论漩涡。

  “防近视”营销盛行,叶黄素热潮背后的真空地带

  近年来,儿童近视问题日益严重,家长对“护眼神器”的渴望催生出一个庞大的叶黄素产品市场。从软糖、片剂到蓝莓复配,“叶黄素可预防近视”成为诸多品牌营销的核心卖点。但这一说法正在遭遇事实与法规的双重质疑。

  诸如Brieye、NaturElan、GreenLife格芮莱等品牌,以“预防近视”“护眼专利”等为卖点推广儿童叶黄素软糖,并引用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等医生形象背书。然而,眼科专家指出,叶黄素对近视防控缺乏临床循证证据,国家卫健委亦明确其不能改变眼轴增长或屈光度数。

  随着舆论关注升温,部分品牌已删除争议性宣传语,部分产品下架整改。然而,类似的误导模式仍在电商平台、母婴社群与直播间中不断重现。

  误区蔓延:从“护眼软糖”到“近视神药”

  新京报与光明网联合调查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误以为叶黄素具有“预防近视”“控制度数”的效果,不少家长将其视为“功能性产品”,甚至“替代医疗干预”的手段。

  互联网平台更充斥着大量“亲身体验式”评论。例如,有用户称其68岁患有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父亲,服用某产品半年后,“视力有了明显改善,现在能自己轻松穿针了,看远处的景物也清晰了不少”。

  另有用户表示,自身眼干、眼痒症状在食用某产品三个月后“基本消失,酸胀感也减轻了很多”。还有家长反馈,其小学五年级孩子坚持服用两个月后,“看黑板清晰多了,去医院检查,视力也稳定住了”。

互联网上充斥这类对叶黄素功效的夸大而无法验证的宣传

  该类宣传大多缺乏客观验证,却被商家作为“用户反馈”大量传播,极易构成虚假宣传。更严重的是,有部分产品销售页面未清晰标注叶黄素含量,甚至配料表模糊,掩盖其保健功能的实际限制。

  科学共识:叶黄素并不能防控近视

  叶黄素是一种存在于视网膜黄斑区域的天然类胡萝卜素,确有抗氧化、过滤蓝光等作用,在改善老年性黄斑变性与视疲劳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关于“防近视”这一功能,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Nutrients》等期刊的多项研究(如2022年《Nutrients》综述)指出,叶黄素可能通过抗氧化、减少蓝光损伤等机制支持视觉健康,但结论多为“潜在益处”或“需进一步验证”。部分小样本试验(如50-100人)显示叶黄素可能改善视疲劳或黄斑色素密度,但未证明对近视防控有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指出,叶黄素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干预证据为“有限支持”,对其他眼病则证据不足。

  权威机构立场明确,世界卫生组织(WHO)未将叶黄素纳入近视防控指南。中国卫健委《近视防控指南》明确强调户外活动、用眼习惯为核心措施,未提及叶黄素的作用。

  儿童近视本质上是生理发育与用眼行为长期累积的结果,单一营养补充无法起到防控作用。

  糖分陷阱:“护眼软糖”的健康风险

  叶黄素产品,尤其是面向儿童市场的软糖类保健品,其高糖、含胶的特性本身就带来健康隐忧。这些产品往往以卡通造型、水果口味吸引儿童,让孩子将其视为普通零食而非保健品。医生警示指出,长期食用高糖软糖可能影响儿童食欲、肠胃健康,增加蛀牙风险;而胶基、香精等添加剂也可能引发消化不适。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家长将这些“护眼软糖”作为日常补充剂,甚至对其寄予“防治近视”的期望时,实际上是在用高糖零食替代了对孩子健康饮食和科学用眼习惯的关注。部分商家产品对叶黄素含量标示模糊,或将重点放在口味和形式上,实质可能只是“糖果伪装成健康品”。

  这种“披着护眼外衣的糖果”,本质上是精准拿捏了家长对儿童视力问题的焦虑,却忽视了产品本身对儿童健康的潜在伤害,甚至可能导致家长错误地认为通过食用此类产品就能解决近视问题,从而延误了真正有效的近视防控干预。

  产业链全景:多家上市公司涉“护眼经济”

  叶黄素产品已成为部分保健品企业的重要利润来源,背后涉及多个环节和众多品牌。

  新和成(002001):作为国内维生素龙头,主要从事叶黄素原料生产。

  浙江医药(600216):旗下“来益”叶黄素咀嚼片在电商平台标注“缓解视疲劳”功能,符合保健食品备案范围。但部分经销商可能通过直播或详情页暗示“护眼”“防蓝光伤害”等延伸功效,若将“缓解视疲劳”与“预防近视”关联,可能涉嫌擦边宣传。

  金达威(002626):通过其“Doctor's Best”品牌推出叶黄素软糖。产品以“蓝光防护”“抗氧化”为主打,未直接宣称“治疗近视”,其美国官网强调“支持黄斑健康”,符合FDA对膳食补充剂的规范。但国内跨境电商渠道若引用国外临床研究暗示近视防控效果,可能违反《广告法》对普通食品的限定。

  仙乐健康(300791):主要为叶黄素相关保健食品提供代工服务,尤其是软糖类产品。

  汤臣倍健(300146):其保健品线中包含叶黄素酯片,如“健视佳”,明确标注“缓解视疲劳”保健功能(蓝帽认证)。但用户评价中常提及“改善干眼症”“预防近视”等未被官方认证的效果,第三方平台或代理商可能存在夸大功效的风险。

  康恩贝(600572):旗下推出叶黄素咀嚼片产品,其页面强调“蓝莓叶黄素”配方,部分宣传语如“缓解电子屏幕伤害”可能模糊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界限。

  健合国际(Swisse,01112):其蓝莓叶黄素片以协同抗蓝光为卖点。国际版产品说明严谨,仅提“支持眼健康”;但中文官网曾出现“协同抗蓝光”等术语,易被误解为医疗功效。跨境电商产品需同步遵守原产国和中国法规,若中外宣传不一致可能引发投诉。

涉及叶黄素生产和销售的上市公司一览表

公司名称证券代码业务关联
新和成002001叶黄素原料生产
浙江医药600216“来益”品牌生产销售叶黄素产品
金达威002626“Doctor's Best”推出叶黄素软糖
仙乐健康300791主要代工叶黄素软糖类保健食品
汤臣倍健300146旗下“健视佳”叶黄素酯片销售广泛
康恩贝600572推出叶黄素咀嚼片产品
健合国际(Swisse)01112蓝莓叶黄素片以协同抗蓝光为卖点

  此外,南京同仁堂作为中华老字号,其叶黄素酯压片糖果位列市场前茅,但其并非独立上市公司。其关联企业包括同仁堂股份(600085)(北京同仁堂,主营中药,叶黄素产品较少)以及南京医药(600713)(持股南京同仁堂部分股权,但非直接运营)。安利纽崔莱品牌旗下有越橘益视片,安利为美国私营企业,未上市。修正药业作为知名药企,虽未上市,但也推出了蓝莓叶黄素片。

  尽管市场上关于叶黄素夸大宣传主要来自代理商而非上述品牌自身,但一旦消费者对叶黄素功效的认知出现反转,对相关产品的销量也不可避免造成冲击。

  监管风暴升级:多地出手整治“伪科学护眼”乱象

  随着“叶黄素防近视”营销乱象引发广泛争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各地执法机关迅速出手,围绕“保健≠治疗”的原则展开整治。2025年以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并展开专项行动。例如,2023年上海某公司因宣传叶黄素“降低近视度数”被罚款20万元。

  针对日益多样化的营销场景,监管部门正强化线上线下联动执法,重点打击直播电商、社交平台中的“伪科学护眼”宣传;同时,举报机制不断常态化,公众举报成为监管线索的重要来源。各地也通过社区宣传等方式增强消费者识别能力,提醒家长和老年群体警惕“专家推荐”“限时优惠”“儿童专利”等高频误导性话术。

  监管层已明确重申,保健食品不得以“专家推荐”“专利护眼”或引用医学机构名义暗示治疗效果,任何此类表述都将面临处罚。这场围绕“科学营销边界”的执法风暴,正成为规范保健品行业的关键一役。

  科学防控优于盲目“保健”:近视干预的正确路径

  权威医学研究和卫生政策一再强调,与其依赖软糖或片剂“神药”,不如让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回归科学路径。

  如每日户外2小时,被验证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近距离用眼,减少长时间刷手机、看视频;正确照明与姿势,保证读写距离、坐姿正确;远离烟尘和不良环境因素,避免二手烟暴露、保证作息规律;科学验光、及时配镜,对已近视的儿童及时采取规范性矫正措施。

  营养摄入在整个干预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且应来源于膳食多样化而非高价补充剂或软糖。叶黄素的作用被市场神化,消费焦虑被营销精准拿捏。然而单一依赖保健品手段不但无效,还可能掩盖真正应当改善的生活习惯。

  叶黄素并非“万能护眼素”,其营销神话终将面临终结。相关上市公司及品牌若持续放任代理商以模糊、误导性宣传推动销售,不仅将面临声誉滑坡,更将承担法律追责风险。

(文章来源:财中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