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业现状: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Freelancer

蓝鲸财经
Jul 31

文/刀客doc

前几天,刷到前蓝标首席创意官蔡祥的一篇笔记,还挺扎心的:

他感叹:“有人说广告业基本功的传承早就断了。”“行业失去了家长式依靠。”“那天晚上,是60后、70后、80后、90后的四代同堂。但真正有活力的行业,应该是五代共存。年轻人,去哪了?”

广告圈的人都懂这段话的分量,它说的不只是年龄,而是传承链条正在断裂。

蔡祥在帖子里还提到一个细节:大龙(龙杰琦)聊起自己培养的一位97年文案,语气里满是珍惜:“如果她走了,Topic&Long就关了。”

与此同时,另一条信息让我深受感触:姜茶茶在一篇文章里调侃,为什么很少听到广告公司裁员?因为90%都是free和intern。

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今天的广告行业人才结构和作业方式的变化。

一边是资深创意人拼命想留住寥寥无几的年轻人,一边是freelancer的数量暴涨。背后的逻辑在于:年轻人不再愿意扎根,广告公司也不再坚持稳定雇佣,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灵活用工,成为行业的“新常态”。

在于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真的到底是一种先进的、自发而至的工作方式,还是行业被迫的妥协?

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数字化、AI……似乎技术成了行业巨变的唯一答案,但这其实是一种省事的解释。

如果把视野拉宽,就会发现,真正把行业推到今天这一步的,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力量:预算逻辑在重写,组织结构在瓦解,人才培养机制在断裂,甲乙双方的信任关系也在不断稀释。

要讨论广告行业的变化,不能只盯着技术,或许也应该回到这些最基础的问题:钱往哪投、人从哪来、信任靠什么维系。因为这些,也是决定行业发展的根本。

一、

在经济上行期的广告业,不像传统行业那样讲究资历,曾经有一种罕见的开放性和浪漫感,它给了年轻人改变命运的机会。

奥格威当过厨子,华杉曾经倒卖过煤炭,小马宋当过锅炉工。这些故事在行业里流传多年,它们共同构成了广告业最迷人的地方: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足够聪明、敢折腾,就能在这个行业闯出名堂。

广告业曾经许诺的,不只是工资单上的数字,还有一种成就感、一种归属感。那时,年轻人愿意熬夜,因为熬夜之后等着他们的是作品,是荣誉,甚至是一种身份认同。

然而,这个舞台塌了一半。

变化起于预算逻辑的转向,甲方不再为“故事”买单,而是为ROI付钱。戛纳等行业奖项依然在颁,但甲方越来越少问“能不能拿奖”,而越来越多问“能不能带货”。

商业目标慢慢替代品牌故事,广告行业赖以存在的创意光环正在褪色。

有多久没有刷屏的广告片了?这些年大部分作品只活在一个品牌的私域账号里、几个行业网站里。

年轻人看得很清楚,于是他们去了离钱更近、回报更快的地方:短视频、直播间、品牌内容部,这些平台比广告公司更直接、更高效,回报也更可见。

自2013年以来,已有超过50所高校撤销了广告学专业。根据教育在线的数据,截止目前全国范围内仅有233所本科高校保留该专业。即使那些还未撤销的学校,本科招生计划也在大幅缩水。

行业的人才供给链条,正在一段一段断掉。

当然,学广告的人未必会去做广告,做广告的也并非都出自广告专业。

但即便如此,专业的撤销带来的示范效应会放大行业的不确定感:学校在“投票”,告诉年轻人,这似乎不是一条非常值得投入的路。

现在的年轻人入行之后,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努力和回报之间不再成正比。项目周期越来越短,返工率越来越高,执行链条被层层审批拖慢,而对人的精力消耗却在成倍增加,甚至让工作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体力拉锯。

换句话说,工作量在指数级增加,但对作品的成就感、对工作的获得感却在指数级下降。这种价值脱节,带来的是一种工作上的无力感。

跳槽不再是解决办法,因为另一家公司的玩法并没有本质不同。

甲方压价、压周期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乙方几乎没有议价空间。而在乙方内部,组织层的流动性同样冻结,资源和晋升通道集中在上一代手中,而他们早已脱离一线。于是,一个怪现象出现:年轻人越努力,越发现自己只是在填补结构性缺口,而不是在积累向上的筹码。

广告曾经给年轻人提供一种身份感:你做的是品牌故事,是文化语言的创作者;今天,这种身份感被压缩成“临时劳动力”。

真不怪“年轻人不努力”,如果一个行业无法再承诺未来,它对下一代就彻底失去了吸引力。

二、

行业里的中生代的处境同样尴尬。

他们在行业的黄金期积累了经验,却发现自己成为“夹层”,既无法再往上走,也很难往外走,只能在中低端岗位成为freelancer,与更年轻的一代相互内卷。

广告门旗下的有单APP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找Free”的需求同比暴涨106.9%,第一次压过“找代理公司”。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项目,不再押注一个完整团队,而是被拆解成更细碎的环节,分发给外部资源完成。

哪怕是中大型代理机构,也无法再靠内部人力吃下所有需求,必须依赖一定的外包,这是行业长期以来的传统。赞意互动在北京属于头部的创意代理公司了,CEO乌东伟也说,他们公司常年维持300个全职员工,但一年仍要支出超1000万找freelancer。

早在2023年,蓝色光标就宣布要取消文案外包,除了要拥抱AIGC,另一个核心理由就是遏制核心能力空心化的势头。这事儿反过来看,其实透露了了一个焦虑:外包比例越高,组织能力可能会越虚,最终广告公司留下的只是运营的壳,成为一个壳公司。

遗憾的是,蓝标的举措只是个别案例,并没有改变整体的行业走向。

大多数公司没有回旋余地。甲方预算持续收紧,项目周期越来越短,任务被拆解得越来越碎。广告代理机构不得不跟着调整,把人力和成本拆成最细的单元,尽可能灵活调配,以保证交付速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打标型的Freelancer”成了行业外包的标配,算是最高级的外包。

简单来说,就是比稿阶段临时拉一支“梦之队”:请来顶级策略人、创意人,很多人有4A背景,甚至拿过奖。短时间内,他们能帮团队做出非常漂亮的方案,提案现场的表现足够震撼,能大大提高中标率。

不过,真正中标后,有的代理商可能就会换上另一拨人跟进后期的执行,比如公司里的初中级员工,或者成本更低的执行freelancer。

这种情况,有的甲方一直蒙在鼓里。直到项目落地,才发现执行团队和提案团队完全不是一拨人,甚至连项目经理都换了,这样就会导致信任迅速崩塌。

不过,更多的情况是,不少甲方心知肚明,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原因无他,甲方自己也心虚。

乙方有套路,甲方也有心机。在招标时,开出一个号称1000万的项目,这样足够吸引知名公司和顶尖策略和创意人全力以赴,交出最好的方案。

但等到标拿下,乙方兴高采烈去执行发现,接下来执行预算就开始一刀刀削减,交付却要不断加码,最终执行费用可能只剩下三成,甚至有的都不能覆盖人力成本。

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博弈,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套路里面有套路,看上去双方都在“算计”。

短期看,这样做没错,账也算得清。但长期来看,每一方都在用最省事儿的方法去“解题”,结果却让整个行业变得越来越脆弱。

还记得2022年奥迪“小满广告”的抄袭风波吗?

那支广告上线十小时就刷屏,朋友圈、视频号一片好评,当晚却因涉嫌抄袭抖音博主“北大满哥”被全网围观。舆论在几个小时内急转直下,最终品牌方和代理商连夜发布致歉声明,视频全面下架。

事后曝光的细节纰漏,整个作品不是全程由代理公司内部完成,文案执行环节外包给了freelancer,而公司内部为了抢时间追进度,审核机制几乎形同虚设。换句话说,从策略到落地执行,创意的链条被拆解得七零八落,流程中的风险节点越来越多。

广告外包模式本身并非问题,但当时间被压缩到极致,流程控制被牺牲,风险就会以最戏剧化的方式集中爆发。最终,损失的不是一个文案的署名,而是品牌信誉、代理公司公信力,以及公众对行业专业性的最后一丝信任感。

三、

我当然不是反对freelancer,因为这种方式的好处很明显:它带来了灵活性,也让优秀个体有机会在不同项目中释放价值。对创意人来说,这意味着更大的自主权。

但任何机制,一旦走到极端,总会带来代价。如果灵活用工从应急手段变成行业常态,组织的根基就会开始松动。短期看,它提升了效率,长期看,却可能掏空人才梯度。行业赖以生存的“传帮带”机制,正在一点点被侵蚀。

曾经,广告行业最骄傲的,不是技术和奖项,而是代际之间的经验传承。奥美创始人David Ogilvy提出过一个比喻:“教学医院”。

T.B(宋轶铭)在访谈中解释过,奥美一直不愿称自己是“黄埔军校”,而是“教学医院”——因为军校只教理论,而医院要带实习生,不仅讲解,还要让他们动手,错了,师傅要在旁边纠正,直到你能独立完成。

这种文化,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广告行业的成长史。奥美每年Q3都会启动“新兵计划”,把年轻人集中操练,从brief拆解到创意发想,完成一轮系统化的训练。这是招聘,也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传递。

然而,从奥美的公众号记录来看,最新一次的新兵计划停在了2023年,恰好是在宋轶铭离任前。2024年未再见相关信息,今年是否继续,至今没有公开消息。这不免让人心生疑问:连最重视传承的公司,是否也开始放缓,甚至放弃了培养新人?

新人缺乏稳定的带教,资深也失去了培养动力,知识循环断了,组织文化随之瓦解。

这和过去形成了强烈反差。在行业的黄金年代,广告公司不只是一个生意,也有一整套系统的人才培育机制。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很难想象,这个行业曾经有一种近乎“师徒制”,或者叫“师生关系”的职业路径:上一代人用几十年的积累,为下一代搭建起起点。我理解,也就是蔡祥在帖子说的“家长式依靠”。

即便在2010—2018年的互联网黄金期,本土创意热店依然延续这种基调。预算虽然紧,但新人仍会被带进提案室,坐在客户面前,哪怕一句话不说,也要感受“战役”的节奏,知道一场pitch意味着什么。这是广告行业对“传承”最朴素的理解——不是通过PPT,而是通过“跟在后面学”。

这种师徒模式后来在品牌咨询公司里延续开来。

叶茂中收有大弟子丁士安,跟随28年,几乎参与了所有标志性项目;华与华的华杉出自策划人王志纲门下,被称为“001号员工”,后来他自己也收徒。不少定位咨询公司的创始人也会强调自己的师承,标榜自己是特劳特或艾尔·里斯的关门弟子。

这种“言传身教”的价值,在于它复制的不只是技能,还有整套行业文化和职业伦理。从mentor的处事方式,到和客户沟通的语境,再到如何在压力中保持判断力。

这些微妙的东西,无法靠PPT传授,也无法靠任何AI模拟,它只存在于具体的工作场景里,存在于无数次会议、提案、改稿的细节中。

随着freelancer模式成为常态,组织解体,项目拆散,人与人的连接变成一次性合作。资深创意没有动力去带教,因为下一单可能就不是同一拨人;新人也没有机会跟在后面学,只能接到碎片化的执行任务,做完即走。

这意味着,行业赖以积累的方法论、价值观、职业伦理,正在被切断,广告行业宝贵的“代际传承”,正在一点点消失在微信工作群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