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科工港股IPO:生产严重依赖代工质量问题频发 83岁高龄实控人把持九成股权 递表期间突击清仓式分红

新浪证券
30 Jul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君

  7月17日,中国证监会国际合作司发布关于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行科工”)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通知显示,大行科工拟发行不超过910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下称“联交所”)上市。7月22日,大行科工正式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独家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

  据招股书披露,大行科工拟将募集资金用于:(1)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2)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3)加强研发能力;(4)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近年来,大行科工业绩亮眼,营收、净利润逐年快速增长。然而,大行科工的业务模式却暗藏隐忧。一方面,大行科工销售高度依赖第三方经销商,造成存货积压,占总资产的四成以上,减值风险较严峻。另一方面,大行科工仅有一家工厂,且常年超负荷运转,自行车主要靠外包生产,质量问题频发。

  此外,现年83岁高龄的创始人韩德玮控制大行科工九成股权,并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监督及管理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及日常营运。这种“一言堂”架构,引发市场对大行科工治理水平的质疑。大行科工于今年1月首次递交招股书,3个月后即突击清仓式分红2000万元,占公司前4个月净利润的九成以上。从2022年至今,大行科工累计分红超6000万元,绝大部分都进了韩德玮的腰包。

  生产依赖代工厂 销售依赖经销商

  据官网介绍,大行科工是一家全球领先,且快速扩展的折叠自行车公司,在全球及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销量排行第一。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4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于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占有显赫地位,市场份额达26.3%,按2024年零售额计,大行科工亦于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市场份额为36.5%。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大行科工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4亿元、3.00亿元及4.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1%;录得净利润3143.4万元、3485.0万元及5229.9万元;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5766.6万元、2686.5万元及7894.2万元。

  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实现营业收入1.85亿元,同比增长46.91%;录得净利润2152.8万元,同比增长69.11%,业绩增长强劲。

  尽管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但大行科工的业务模式却暗藏隐忧。

  销售端,大行科工高度依赖传统的线下经销商模式。2022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经销商客户贡献了大行科工总营收的61.3%、70.5%、68.2%和69.5%,接近七成。但该渠道的毛利率最低,2025年前4个月仅26.9%,远低于直销水平。

  近年来,大行科工的存货余额持续走高,由2022年底的5773.9万元增长至2024年底的1.13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25年4月底的1.5亿元,超过同期营收增速。截至2025年4月底,大行科工的存货占流动资产的44.62%,占总资产的40.70%,占用了公司大量的流动资金。相较之下,同行上海凤凰(维权)的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仅为个位数,远低于大行科工,且近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从存货周转的角度来看,大行科工的库存积压风险更为显著。2022至2024年,大行科工的存货周转天数高达118天、126天及116天,而同期上海凤凰的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80天、76天及56天,远短于大行科工,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25年一季度,上海凤凰的存货周转天数进一步缩短至44天,约为大行科工的三分之一。

  大行科工表示,为了管理库存,公司通常会在售出产品前预测客户需求,再保持足够的库存来满足该等预估需求。然而,公司不能保证能准确预测产品需求,也不保证库存水平足以应付实际市场需求。如果所出售产品的市场需求突然下跌,将可能导致库存过剩或陈旧,进而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生产端,大行科工主要委托OEM供应商完成订单,并辅以惠州工厂内部生产。据招股书披露,惠州工厂的设计产能为10万辆/年;2022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惠州工厂的实际产量分别为10.54万辆、9.29万辆、10.38万辆及3.47万辆,分别占大行科工当期总销量的70.79%、59.25%、45.24%及37.18%,呈逐年下滑趋势。

  由于惠州工厂产能有限,大行科工高度依赖OEM供应商,即第三方代工。2022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分别有4.4万辆、7.65万辆、13.67万辆及6.60万辆自行车由OEM供应商生产,分别占内部生产及向OEM供应商采购之自行车总数约29.5%、45.1%、56.8%及65.5%,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也就是说,目前大行科工自行车主要靠外包生产。

  2022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占各期间采购总额的32.7%、42.7%、46.2%及52.1%,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显示对主要供应商的依赖程度在增强。

  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有77条直接指向大行自行车的投诉,若以“大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投诉量则高达1890条,涉及链条脱落、车架异响、虚假宣传等缺陷。虽然并不代表企业投诉总量,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公司生产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黑猫投诉

  2024年,因代工产品品控问题,大行科工退换货率升至3.2%,较2022年的1.8%近乎翻倍。尽管公司通过派驻质量监督员和引入AI视觉检测系统(2024年投入300万元)改善品控,但代工模式的先天缺陷仍难根治。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及2024年,大行科工的五大供应商均包含深圳市协进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下称“深圳协进”)。2022至2024年,大行科工向深圳协进的采购额分别为511.38万元、510万元及905.4万元,分别占公司在有关期间的采购总额3.7%、2.6%及2.9%。

  天眼查显示,大行科工曾持有深圳协进40%股权,后于2022年6月将所持全部股权出售给自然人李杰。2023年3月,深圳协进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条第一款,被深圳市光明区应急管理局罚款2万元。

  递表前突击清仓式分红 83岁高龄实控人掏空公司利润?

  创始人韩德玮是大行科工的灵魂人物。

  1982年,美籍华裔韩德玮创立大行品牌,通过美国公司DNA开始经营大行品牌。2001年,DH科技成立,以将大行业务扩展至中国市场,其后DNA不再经营大行品牌,主要作为大行自行车在美国的销售渠道。2016年,大行科工以深圳市美大行科技有限公司为名称成立,以负责大行品牌的运营管理。2023年,大行科工完成股改,并更名为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截至目前,韩德玮直接持有公司88.56%股权,透过员工持股平台大行科工企业有限合伙间接持有公司1.6%股权,持股比例合计高达90.16%,拥有绝对控制权。除韩德玮外,大行科工其余股东均为员工持股平台。这种“一言堂”股权架构为大行科工的治理有效性埋下了隐患。

  自从大行科工推进港股IPO以来,其高比例分红就引发外界多重争议,核心问题直指大股东套现嫌疑、高比例分红等方面。

  2022年、2024年,大行科工分别派发股息2350万元、1800万元,分别占公司当期净利润的74.76%、34.42%,均已全部支付完毕。2025年4月,大行科工突击派发股息2000万元,占公司前4个月净利润的92.90%,截至月底已支付600万元。而此时距离大行科工首次递表仅过去了3个月,正处在冲刺港股上市的关键时期。

  2022年至今,大行科工累计派发股息6150万元,按持股比例计,绝大部分流入了实控人韩德玮的腰包。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行科工历史上存在股权代持情形。公司成立当初,前雇员谢再凡及监事匡文标代韩德玮持有大行科工100%股权。2019年11月15日,在韩德玮指示下,大行科工100%股权交由雇员颜小燕及执行董事刘国存代持。2020年12月4日,在韩德玮指示下,颜小燕及刘国存分别向韩德玮转让公司的60%及40%股权,上述代持安排随即终止。

  大行科工解释称,“该代持安排旨在便利行政事务”。就此,证监会专门要求公司说明“股权代持形成原因、合法合规性及是否存在纠纷或潜在纠纷”,凸显监管层对此问题的重视。

  大行科工创始人韩德玮现年83岁高龄,仍在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经理,负责监督及管理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经营方针及日常营运。同时,韩德玮还在大行科工5家附属公司担任高管,现为美大行科技(香港)有限公司、Dahon International Inc.及大金科工(天津)车业有限公司的董事、Vitesse Biki Inc.的总裁及Dahon Europe OÜ的管理层董事会成员。此外,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李励生也已经83岁高龄

  当资本市场开始用成熟行业的估值标准审视这家“隐形冠军”,其IPO估值或将面临严峻考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