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①源丰有机杂粮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打包杂粮产品。朱碌科镇的杂粮加工企业吸纳了大量当地农民就业。
②俯瞰朱碌科镇的杂粮加工区。
③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封装黄豆。
本报记者 胡海林
引子
年销售额超40亿元、38家加工企业、从业者达2800人以上……当这些数据都因杂粮而生,并集中于一个传统农业乡镇时,其特色显而易见了。
这里是朝阳市建平县朱碌科镇,远近闻名的“中国杂粮之乡”。以朱碌科镇为代表的建平杂粮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发现的马鞍桥山红山文化遗址证实,红山先民以食用谷物为主,六七千年前这里就已形成了种植和粗加工谷物的雏形。
近30年来,朱碌科镇的杂粮种植、加工、销售模式几经升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链条,并以优越的产品品质和口感,持续巩固着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但近年,当地杂粮产业因附加值不高、价格保护机制不健全、同质化竞争突出,以及后起之秀的“分流”,再次行至突围的重要关口。
7月的辽西大地,早已被鲜活绿意和蓬勃生机倾注。
在建平县朱碌科镇老宽线两旁,大地里的谷苗在微风中摇曳,与远处的山脉构成一幅层峦叠翠的山水画。正是夏管的季节,地里散落着除草农民的身影,2个多月后这里的谷子就会成熟、收割、加工,继而销往全国各地。
朱碌科镇有耕地9.2万亩,其中杂粮种植面积3.8万亩。得益于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加工能力,“杂粮买全国卖全国”早已成为朱碌科的显著特色,年加工杂粮可达40万吨,远超建平全县的杂粮产量。
镇上,除了上万平方米的杂粮交易市场,还有5公里长的“购销大街”,汇聚了杂粮加工、加工设备制造和销售等企业,以及饭店、旅馆等服务业态。南来北往的物流车来回穿梭,天南海北的客商进进出出,因杂粮而兴的镇子透着浓浓的烟火气息。
声名远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杂粮之于朱碌科镇,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这里位于北纬42度,本来就是农作物种植的黄金带,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气候干旱,特别适合抗旱耐瘠的杂粮。”朱碌科镇二道河子村种植大户王富宗一口气道出了这里的地理优势。
在王富宗的记忆里,当地几乎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种杂粮,他自己也不例外种了多年谷子。几年前,为了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他才逐步调整结构种了上千亩高粱,但还是没有脱离“杂粮系统”。
时间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种粮容易卖粮难,这是朱碌科镇当地杂粮种植户普遍面临的问题。
“1990年我从部队退役返乡时,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大多数农户还是靠种五谷杂粮谋生。但辛辛苦苦种的杂粮常常找不到销路,城里的经销商嫌交通不便不愿进村收粮,于是我就干起了贩粮的生意。”朱碌科镇北老爷庙村党总支书记李怀志说,后来有了资金就开始涉足粮食加工。
像李怀志一样,朱碌科镇陆续成长起一批杂粮经纪人,他们将当地生产的杂粮经加工后销往朝阳、沈阳、北京、哈尔滨等地,逐步拓宽了销路。他们中的不少人广泛涉足杂粮种植、加工、销售链条,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加工企业,在推动当地杂粮产业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基层干部,朱碌镇政府二级主任科员朱素芳对当地杂粮产业发展历程了然于心:“2000年左右,镇上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基本模式都是采购原粮,加工后用大包装发往各地批发市场。最多时镇上有杂粮加工作坊近百家,机器的轰鸣很远就能听到。”
由于杂粮不是主要口粮,没有像稻谷一样的价格保护机制,意味着杂粮加工产业并非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又因缺少金融支持,一些加工作坊或企业会因资金链断裂而离场。随着朱碌科镇杂粮产业不断“大浪淘沙”,其集中度得到逐步提升,并挑起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梁。
2006年,建平县在朱碌科镇建立了大型杂粮批发市场和杂粮工业园区,绿珠杂粮、源丰杂粮等一批以小杂粮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相继落户这里,形成与全国联网的信息传播系统,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杂粮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大大提升了建平杂粮的品牌知名度。
朱碌科镇杂粮产业产、加、销模式的形成,还带动了农药、化肥等农资企业及农业机械、包装材料、粮食加工设备等生产、销售和服务类企业的落户,进而强化了当地的杂粮产业根基,在国内几大杂粮主产区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我们就是从一家制造保险柜的乡镇企业脱胎而来,追随本地杂粮加工的蓬勃发展,现在主要生产杂粮加工所需的去石机、清粮机、斗式提升机等,同时代理国内多家杂粮机械产品,为本地企业建生产线提供服务。”建平县朱碌科镇海军机械制造厂总经理尹海军自豪地说,他们的设备从镇上卖到全国,20多名技术员常年在全国各地跑。
“集散全国粮,行销全世界”,这个朱碌科镇人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图景,如今已照进现实。
迭代升级
从最初的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到年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以上企业相继涌现,产业链涵盖种子研发、种植技术、杂粮加工、销售模式,朱碌科镇的杂粮产业不断上演迭代升级。
“我们每年都有谷子新品种更新,一般来说一个品种3年至5年就会退化,因此需要高产、抗性好的新品种替代。同时还要考虑品质和产业需求问题,比如有的谷子品种过于黏,影响后端加工,需要替代。”省农科院建平县杂粮研发基地首席专家王子胜说。
2004年至今,王子胜团队一直倾力于建平谷子新品种研发、新技术示范推广。目前,建平县谷子亩产量平均可达300公斤至350公斤,高产品种亩产可突破400公斤。在农业科技扶持下,当地杂粮种植扩大了覆膜保墒、测土配方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有力促进了小杂粮的结构、布局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随着消费群体健康饮食潮流的兴起,朱碌科镇杂粮种植户的种植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寻求绿色生产、有机生产已成为主流。
朝阳泰然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立泰然农场并发展有机杂粮基地4.8万余亩。公司创始人王子奎说:“从2000年起,我们就连续通过有机认证,并逐步扩大了有机种植面积,而后成为国际和国内大型超市的直采基地。发展有机杂粮,给我们企业带来约20%的效益增长。”
而在杂粮加工环节,“卷”设备和工艺,更是朱碌科镇的一大特色。“毫不夸张地说,镇上杂粮加工设备三五年就需要更换一次。而正是朱碌科杂粮加工能力和水平上的优势,才让全国各地杂粮向这里汇聚,形成全国知名的集散地。”尹海军说。
这一说法得到建平县源丰有机杂粮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子峰的证实,当下他正带着技术工人在公司院内新建一条生产线。他说:“这次投资200多万元,完全是应客商的需求,按照自动化洁净车间建设。因为客户端需求不断升级,倒逼着我们在设备上不断增加投入,且设备使用周期变短。”
建平县朱碌科镇怀志杂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泳回忆,多年前他看到市场上的大米色选机时就想给小米也配套色选机,但当时国内并没有这种设备,于是他花20多万元从韩国进口了一台设备,成为全国第一家使用小米色选机的企业。经色选后的小米无杂质和谷粒,当年就为企业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效益。
走进怀志杂粮有限公司的包装车间,架设在流水线前的“直播平台”极为显眼,主播一边手持产品介绍着特色,一边与网友互动交流。团队负责人孙成莉介绍,企业从2021年4月开始网上直播销售,直播间观众从最初的个位数增加到现在场均超5000人,四年多的坚持,已将公司六成销量转移到了线上,这是团队成立之初都不曾料想的效果。
怀志杂粮“触网”成功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当地杂粮加工企业纷纷“入网”,组建团队、线上开店、直播带货等成为潮流。
“我们线上主打面向终端消费者的小包装产品,和过去大包装产品的批发有很大区别。网络的好处是打破了地域限制,还可在互动中直接获得消费者的反馈意见。目前,公司线上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至3000万元,而且还有增量空间。”王子奎说。
成长烦恼
升级后的杂粮大镇,如今又再次面临“成长烦恼”。
当前,朱碌科镇乃至建平县的杂粮产品,主要以销售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企业较少,存在包装不精、视感档次低、品牌杂乱、附加值不高等问题。据测算,建平县杂粮产品的平均利润仅为0.1元/斤至0.15元/斤,远低于市场上中高端产品平均利润水平。
“县域内有几家小米深加工企业,开发出小米油、杂粮锅巴、代餐粉等杂粮产品,但市场规模、占有率、品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尚未对全县杂粮精深加工形成示范和带动效益。”建平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宁向阳说,补齐深加工的“短板”是建平杂粮产业未来应着重发力的方向。
事实上,深受利润率偏低、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困扰,朱碌科镇部分杂粮企业已萌动了转型升级的念头。
近年来,销售重心从线下转到线上,为怀志杂粮解决了卖粮难的问题,但依然是低利润运转。几年前,怀志杂粮开发出即食冲饮杂粮产品,但市场销售远不及预期,短暂尝试后随即又停掉了该项目。李泳坦言,做出商品是一回事,而把商品卖出去和卖得好又是另一回事,目前他们的能力尚不能填平这个“鸿沟”。
“如果做杂粮精深加工,卫生、环保等方面的条件约束较多,而且生产线硬件投资比较大。2023年,我们启动深加工战略合作计划,出于稳妥考虑,采取我们提供场地、设备、原材料的方式,希望找到有技术和销售渠道的合作方,但一直没有成功。”王子峰说。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乡镇,站在政府的立场,同样对推动当地杂粮产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寄予厚望。朱碌科镇镇长李猛说,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杂粮产品附加值,才能推动朱碌科镇由杂粮大镇向杂粮强镇升级。另外,从财税贡献来看,精深加工也能为地方带来更大的收益。
采访中,多家杂粮加工企业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后起之秀“敖汉小米”,市场品牌认可度盖过了建平小米。原来,敖汉旗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离朱碌科镇约20公里,属于同一作物种植带,但近年依靠公共品牌营销而势头强盛。
“我们建平县的小米品牌不下百个,基本都是各自为战,而敖汉小米以区域公共品牌在各地推广,成效显著。就连和我们合作有30年的客商,现在也指定我们加工敖汉小米。”朱碌科镇杂粮产业资深人士吴桂荣感慨,过去觉得只要品质好就能被认可,现在回头看我们在品牌营销上掉了队。
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朱碌科镇杂粮产业现状也是我省粮食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即资源丰富,但“初”字号、“原”字号产品占比较大,没有形成全产业链体系。只有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才能摆脱农业生产量大链短、头强尾弱、头尾脱节的被动局面,最终将粮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
现实条件下,做好朱碌科镇杂粮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何在?上述负责人表示:“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强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本土深加工龙头企业;又要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先进企业落户,实现优质杂粮的本地高附加值转化。”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