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顾上个月的看法:“对于 7 月行情的展望,整体看没啥好悲观的,因为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了。过程会比较震荡,但大趋势值得期待”,7 月走势差不多就是这样,上半月震荡之后再度上行,恒指月度涨幅在 4.59%,运行空间在 23690.94-25735.89 点。
相对来说 7 月恒指震荡的烈度不大,调整的幅度很小。主要原因有几点:首先是关税战这块更多聚集的是美国和其它国家,对我们属于空窗期。其次,地缘政治这块出现了难得的平静期,尤其是中东这块以色列和伊朗之间没有起新的冲突,这主要归功于特朗普急于从中东脱身处理关税事宜。而后面的走强则主要是美国和主要国家的关税协定相继落地,加上国内雅下水电站项目的世纪工程推动。
市场整体表现都不错,其中板块强度最高的依旧是创新药,连续几个月都在涨,国家政策加上业绩、BD 不断催化,很多品种都涨幅可观,如康方生物(09926)、昭衍新药(06127);医疗国产替代加上 AI 赋能也相当强势,如微创医疗(00853);消费类有周杰伦入驻抖音概念的巨星传奇(06683)、电商新模式的东方甄选(01797)及耕耘东南亚快递方向的极兔速递(01519);新题材则是雅下水电站概念的华新水泥(06655)最高涨幅达到 128%。
月底恒指变盘往下,给 8 月行情又带来了悬念。综合来看,8 月港股走势预计会先抑制后扬,因为 9 月的大阅兵总不能搞得太难看。
当前的国际形势依旧比较复杂,关税问题是一个关键的扰动因素。虽然美国和日本、欧盟等主要国家已经签订了关税协议,但也只是一个初步的框架而已,其中很多的细节并没有,执行起来又是另外一回事,就拿日本来说,额外的 5500 亿美元的投资,也是语焉不详,从逻辑上来说,根据日本财务省数据,2024 财年税收总额为 69.6 万亿日元(约合 4460 亿美元),全年的税收都不够这个数,欧洲的情况也大体如此。这都是特朗普的“赢学”而已,就如同和沙特签订的千亿美元大单,到现在才落实了多少?,因此,难说特朗普就是真的“赢麻了”。都是表面的,给国内的民众看的。
另外,要看到关税的后遗症,近段时间以来,美国从咖啡到音响设备再到家居用品等一系列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推高了 6 月份的通胀率。经济学家们认为,这表明特朗普政府提高进口关税的影响正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周三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的 Z 世代成年人(目前年龄在十几岁和二十几岁之间)在约会方面越来越节俭,因为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下,生活成本正不断上涨。可见关税负面冲击之下,民众的消费能力在降低。虽然眼下美股在特朗普各种“利好”护盘之下还能维持,但本质上也难以掩盖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伤害。而且,关税的反噬还未体现出来。说到底,美股现在主要是靠英伟达这些在撑门面。但也要小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 2025 年 7 月 31 日约谈英伟达公司,要求其就 H20 算力芯片漏洞后门安全风险问题进行说明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谁都有软肋,就看什么时候用而已。
至于美联储降息方面,鲍威尔最新发布会未就 9 月降息给出明确指引,强调通胀风险,并称就业稳固,继续打太极,目的其实就是针对我们,让政策很难制订。确实,从通胀的角度来看,后面只会越来越高,降息的条件很难具备,但美国的经济能否扛住,就难说了。
再从地缘政治来看,7 月是暂时消停了一段时间,但等特朗普把关税这块明面上都搞定了之后,估计就要着手处理这块了。首先估计是着手处理俄乌冲突,因为特朗普已经警告俄罗斯如果 10 天日不停火,就要各种制裁,就俄美贸易而言,这都不是事,只有 30 亿美元的贸易,但关键问题是要制裁第三方,也就是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国、印度和土耳其。这是一石二鸟,一方面是通过介入俄乌冲突捞取好处,继续敲诈欧洲,另一方面也主要是捞取和中国谈判的筹码。但大概率中国是硬刚,老美但凡有点筹码都不会出此下策,如果硬刚,其实很尴尬。最多也就是敲印度和土耳其一笔。还有,以色列对伊朗弄不好又会采取行动,因为特朗普通过关税协议又搞到了资金,重启各种对以色列的援助条件具备。不知道会玩出什么新花样。但凡外围有个风吹草动,国内股市都要买单,这已经是常态。反正要小心一点。
国内方面,最新的重磅会议整体市场比较失望,因为没有出现新的刺激。在当前环境之下,也很难搞大的刺激。外贸环境能稳住就不错,投资这块新搞的雅下水电站算是一个大项目,多少能缓解一下。因此,有潜力的方向依旧是刺激消费这块。当然,还有很重要的潜力就是反内卷,简单理解就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这是一个顽疾,因为涉及到就业,比较难弄。手心手背都是肉,现在倾向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关停。
从市场来本身来看,这几个月的上涨也累积了不少获利盘,比如说银行、创新药等等,接下来需要有一个休整的过程。因此 8 月市场指数方向恐难见大的起色。
但积极的方向也要看到,比如中美关系这块也是有希望往合作的方向走,包括特朗普万一来参加阅兵式,这个情绪就会点燃。
2025 年 08 月投资策略:挖掘补涨的潜力
智通财经 7 月金股大幅跑赢大盘。7 月同期恒指最大涨幅 6.9%;十大金股 7 月平均最大涨幅 22.5%。十大金股月度最大涨幅具体如下:中国龙工 (03339)涨 68.3%、平安好医生 (01833)涨 45.5%、云顶新耀 (01952)涨 24.7%、建滔积层板 (01888)涨 18.2%、耐世特 (01316)涨 15.8%、紫金矿业 (02899)涨 14.7%、中航科工 (02357)涨 12%、北京首都机场股份 (00694)涨 9.8%、网龙 (00777)涨 8.2%、东岳集团 (00189)涨 7.8%。
这个结果比较满意,中国龙工 (03339)蹭到了雅下水电站概念暴涨了一下。医药医疗虽不是最强的,但也享受到了红利。其它品种绝大部分都涨超过了 10 个点。
经过了连续三个月的上涨,市场进入 8 月会略显疲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可供挖掘的品种就相对较少,因此,整体的策略就是:挖掘补涨的潜力。
首当其冲的方向依然是在医药和医疗这块,无论从政策还是行业本身来看,这个领域都会成为资金追逐的重点,仍有涨幅并不充分的品种。
再从板块轮到来看,AI 算是沉寂了好长时间,海外相关品种的映射也会刺激港股,如特朗普总统 7 月 4 日签署的"大漂亮法案"带来的税收变化,可能成为推动科技巨头增加英伟达芯片和其他 AI 基础设施支出的重要催化剂。如微软 2025 财年四季度 242 亿美元的总资本支出创单季最高纪录。Meta 还将 2025 年资本支出的下限从 640 亿美元上调至 660 亿美元。这些都表明 AI 方向景气度的提升。同时,反内卷的钢铁,刺激消费的游戏、食品、消费电子也是重要方向。预计 8 月主要围绕上述板块品种展开。
具体品种:
医药:康哲药业(00867)、科伦博泰生物-B(06990)
医疗:海吉亚医疗(06078)
软件:金蝶国际(00268)
媒体:快手-W(01024)
SaaS:微盟集团(02013)
游戏:哔哩哔哩-W(09626)
电子:FIT HON TENG(06088)
食品:锅圈(02517)
钢铁:马鞍山钢铁股份(00323)
详细清单如下:
1.康哲药业(00867)
2024 年公司营业额为 74.7 亿元,按药品销售收入为 86.2 亿元,年度溢利 16.1 亿元,业绩符合预期。具体来看,公司存量业务表现符合预期,非国采独家品种及创新品种占比超 50%。 2024 年公司 3 款受集采影响产品黛力新、优思弗和波依定实现收入 26.9 亿元。非国采独家产品及创新产品收入合计达到 45.5 亿元,同比增长 4.1%,收入占比达到 52.8%,集采对公司的短期影响基本出清。分板块看,心脑血管线实现收入 29.2 亿元,心脑血管线实现收入 29.2 亿元,消化/自免线实现收入 28.8 亿元,眼科线实现收入 6.3 亿元(同比+24.3%),皮肤及医美线实现收入 6.7 亿元(同比+18.2%)。此外,创新业务迎来收获期,重磅产品芦可替尼有望于 25 年内上市销售。公司 2024 年实现 1 款创新产品(亚甲蓝肠溶片)成功上市及 1 款创新产品新增适应症(甲氨喋呤注射液获批类风湿性关节炎适应症),目前共计 5 款创新药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后续管线中,德昔度司他片和磷酸芦可替尼乳膏已递交中国 NDA 申请,有望于 2025 年内实现获批销售。其他在研项目看,约 10 项中国临床开发顺利推进,注射用 Y-3 作为用于卒中治疗的新型脑保护剂正在推动 III 期临床;抗 IL-4Rα人源化单抗注射液 MG-K10 (AD、哮喘)正在推动 III 临床;VEGFA+ANG2 四价双抗正在推动 II 期临床等,有望为公司进一步打开长期成长空间。综上,考虑到公司为创新转型的平台型药企,商业化能力经过长期验证,创新管线步入兑现期,在售产品集采利空落地,机构维持“买入”评级。
2.科伦博泰生物-B(06990)
科伦博泰成立于 2016 年,是科伦药业创新研发子公司,已建立起 ADC、大分子、小分子三大技术平台。截至 2024 年年报,科伦博泰共布局 30+创新资产,10+款药物处于临床阶段,管线储备梯队完善。2025 年将进入加速放量周期,商业化进展值得期待。ADC 平台方面,布局肿瘤与非肿瘤两大 ADC 开发策略,研发能力获 MNC 背书。1)SKB264:基于戈沙妥珠单抗进行优化,采取全新毒素 T030+高 DAR 值策略,围绕乳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形成全线布局。2L+ TNBC (2024.11)及 3L EGFRmut NSCLC 已获批上市(2025.3);2L EGFRmut NSCLC、2L+HR+/HER-2- BC 已递交上市申请;1L TNBC 适应症处于 II/III 期关键临床阶段。在海外,默沙东全球已开 14 项多瘤种Ⅲ期临床(截至 2025 年 6 月),有望在全球适应症实现重要突破。2)A166:已达 3L+晚期 HER2+ BC 关键Ⅱ期试验主要终点,于 2023 年 5 月向国家药监局递交 NDA;25 年 1 月,2L+ HER-2+ BC 适应症递交 NDA,年内有望获批。3)ADC 早期管线:广泛布局 CLDN18.2、 Nectin-4 等多种靶点,双抗 ADC 项目 SKB571、RDC 项目 SKB107 等新品有望接棒。非 ADC 平台方面,收获期已至,覆盖肿瘤及自免领域。A167(PD-L1)针对 3L+(2024.12)和 1L RM-NPC (2025.1)已获批;A140(西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1L RASwt mCRC 已获批(2025.2)。A400 (选择性 RET 抑制剂)针对 RET+ NSCLC 预计年内递交上市申请。综上,考虑到公司 25 年即将进入商业化拐点,后续临床数据、BD 预期等催化较多,叠加公司报表端持续改善,向上弹性较大,机构给予“买入”评级。
3.海吉亚医疗(06078)
202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4.46 亿元(同比+9.04%)、 净利润 5.98 亿元(同比-12.40%)。拆分收入结构,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医院收入 43.23 亿元,占收比 97.2%,同比+11.1%,其中门诊服务实现收入 16.33 亿元(占收比 36.7%),住院服务实现收入 26.90 亿元(占收比 60.5%)。 24 年公司共计 452.6 万就诊人次,同比+23.8%;完成手术 9.70 万例数,同比+21.2%,主业依旧保持稳定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国内 8 省 13 个城市运营管理 16 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 4 家,二级医院 12 家,此外还有 2 家在建三级医院,版图扩张稳步开展。从新建项目看,无锡海吉亚医院(新建)计划设置床位 800-1,000 张,计划 2025 年完成验收并开业;常熟海吉亚计划设置床位 800-1,200 张,计划 2026 年通过验收并开业;长安医院三期项目已经启动筹备,预计投用后新增床位约 1,000 张;开远解化医院二期正在内部装修,预计投用后新增床位数 500 张。公司新建医院及二/三期项目稳步推进。除肿瘤主业以外,公司在互联网医院、商保、自费业务、AI 等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业务进展与突破。24 年度公司互联网医院挂号量接近 23 万人次,旗下医院签约近 20 家保险公司。从自费类业务看,公司持续提升以医美、口腔、眼视光等为代表的消费医疗的服务质量以改善收入结构,配备各类原研药与进口药满足患者多层次用药需求。公司积极拥抱 AI,在肿瘤放疗、影像辅助、移动护理、智能客服预问诊挂号等方面积极应用 AI 技术,实现主业提质增效。综上,公司主业受到医保支付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短期承压,但主业经营稳健,未来在医保控费常态化、新建及并购医院整合完毕后,公司长期发展路径清晰。
4.金蝶国际(00268)
公司 1995 年推出国内第一款基于 Windows 的财务管理软件,2007 年开始转云,2024 年云服务收入占比达 81.6%,面向大、中、小客群拥有星瀚&苍穹、星空、星辰三大核心产品解决方案。总量视角看,云转型后公司具备了更强的收入增长韧性(16-24 年保持正增长)、更高的人效(20-24 年人均创收 CAGR 达 10%)、更低的费用率(20-24 年销售/研发费率分别改善 2.45pp/5.10pp)与更健康的现金流(24 年经营现金流回归历史高位),云服务 OPM 在 23 年首度转正,24 年提升至 6%。结构视角看,1)24 年苍穹&星瀚收入约为 13.0 亿元,占比 20.8%,净金额续费率 NDR 连续 5 个季度维持 108%。需求侧看 ERP 信创,政策要求央国企 25/27 年底前完成非可控 ERP 系统/信息化系统的全面替代。供给侧看苍穹&星瀚作为业内首个云原生 EBC,签约客户达 2,110 家。2)24 年星空收入约为 21.5 亿元,占比 34.3%,NDR 保持在 94%以上。需求侧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诉求,供给侧看星空“五力成长飞轮”+ “SRDI”框架,近 1.5 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星空客户占比 46%。3)24 年星辰(小微财务云)收入约为 12.3 亿元,占比 19.6%,24 年 NDR 提升至 93%。需求侧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销售订单手工录入,进销存数据分离,出入库单据手工记录,生产排期无标准的 BOM 单等问题,亟需数字化转型,且小微企业受限预算对 SaaS 的接受度更高。供给侧看星辰数电票全流程实现业财税一体化,已覆盖 43.5 万小微企业。从交付效率到交付效果,Agent 的实质是打造“数字化员工”。后 DS 时代 SaaS 厂商掌握“数据+入口”优势,Agent 落地有望参与客户收入分成。公司 2017 年起布局 AI,2023 年发布金蝶云·苍穹 GPT 大模型平台及中国首个财务管理大模型,目前已在财务、人力、营销等 7 大场景形成 Agent 能力。
5.快手-W(01024)
7 月 27 日,快手可灵 AI 在 WAIC 2025 现场举办以“生成式 AI 应用元年”为主题的生态论坛。论坛上,可灵 AI 披露了发布以来获得的优秀成绩,并请多个领域的创作者分享使用情况和感受。此外,可灵 AI 还宣布了全新创意工作台“灵动画布”。快手可灵 AI 在“生成式 AI 应用元年”主题生态论坛上披露,可灵 AI 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 4500 万创作者,产品自发布以来迭代升级 30 余次,累计生成超 2 亿个视频和 4 亿张图片,通过 API 服务超过 2 万家企业客户。此外,可灵 AI 服务客户涵盖全球 149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影视短剧、动漫制作、游戏宣发、广告制作、智能硬件应用、营销推广等多个垂类应用领域。在 WAIC 2025 现场可灵 AI 宣布,即日起“灵动画布 1.0”开启邀请测试,2025Q3 将推出面向专业团队和企业的“工作室会员”。 “灵动画布”的推出致力于解决两方面问题:1)从单一素材到创作全链:完善内容生产工作链条,覆盖从生成到成片的全创作链路,帮助创作者解决使用 AI 创作时需要多种 AI 工具频繁切换的问题。2)从个人创作到团队协作:支持团队协同,使专业团队的协同创作成为可能。当前 “灵动画布”还处于 1.0 版本,未来可灵 AI 还将持续完善其创作全链路的能力覆盖并融入Agent 能力,实现从 AI 素材生成器到全新 AI 创意工作台的飞跃。综上,可灵 AI 技术迭代迅速,商业化表现喜人,建议关注快手投资机会。技术角度,发布一年以来可灵 AI 已经历过 30 余次迭代,且视频生成能力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商业化角度,一方面可灵 AI 市占率持续提升,根据 Poe 数据,在 2025 年 5 月 4 日 Kling2.0/1.6/1.5 使用量达到 30.7%,位居第一;另一方面,可灵收入增长迅速,2025Q1 收入达到 1.5 亿元,随后 4 月和 5 月月度收入均超过 1 亿元,据此线性外推年收入有望超过 10 亿元。
6.微盟集团(02013)
摩根大通近期持续增持,主要看中其核心竞争力,如作为腾讯广告核心服务商,借助腾讯系资源提供海量曝光,实现从广告到运营的一站式服务,完成内容种草到交易转化的完整链路。累计服务过 400 万家客户,在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口碑,获多项大奖。构建了 WOS 新商业操作系统和微盟云 PaaS 平台,可打造去中心化的商业基础设施。产品本身来看,公司推出“公域融合×私域增长×运营提效”三位一体的数字商业力核心能力,涵盖数据打通、多平台场景构建、行业化深耕、AI 提效等。拥有微盟 WAI、WAI Pro、WIME 等智能化解决方案,AI 能力贯穿营销、经营、用户运营全流程。主攻方向也很明确,针对零售、服饰、宠物、快消、汽车、金融等多行业提供精细化服务和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如为服饰企业强化导购数字化能力,为宠物品牌提供公域内容生产与运营工具等等。在美股 AI 应用端如火如荼的当下,中国市场预计也会带来较好预期。
7.哔哩哔哩-W(09626)
哔哩哔哩于 6 月末举办了公司 16 周年庆直播。从用户角度:1)用户群体持续扩大:2025Q1 平台 DAU 和 MAU 达 1.07/3.68 亿。2)B 站仍然年轻:过去一年 B 站用户平均年龄为 26 岁,00 后用户超过半数。3)平台继续维持高粘性: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达到 108 分钟;每天有 5000 万用户使用 B 站超过两小时;15 年老用户留存率达 90%。公司电商投放需求旺盛、商业化工具持续赋能。一方面“大开环”战略下 B 站的电商投放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公司在商业化工具上也在持续升级。在近期推出的 Insight Agent 的助力下,B 站今年 618 期间的花火商单促成效率提升 5 倍以上,数据洞察效率提升 3 倍以上。游戏业务方面,长青游戏稳健,关注新游表现。展望后续,一方面该机构期待《三国:谋定天下》繁体版在港澳台的推出效果,另一方面该机构也期待《逃离鸭科夫》《嘟嘟脸恶作剧》等新游表现。长期看,哔哩哔哩利润改善的背后,一方面是收入结构的优化,一方面是运营效率的提升。后续,随着广告和游戏加总收入的占比持续高企、内容分成和其他费用占收入比持续下滑,该机构预计公司全年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有望持续改善。
8.鸿腾精密(06088)
鸿腾精密科技围绕“3+3”战略(聚焦 EV 电动车、5G AIoT、Audio 三大产业,推动铜转光、有线转无线、组件转模块三大技术转型),持续巩固全球连接器市场领导地位。自 2013 年独立运营以来,公司逐步构建覆盖消费电子、通信、汽车、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化业务版图。电动汽车方面,公司通过外延并购加速汽车电气化布局,有望形成高压连接器、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桩三大产品线。2022 年收购德国 Prettl SWH 集团切入高压连接器领域,2024 年收购 Auto-Kabel 集团,补全电池线束、母线系统等核心能力。Voltaira 客户涵盖大量全球头部车企,提供充电解决方案与智能配电系统;Auto-Kabel 则有望带来较大体量的营收规模及 Tier 1 汽车供应商和 OEM 客户资源。整合后,公司汽车业务有望形成高压连接器、电池管理系统、充电桩三大产品线。消费电子方面,鸿腾精密科技以连接器业务为基础,背靠鸿海集团的供应链与客户资源,通过内生发展与外延并购持续扩展消费电子版图。公司背靠鸿海集团,以 PC 和智能手机内部连接器起家,后通过并购开拓业务,形成连接器、电子终端配件以及声学三大消费电子业务。2018 年 3 月,公司以 8.66 亿美元收购 Belkin,Belkin 产品涵盖扩展坞、耳机、 MagSafe 配件、充电头等。公司通过收购 Belkin 获得 Belkin 的全球化渠道,从而打造自主品牌,实现从代工厂向品牌公司的升级。2021 年 9 月公司完成收购 Sound Legend Limited,进一步巩固声学领域技术积累。基础设施和网络方面,面向 AI 算力需求爆发,800G/1.6T 光模块研发加速,联手联发科布局 51.2T 及下世代 CPO 高速连接解决方案。公司 24 年以 2.2 亿元收购华云光电 70%的股权,进一步加速公司在高速光模块与 CPO 技术的布局。公司光产品开发进度有望实现大幅提前,计划在 2024 年第三季度前完成 800G QDD、OSFP AOC、SR8、LPO 等多模光产品的开发;单模光产品如 800G DR82xFR4 将于 2024 年第四季度前完成;于 2025 年底前完成 1.6T SR8 DR8 光产品的开发。
9.锅圈(02517)
锅圈是一家聚焦家庭场景的在家吃饭餐食产品品牌,产品涵盖即食、即烹、即配等多个品类。截至 2024 年,锅圈门店总数位 10150 家,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在家餐食品牌。2020-2024 年,锅圈营收由 29.6 亿元增长至 64.7 亿元,CAGR 约为 21.5%。与此同时,公司通过优化成本结构实现较优的盈利能力,2022-2024 年公司平均毛利率/净利率/ROE 约 20.5%/3.6%/7.8%。截至 2024 年,锅圈门店覆盖 277 座城市,其中低线城市占比超过 51%,下沉能力领先行业,渠道可及性强。平台型加盟体系高效复制,超 99.5%为加盟门店。锅圈门店以加盟为主,占比达 99%以上,通过“零加盟费+总部供货”模式提升复制效率,增强经营稳定性。六大工厂+18 个数字化中央仓库,打造稳定可控的柔性供应链。锅圈在肉制品、汤底、配料等品类布局“单品单厂”,并配套区域仓配网络,强化供给稳定性与成本控制,构建起“高频供给+快速履约”的经营闭环,强化规模优势。综上,考虑到锅圈门店密度领先、加盟可复制性强、供应链一体化优势明确,公司可享估值溢价,机构给予锅圈“增持”评级。
10.马鞍山钢铁股份(00323)
2024 年公司营收 818.17 亿元,同比降 17.30%;归母净利润-46.59 亿元,同比降 33.32 亿元。其中,2024 年第四季度营收 203.03 亿元,同比降 18.86%,环比增 9.71%;归母净利润-21.24 亿元,同比降 23.95 亿元,环比降 7.34 亿元,第四季度业绩略不及预期,一方面系钢铁需求持续偏弱,行业盈利继续承压;另一方面系公司四季度资产减值损失和资产处置收益合计为 -9.26 亿元,而三季度合计损益为 1.98 万元,环比亏损额大幅提升。2024 年公司钢材总销量 1830 万吨,同比降 230 万吨;其中板材、长材、轮轴销量为 981、824、25 万吨,同比分别降 22、205、3 万吨。2024 年公司综合吨钢毛利-42.34 元/吨,同比降 121.47 元/吨;其中板材、长材、轮轴吨毛利为 30.47、-176.98、1904 元/吨,同比分别降 99.71、降 112.70、增 257.57 元/吨。受地产持续下行影响,公司长材亏损,2024 年公司减少螺纹、H 型钢等建筑长材产销量,同时增加特钢、汽车板等效益较好的产品产销量,以优化自身产品结构,抵抗部分行业下行压力。近年来,随着地产下行,地产端用钢需求占比下降,未来地产对需求的负向拖拽效应有望逐步减弱,钢铁需求有望逐步企稳。供给端来看,国家发改委提出:“2025 年持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推动钢铁产业减量重组”。随着行业加快并购重组,集中度提升将带来盈利的长期修复。综上,钢铁需求持续偏弱,公司业绩短期承压,2024Q4 业绩不及预期。但展望来看,持续看好行业需求改善与供给重塑,公司盈利仍有望逐步修复。
(文/ 万永强 (智通财经研究中心总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