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又一位剑指AGI的华人理工男!这家百人“作坊”,凭什么年入70亿,还成了OpenAI的“御用陪练”?)
在今天这个AI的“淘金热”时代,所有人都坚信着“大力出奇迹”的“规模法则”(Scaling Law)——更大的模型、更多的数据、更强的算力,就能换来更聪明的AI。然而,就在所有巨头都在疯狂堆人、烧钱、扩大规模时,一个“异类”悄然崛起。
这家公司仅有110名正式员工,却在2024年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约70亿人民币)的年营收,甚至反超了拥有上千员工、背靠Meta这棵大树的行业霸主Scale AI。
据路透社报道,这家公司正启动首轮融资,目标募资10亿美元,估值或达150亿美元(约合1000亿元人民币)。
这听起来像个天方夜谭,但它真实发生了。
故事的主角叫Surge AI,一个在AI“军备竞赛”的后勤线上掀起风暴的“隐形帝国”。它的创始人,37岁的华人理工男Edwin Chen,面对外界对竞品Scale AI的热捧,只是淡淡地回应:
“他们在追逐资本时,我们在打磨数据纯度。真正的AGI(通用人工智能),需要人类智慧的精粹,而非廉价标签。”
这句话,几乎点明了Surge AI逆袭的所有秘密,它在告诉世界:在通往AGAI的路上,高质量的“人性”,远比海量的“人数”更重要。
风口上的“数据民工”
喂不饱真正的AI
在聊Surge AI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它所在的“数据标注”行业,到底有多么“拧巴”。
简单说,AI模型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数据”就是它的奶粉。“数据标注”,就是把原始数据(图片、文字等)加工成AI能“消化”的格式。比如,告诉AI这张图里哪个是猫,哪句话是积极情绪。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行业都遵循着一个简单粗暴的逻辑:人力 = 产量。
以行业巨头Scale AI为代表的传统模式,本质上更像一个巨大的“人力外包工厂”。它们在全球招募海量的兼职人员,用“人海战术”来处理天量的数据。这种模式在处理简单的、重复性的任务时,确实能靠规模和低成本取胜。
但当AI模型越来越聪明,尤其是像ChatGPT这样的大语言模型(LLM)出现后,它们需要的“奶粉”也越来越高级。它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这是猫,那是狗”的标签,而是需要理解逻辑、文化、偏见甚至情感的复杂反馈。
这时,传统模式的弊端就暴露无遗:
质量堪忧,喂AI“吃垃圾”: 低成本的众包劳动力,缺乏专业背景,标注错误率极高。一位客户曾吐槽,花半年外包了5万条数据,结果“完全就是垃圾”,餐馆被标成医院。错误的标注对于AI来说,无异于“毒奶粉”,会让它变得偏执、愚蠢甚至危险。
效率低下,严重拖后腿: 一个小项目启动就要等数月,严重拖慢了AI的迭代速度。对于日新月异的AI竞赛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价值密度低,“空洞数据”泛滥: 标注员按件计酬,自然会追求数量而非质量,产出大量对模型提升有限的“空洞数据”。
Surge AI的创始人Edwin Chen对此有切肤之痛。他曾是Twitter的工程主管,亲身经历过外包的低效:当时只需给一万条推文打标签,却因为只雇了两个从Craigslist(美国版58同城)上找的兼职人员,花了一个月才完成,而且回传的数据质量很差,连常见的俚语都判错。最后他忍无可忍,“自己花一周搞定,又快又准”。
正是这些“垃圾数据”毁掉智能效果的惨痛教训,让他多次公开批评同行根本算不上科技公司,更像是“伪装成科技公司的人力外包工厂”。
他打过一个绝妙的比方:“我们让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AI工程师,像顶级米其林厨师一样,却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去农田里种菜、收菜、洗菜上,而不是让他们专注于创造美食。”
这个致命的“价值错配”——AI需要米其林级别的美食,而市场只能提供大路货的农产品——正是Surge AI看准的巨大机会。
不做“人力外包”
我们要做AI的“米其林厨房”
面对行业的困局,Surge AI没有选择在“如何更快、更便宜地种菜”上内卷,而是直接掀了桌子,决定开一家“AI数据界的米其林厨房”。
他们重构了竞争的四个关键维度,形成了一套“极致质量 × 精英团队 × 自动化系统 × 使命感文化”的乘法模型。
1、百里挑一的“AI教练天团”
和Scale AI广撒网招人不同,Surge AI走的是彻头彻尾的精英路线。
他们通过严格的测试和持续的监控,筛选出全球最顶尖的1%标注人才,其中不乏博士、硕士。这些人不是被当作“数据工人”,而是被尊为“AI工程师”。
这支“小而精”的精英战队,能够胜任传统模式根本无法想象的高难度任务,比如为OpenAI的数学数据集编写详细的解题步骤,或者帮助Anthropic评估和修正AI的伦理偏见。这就像你需要一支特种部队去执行高精尖任务,而不是一个庞大的步兵团。
【创始人的“异端”用人观】
Edwin Chen对“小而精”的痴迷,甚至体现在他对初创公司招聘的“异端”看法上。他直言,初创公司在前5-10个员工里就招数据科学家或产品经理,“简直离谱”。
他认为,创业初期追求的是10倍甚至100倍的突破,而不是数据科学家擅长的“提升2%或5%”的微调。而产品方向,应该由创始人和工程师亲自下场搞定,过早引入PM反而会增加沟通成本,让团队失去焦点。这种对人才效率的极致追求,也深深烙印在了Surge的基因里。
2、只啃最硬的骨头:从源头定义价值
有了最顶级的“厨师”,自然要做最高端的“菜品”。Surge AI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大模型训练中最难、也最有价值的环节——RLHF(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简单理解,就是让人类专家来“批改”AI的作业,告诉它哪个答案更好、更有创造性、更符合人类价值观。这种高阶任务,每条标注都对模型性能有巨大影响,价值密度极高。
当然,高端服务意味着高价。Surge的收费是同行的2-5倍,且客户项目通常有数百万美元的最低门槛。但OpenAI、Anthropic、Google这些顶级AI实验室却心甘情愿排队买单。因为他们发现,用Surge的高质量数据训练出来的模型,性能提升是肉眼可见的。
3、人机共舞:让精英的智慧插上翅膀
如果说精英团队是Surge的“灵魂”,那其强大的自动化平台就是“躯体”。
Surge AI开发了一套高度智能的人机协同系统。它远不止是一个任务发布工具,更像是一个赋能平台。具体来说:
对客户: 提供开放API接口,让AI研究员能将标注流程无缝嵌入到自己的开发管线中,像调用云服务一样丝滑。
对内部: 集成了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能自动侦测异常标注、通过模型预测来发现潜在错误、将同一任务的多人结果进行智能聚合。
这套系统实现了“人工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完美融合。AI负责打下手和质检,让精英人类能专注于最高难度的判断。结果是,这支仅110人的团队,每周竟能处理数百万条高质量数据,人均产出是Scale AI的近9倍!
4、“我们在养育AGI”:使命感是最终的护城河
这可能是Surge AI最难被复制的一点。
创始人Edwin Chen不止一次地表示,创办公司不是为了钱。“即使有人出价1000亿美金,我也不会卖掉Surge AI。” 驱动他的是一个更宏大的梦想:帮助人类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
在其官网的使命宣言中,他写道:
“机器的灵魂,由人类的选择与价值铸就。数据不是工具,数据是人类对机器的养育之道。”
这种“培育AGI”的崇高使命感,贯穿了整个公司。在这里,标注者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AI的父母”。许多高学历的合同工之所以愿意长期为Surge工作,正是因为他们觉得“仿佛终于能在教导AI时实践毕生所学”。这种精神力量带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任何金钱激励都无法替代的。
悄悄地,新王诞生了:
不止是超越Scale AI
当这四个维度形成乘法效应,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出现了。
商业逆袭: 2024年,Surge AI在零外部融资的情况下,年营收突破10亿美元,悄然超过了行业巨头Scale AI(同期8.7亿美元)。
口碑碾压: 一位前Scale AI员工透露,在客户的质量审计中,Surge的表现往往更优。O'Reilly的创始人更直言:“Surge不仅规模更大,而且好得多。许多人告诉我,Scale其实远非他们的首选。”
信任壁垒: 当Meta投资Scale AI,导致其独立性受损时,大量顶级AI实验室出于中立和安全考虑,纷纷转向Surge AI。
但Surge的超越,并不仅仅体现在与Scale AI的对比上。它在与其他创新模式的竞争中,同样占据了独特的生态位:
vs. Snorkel AI (程序化标注范式): Snorkel试图用代码和规则来自动生成标签,减少对人的依赖。这在某些结构化任务上很高效,但面对需要人类价值观和常识判断的复杂任务时,则显得力不从心。Surge的“人机结合”模式,恰好抓住了AI“最后一公里”中机器无法替代的人类智慧,价值更高。
vs. Turing (专家众包平台范式): Turing拥有庞大的专家人才库,模式更像一个巨大的人才中介。但Surge的优势在于,它不只是“匹配”人才,而是通过自研平台和统一流程,将精英人才“整合”成一个高效协同的作战团队,输出的结果更稳定、更可靠。
Surge AI用事实证明,它开创的新范式,无论在质量、效率还是商业上,都全面超越了传统模式。它没有在旧的战场上和巨人缠斗,而是直接开辟了一个“高维战场”,实现了降维打击。
真正的护城河
是重构游戏规则的能力
Surge AI的故事,远不止是一个数据标注公司的成功。它给所有身处AI浪潮中的人一个深刻的启示: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不是你拥有多少资源,而是你定义问题和重构规则的能力。
Surge AI没有去优化“数据标注”这个旧问题的答案,而是重新定义了问题本身——AI需要的不是“标注”,而是蕴含人类智慧的“养料”。围绕这个新定义,它构建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从人才、技术到文化,都指向一个目标:质量。
它打破了“数据=劳力”的行业铁律,证明了“更聪明的人力 + 更聪明的系统”可以超越线性的规模增长。当所有人都向左,疯狂追求规模时,它选择向右,极致追求纯度。
这或许才是AI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地方:总有像Surge AI这样的破局者,用全新的思维和范式,告诉我们游戏还有另外一种玩法。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