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C与比特币,站到舞台中央的两个异乡人

Blockbeats
Aug 02

“主流”的面孔曾一度清晰得近乎刻板:投行出身的创始人,西装笔挺、言语克制;孵化器认证的项目,拥有标准化的融资路径与增长曲线;上市前,资本结构早已安排妥当,谁进、谁退、谁做市,全写在一张表里。

“主流”有自己的叙事方式,稳定、可复制、值得信任。“主流”也有自己的运作逻辑,由体系挑选出合格选手,再由体系决定它们值多少钱、能走多远。

“主流”的这套体系,这几年确实开始松动了。很多小众文化开始慢慢渗透进来,原本牢固的边界,变得不再那么确定。

你能看见涂鸦走进美术馆,朋克走上时装周,Hiphop 成为格莱美的大赢家。曾经被视作“犯罪工具”的比特币,也摇身一变,成了美联储研究报告中的重点议题,成了贝莱德资产配置表里的一项。

小众文化正在攻陷主流系统,但它的方式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正规”,而是让主流世界不得不承认,它的存在有更强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权威没那么管用了,标准也不再是唯一的。那些原本被边缘化的事物,开始拥有自己的说话空间。资本市场也不得不接受一种新的逻辑:不是出身正统的就更可靠,不是组织背书的就一定成功。

这几年,走红的越来越不是那些按部就班的项目,而是一批起初不被看好的“非典型”:靠 meme 起家的 GameStop,靠散户社区重写叙事的 AMC;用极致的产品链路打穿用户社群的拼多多、Temu。

小众之所以能突围,不是因为它比主流更强,而是因为它更贴近“人”。它不是从上而下被规划出来的,而是从下往上自然生长的。它往往带有粗粝的美感,它能被看见、被喜欢,被相信。

比特币的进击,异乡人的信念感

比特币一直是“主流”体系的异乡人。

所谓的异乡人,它不说主流的语言,没接受主流的规训,也不遵照主流的节奏。在现实社会里,“异乡人”通常很难被听见。他们的意图容易被误解,他们的方式被视为威胁,他们对既有秩序的挑战,被贴上“危险”或“野蛮”的标签。

比特币正是如此。在技术上挑战中心节点,在资产形态上挑战主权货币,在文化上挑战权威体系,它不是金融精英制造的金融资产,而是小众文化的胜利果实,是互联网时代最有攻击性的集体信念。

在它的第一个十年,比特币的早期阶段,在极客社区、密码学论坛、生存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中流通,像一套平行世界的货币体系,根本没有被主流当回事。

比特币第一次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是在 2017 年的牛市。当时,它的暴涨引发全球关注,同时也引发监管焦虑。但那只是热度,还谈不上真正的认可。

直到 2020 年疫情之后,全球放水让传统金融陷入信任危机,美股上涨、美元贬值、银行挤兑……比特币重新进入了主流视野中,这一次,它不再只是投机资产。

那是比特币第一次被广泛视为对抗通胀的工具,也成为普通人试图保护自身资产的一种方式。就在那段时间,它从极客社区流向更大的公众市场,逐渐演变为散户对抗机构的一种象征,成为“反权威叙事”的核心符号。

那时的比特币,像是一面旗帜——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态度。

到了今天,比特币进入了它的第三阶段:被主流“接纳”,却依旧是“异乡人”。

它出现在 ETF 产品中,被写入资产配置报告,被总统、央行、对冲基金公开谈论。但它从来没有真正改变过自己,没有监管主导,没有组织代言,没有个人拥有控制权。

主流市场接纳了它的价格,接纳了它的流动性,成了被动收入的一部分,但没有接纳它的精神,它也不再被人问到底代表着什么。它被接受了,但没有归属,它也并不需要归属。

所以我们说,比特币是小众文化在资本市场上最成功的一次进击。不是因为它获得了许可,而是因为它从未索求许可,就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上。

DDC,另一个方向的小众文化突围

Norma Chu 并不属于主流定义下的“创业典型”。她身上集中了太多边缘标签:女性、亚洲人、内容起家、非技术背景……

2012 年,Norma Chu 从美国回到香港,发现互联网上竟找不到一个真正面向年轻人的中文烹饪平台。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汇丰(HSBC)做股票分析师,本可以选择继续爬升这条清晰的金融行业职业阶梯。但她没有,她转身走进厨房,开始写菜谱、拍照片、剪视频,不是为了蹭流量红利,而是出于一种最朴素的动机:“我爱做饭,也喜欢吃饭,I love cooking。”

也正因如此,DayDayCook(简称 DDC)从一开始就走的不是标准消费品路线。它既不是从供应链倒推品牌定位的商业模型,也不是资本偏好的流量型项目,而是靠内容、互动与时间,一点一滴积累起的社区信任。

她最初只是想把做饭这件事拍给更多人看,没想过会一路走到今天。但就是从一条条美食内容开始,慢慢累积出品牌雏形,又在电商化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产品体系。再后来,她把产品卖向北美,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最终带领公司完成上市。

Norma 回忆那段创业初期时说:“当年在香港创业时,融资和招人都非常难;进入内地,也面临一个较高的学习门槛。”她不认为自己是那种能从一开始就画出完整蓝图的人,但她始终有一条底线:把“人”放在前面,先想清楚用户,再考虑渠道;先把内容做扎实,再谈预算分配;策略永远是为叙事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这种慢节奏,早期在资本市场并不讨好。它不够快,不够性感,也没有明显的爆发点。但 Norma 用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一个靠内容和陪伴积累起来的社区,也可以变成一个能存活下来的品牌。

她说:“我们一开始连 GMV 都没算,我更在意的是,这个用户是不是因为喜欢我们,才留下来。”

听上去有点感性,但 DDC 这家公司,就是靠这种感性才发展到现在。它不是靠讲故事吸引消费者,而是靠陪伴用户,把内容做成一种可以复购的关系,塑造出一个能够持续成长的内容-消费闭环。

所以当她在 2021 年第一次买入比特币时,一点也不突兀,甚至可以说是顺理成章。那时,她已经是一位深耕社区内容十年的资深创业者,面对的是 Z 世代用户,做的是强调共鸣的感性内容——而这些,正是比特币最早期叙事的底色。

那一年,香港正成为比特币资金和人才的过渡地。她的朋友圈开始频繁提到 ETF、Coinbase,还有 MicroStrategy 的故事。一位早期股东建议她认真研究比特币战略储备,并向她介绍了 MicroStrategy 的增长路径。她看完资料,又读了 Michael Saylor 的书,开始重新审视公司的财务架构。

她说,她当时之所以真正开始思考这件事,不是被 hype 吸引,而是被结构吸引。“如果我没有股票分析的背景,也没有 2021 年那段个人投资的经历,我可能根本不会认真听那番建议。”

但她不仅听了,还决定执行。

Norma 在今年年初向董事会正式提出转型策略——将比特币纳入公司资产负债表,用 DDC 的经营现金流长期储备 BTC。到今年 5 月,他们完成了第一批 100 枚比特币的收购,并快速完成一轮融资,从此,DDC 成为全球第一家由女性创始人推动的比特币战略储备公司。

她没有把这件事当成某种标签化的“女性创业突破”。她只是在被问到时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Sure it's cool,我是第一个。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是不是对股东最有利。”

这不是一句漂亮的场面话,也不是为了包装故事,而是一套她早就建立起来的判断方式。她之所以会做出这次转型,不是因为比特币储备这套玩法变热了,而是因为她花了十年时间,在理解用户、构建信任、持续叙事——而这些,恰恰是比特币存在的出发点。

她对比特币的理解,并不是从技术白皮书开始的。也不是从炒作、暴富或者匿名性开始的。她的理解路径,是从“信任”开始的:为什么有人愿意相信一个看不到、也摸不着的东西?这其实是她十年来一直在处理的问题——在内容、在品牌、在社群里。

DDC 的用户,不是刷到即走的流量访客,而是那些愿意停下来、点开一条做菜视频的人。Norma 做的不是爆款内容,而是一种感性的表达。她用第一人称讲述,用陪伴感拉近距离,慢慢建立起一套属于 DDC 的信任关系。“很多人觉得我们是内容电商平台,其实我们一直在经营的是情绪信任。”她说。

这种对“信任”的高度敏感,也成为她理解比特币的起点。

在转型做比特币战略储备之前,Norma 就开始重新审视公司的营销方式。她说,过去做广告、打折,是为了引流,但这种方法越来越难真正留住用户。后来她开始思考,是否能把其中一部分预算,改用 Web3 的方式进行用户激励。“Web3 是一种新的方式,能让用户在过程中得到回报。”她说。

她面对的是 Z 世代用户,他们习惯在 TikTok 上刷一分钟做菜视频,也会在 Instagram 留下自己复刻的菜肴。他们相信品牌,但更在意品牌背后那个人是不是真诚。他们的消费决策不总是理性,却往往出于一种情感认同或价值表达。

“我们正在做一个比特币奖励系统,”Norma 说,“你买产品,或者参与社交媒体互动,都有机会获得 BTC 奖励。”

但她强调,这并不是会员系统的简单翻版,而是一次结构上的新尝试。她想把比特币从一个交易符号,变成用户长期体验中的一部分。

这就是她对比特币的理解,不只是“数字黄金”,还是一种关于时间与信任的凭证。Norma 看中的,从来不是比特币的币价,而是它的“Staying Power”。这个词是她最喜欢用来形容比特币的词,也是她希望 DDC 成为的样子。

她说:“比特币经历过那么多次打压和质疑,但它还在。”她希望 DDC 也是那种公司——能穿越周期,即使遇上动荡,也能活下来,甚至变得更强。

她把比特币写进公司的底层结构

比特币战略储备,不只是一种资产配置。对 DDC 来说,它更像是一次从根上改变公司思维方式的尝试。

Norma 深知战略储备最大的挑战,不是买币,而是持续买;不是融资,而是把融资变成正向飞轮。她将自己过去十年从内容里学到的节奏感,原封不动地移植进比特币配置节奏中。

“我跟团队说,买比特币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整套机制。”她不是一股脑砸钱上车,而是设定了一整套执行方案:通过 ATM 等融资工具按节奏分批买入,寻找真正看长期的战略投资人,并开始在 crypto 社区建立沟通通道。

和 MicroStrategy 不同,DDC 没有庞大的账面现金。Norma 的策略更克制,是在经营中慢慢持有,靠真实业务的现金流,一点一点买入比特币。

“我们本质上还是一家卖食品的公司,只是我们选择把利润的一部分,投入到长期价值上。”她说。

这个打法听上去很保守,但是在加密市场中,这是一条非常罕见的路径。

Norma 很清楚,资本市场在观察一家比特币战略储备公司的时候,看的是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公司是不是能长期自我造血;第二,在熊市来临时,是否有能力不卖币;第三,管理层有没有稳定的叙事视野和执行能力。

她给出的答案是 DDC 的三个“非典型性”优势:

一是融资基础不同。Norma 在中美资本市场都有多年积累,能够通过 OTC、可转债和私人协议等方式持续补仓,不依赖公开市场。“我们现在也在跟一些持币多年的家办谈合作。”

二是 Narrative 推进路径不同。她选择与社群中的比特币 OG 合作建立“Influence Collective”,每个成员背后都是一个社群、一个叙事渠道。

三是资产结构不同。DDC 没有烧钱的财务黑洞,也不是靠 hype 撑起估值的空壳公司。它的食品业务仍然维持 30~40% 的年增长。也就是说,它是一家“有基本面”的 BTC 战略储备公司,在牛市可以讲叙事,在熊市可以拼现金流。

这种平衡,是她过去十多年磨出来的节奏感。

Norma 说,如果没有早期做内容的耐心,没有和 Z 世代用户建立起来的共鸣社群,没有那个靠时间换来的组织节奏感,DDC 也许根本不可能理解比特币,更谈不上把它写进资产负债表。

异乡人站到舞台中央

Norma 从没把自己定义为“Crypto 人”。但她身上那些看似“非主流”的标签却意外地与比特币这项资产的精神内核同频。

她并不焦虑于比特币叙事被欧美主导,也不担心亚洲资本缺席主舞台。

她的信心,也来自于真实世界的结构性变化。她看到监管的松动、资本的换挡、资金结构的重写,也看到 Z 世代正在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理解价值。“稳定币教育了市场,Crypto 才真正被理解。”她说,一个月前还听不懂 BTC 的投资人,如今已经在谈溢价结构与币本位资产配置。

Norma 不是那种高声宣告“去中心化革命”的人,但她在用极具现实感的路径,参与这场全球财富的重构。而她自己,也在这个过程里,完成了一次身份的自我重构。

在过去十几年里,她从内容创业者变成上市公司 CEO,又成为全球首位推动比特币战略储备的女性创始人。她曾经被边缘化,但现在反而因为“非主流”,成为一个全新叙事的起点。

“存在即差异,差异就是优势。”她说。她知道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很多管理者不同,节奏也更慢,但这种“慢”,在资本快速更替的周期里,反而显得更坚韧。“我不一定比别人聪明,但我很坚持。”

这是她和比特币的共同点——都来自边缘,都不被看好,都坚持太久了。一个是品牌与社区的构建者,一个是去中心化世界的图腾。他们原本不属于金融的主线叙事,但此刻,却在同一张资产负债表上交汇。

他们两个“异乡人”,如今走到了光芒万丈的主流舞台中心。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