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教人学不会,事儿教人一学就会。这句话用来形容李想现在的处境,大概再合适不过了。
7月29日,理想首款纯电SUV i8正式发布。自去年MEGA折戟,这款纯电产品就被外界寄予厚望。这是理想证明自己纯电实力的关键。
一位理想车主告诉《降噪NoNoise》,i8发布后,他的第一感觉是理想很有“勇气”。i8的外观承袭了MEGA的设计语言,看起来更像是压缩版MEGA。“但套娃真的能成功吗?大家会不会审美疲劳?” 他直言,2023年买车的时候,理想还很惊艳,几乎没有其它选择,但现在是2025年,能选择的可太多了。
“理想现在的营销思路并没有解决电车的根本问题。”另一位新能源车主告诉我们,不管是发布会上的卡车撞击实验,还是被网友调侃的“大桌板”营销,都让人觉得,理想在弱化车的工具属性,而纯电用户的真正诉求并未被满足。
产品力的不突出也直接反映在销量上。8月5日,理想i8发布刚满一周,便官宣取消其Pro、Max、Ultra版本,全系仅保留统一版本,统一配置。称这一决定,是基于“用户吐槽车型版本复杂,难以选择”。
对于发布一周还迟迟没公布大定数据的i8而言,这大概是最不失体面的一种应对。
即便聪明如李想,恐怕一时间也很难回过味儿来。2024年,理想汽车销量达到50.45万辆,依然是国产新势力销冠,这也更难解释MEGA和i8的接连失利。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纯电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修课。有人选择先苦后甜,李想是选择先甜后苦的那一个。
01
增程魔法失灵
理想急需新标签
“理想希望通过i8稳固家庭用车高端化市场,但当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标配,理想过去高端家用增程SUV的标签也不复存在。理想急需找到自己的新标签。”一位车主这样向我们描述理想的困境。
与理想汽车初入新能源市场的稀缺不同——彼时,中国家用增程SUV市场一片空白,难以接受电车的家庭最先尝试了增程混动,理想也因此定位所向披靡。
但过去几年,中国家庭SUV市场份额其实相当固定,甚至已被压缩。“家庭电动SUV是个上限有限,下限封死的市场。”一位业内人士曾这样分析道。
2024年2月,理想汽车股价一度涨至182港元。这得益于2023年的出色年报,年报显示,理想汽车2023年全年营收为1238.5亿元,较2022年452.9亿元增加173.5%。理想汽车成为中国第一家年营收突破千亿元的新势力车企。财报发布后,理想汽车当天股价上涨25%。
▲自2024年3月以来,理想股价开始走跌
3月,伴随着Mega发布,理想汽车港股股价跌至116.6港元,相较于2月最高点182港元,跌幅近36%。MEGA原本计划冲击腾势D9,登顶50万以上区间销量第一,但当时腾势月销近万台,MEGA首月销量仅为1000台左右。
这是理想公司发展史上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危机。李想的考验也由此开始,之前打惯顺风局的他,或许意识到增程魔法在纯电领域不奏效了。
当年雷军宣布造车之初,就在许多场合说过,大部分车企先干SUV,是因为容易。小米上来先做纯电,是从最难的入手。“先从纯电轿车做起,再做其它的就容易了”,这个经验来自小米手机。雷军说,小米手机就是从轻模式做起,速度很快,但根基不扎实,现在还在补课,再次创业决定不走捷径。
李斌也不只一次在公开场合表态,电动汽车终极技术路线是纯电,增程和插混都只是过渡。尽管2022年至今,增程和插混销量可观,蔚来一度在生死边缘徘徊,但他仍认为“从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看,纯电路线无可争议”。
▲蔚来在售的所有车型均为纯电车型
对于完整吃到了过渡阶段红利的理想来说,当最初定下混动增程路线的战略方向时,想必李想也预判到了今天的局面。
02
知道纯电难
没想到这么难
为何MEGA之后接连犯错?一个可能是,李想本人的精力从去年底转向AI,对车的注意力减少,这一点,李想在多次访谈中都提到了自己的时间安排。这种“只当董事长不当CEO”的弯路,何小鹏、李斌也走过。
管理的放松势必会带来组织的松懈。今年6月,理想汽车月度交付量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交付量36279台,跌幅达24%。7月,理想汽车公告称,本月交付量30731台,同比下降40%。
据《一见Auto》报道,有理想内部员工认为,由于理想L系列换新版的升级主要集中于智驾硬件,其他变动并不大,产品力没跟上,影响了销量表现。
当然,较少的改动无疑更有利于节约成本,提升经营效率,但换个角度思考,未尝不是一种“偷懒”。
内忧外患之下,i8发布前夕,理想销服、智驾等多项业务迎来了剧烈震荡,并在下调全年销量目标同时,将全公司预算缩减20%。而所有调整的核心,都指向一个目标——如何提升转化,提高销售。
尽管有了大规模调整,且在公开场合李想及团队强调i8是“十年磨一剑”的诚意之作,但从发布至今的反响来看,补救来得可能有点晚。
这更像是龟兔赛跑的现实版。理想L系列躺在舒适区的几年间,其他品牌的大空间家庭SUV已纷纷完成追赶。零跑C16、问界M8等都拥有着和理想L系列相媲美的配置。即便是眼下,乐道L90、即将问世的小米昆仑等,都将对理想纯电系列造成威胁。
一位车主表示,他认为理想L系列产品已经到了周期末尾。近期销售体系重构,纯电车型即将陆续上市,更多消费者势必会选择观望。乐观估计最快也要明年才能重回增长。
“MEGA是理想的第一次失败,但从i8的结果来看,李想可能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意识到电车市场有多难做”,他说。
03
身段柔软的李想
尽管李想正面临考验,但从一个创业者和企业家的角度审视,这仍是一个有着超强迭代和纠错能力的优秀创始人。
换句话说,骄傲和轻狂乃人之常情,但当企业遭遇重大危机时,李想也杀伐果断、动作到位,毫不含糊。
MEGA上市当月销量遭受重创,李想迅速牵头反思并做出调整。随即发布全员内部信,承认自己错判了理想MEGA的发展节奏,并指出公司上下过分关注销量和竞争而非用户价值,并在当时确立了接下来将“NPS”作为首要目标的销售导向。
所谓“NPS”(净推荐值),代表着用户对品牌的满意和忠诚度,也直接反映用户的推荐意愿。一位用户表示,从这次宣发能明显感受到李想本人对于NPS的重视程度超过了销量。
一个体现是,i8的发布节奏相当克制。7月17日开启小定,到7月29日举行产品发布会,从实车首次露面到发布仅间隔11天。发布会后才开启动态体验,大定锁单时间超过14天。这样避免了提前暴露产品动态引发的舆论波动,也充分给予用户思考空间。
人们发现,进入到纯电市场的李想变乖了。他收敛起锋芒,四处耐心求教,甚至模仿起雷军的风格,近期微博也常以问句结尾,“是否要开视频账号和大家直接沟通?”“或者等开完理想i8发布会,我录一期‘李想说i8’先试试?”
从最初的口出狂言、说教式输出,变为如今的接地气路线,李想的风评也在悄然变化。7月25日,李想的第一条抖音视频上线,是调侃自己当初出圈的发飙视频。这在过去,恐怕不可想象。
▲李想的第一条抖音视频
“以前很狂,但现在更低调内敛,有所顾虑。”上述受访者称,大概是发现纯电市场的艰难,李想有了更多敬畏之心。
04
AI明牌和前途未卜的纯电之路
在新能源车圈,有个不成文的规律,即通过首发大定数基本可以推断后期销量。尽管大定不等于锁单和交付量,但这仍然是一个充分条件。“i8大定注定后期很难翻盘,这款车应该不会成为拯救理想纯电的产品。”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说到。
尽管拉长至更长的销售周期,i系列目前还不能判断其是否彻底失败,但两款纯电车型败北,也为后续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不少车主担心,李想的思维是否还停留在曾经新势力销量第一的辉煌时代。如今市场格局完全变了,不拿出诚意,仅靠品牌号召力已经很难打动消费者了。
如果既想保住高端地位不降价,又想保增程不让i系列冲击原有L系列,还要追求高毛利——既要又要的结果就势必要损失掉产品力。
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理想的核心造车业务又必须不容有失。因为李想更大的野心在AI和芯片,造车业务将负责为其输血。
▲今年5月,理想发布《理想AI Talk第二季》视频节目
去年底,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MEGA的失利暴露了产品定义能力的短板,如何在AI与造车间平衡资源?李想给出的答案是,先通过现有业务造血,再逐步向AI倾斜资源。但这一策略的风险在于窗口期稍纵即逝。
过去理想每年100亿元研发费用中,有近一半投向了AI领域。李想表示,理想正在发起更大的算力冲击,2025年实现L3智驾,并在三年内跨越L4的门槛。他曾说,希望理想AI硬件终端做出像iPhone那样颠覆性的产品,“我们最终一定不是个标准的汽车企业,如果按照我的定义,我们会是个空间机器人企业”。
上述车主认为,理想的混动至少还能维持好几年的销量,这保证了它的基本盘。但最好的情况就是与其他新能源品牌平分秋色,在纯电领域要做到绝对优势,还需要掏出一款颠覆性产品。
“i系列的配置,被困在L系列的牢笼里出不来。如今大定不及预期,被迫放弃毛利冲销量,只能说调整还算快,但今年的毛利承压是肯定的”。
i8只是试水,真正的重头戏在i6,为了下半年更严峻的挑战,李想和团队要准备好实实在在打场硬仗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