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挨板子”,大地财险哪里出了问题?

蓝鲸财经
Aug 08

文|柒财经

保险行业,“长牙带刺”持续升级。

八月首日,监管一口气甩出三张罚单,最大的那张砸到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地财险”)头上。

国家金监总局发布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相关财务、业务数据不准确,客户信息管理不规范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大地财险处以警告并罚款473万元,江西分公司一并挨罚20万元。

对舒文跃、郭俭峰、殷秀亮、刘利红、王海滨、彭作和、苏博、万雪平、顾佶等19位相关责任人处以警告并罚款共计115万元。

图源:国家金监总局官网

对此,大地财险回应称:已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整改,同时坚持举一反三,深入开展自查排查,持续完善制度流程和工作机制,努力提升系统管控水平,强化经常性合规培训教育,不断夯实合规基础,切实提升依法合规经营水平。

事实上,这只是今年大地财险频繁“挨板子”的冰山一角。

 2025年累计机构罚单近千万

据柒财经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今,剔除掉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大地财险收到的罚单金额,已经接近千万元。

7月7日和7月30日,因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大地财险浙江分公司和萧山中心支公司,皆被浙江监管局处以罚款22万元;

6月16日,因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利用保险业务为他人牟取不正当利益,大地财险克拉玛依支公司被罚款37万元;

6月9日,因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大地财险天津市津北支公司被罚款42万元。

5月,大地财险平凉中心支公司与鄂尔多斯中心支公司,以及山东分公司相继撞上“枪口”。

当月23日,前二者均因委托无资质机构销售保险,分别被当地监管罚款5万元、25万元;后者则因未按规定使用备案保险条款、给予合同外利益、委托无资质机构销售保险、委托医护人员销售健康保险产品的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在26日被警告并罚款52万元;

再往前翻,大地财险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披露,其在广东、吉林、西安、甘肃、黑河、内蒙古等地区的10个分公司,因各种基础性问题,合计领罚约230万元,且有1 名责任人被给予禁止进入保险行业10 年的“红牌”。

图源:大地财险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整体来看,大地财险“挨板子”的理由多集中在条款费率使用、合同外利益、数据真实性及销售合规性等顽疾。

其实,大地财险近年来密集遭罚并不仅限于今年。回溯到2024年,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大地财险合计收到54张罚单,合计被罚没971.9万元。

照当前的“接单”势头,大地财险2025年的罚金总额大概率碾压2024年。

值得一提的是,大地财险曾在2024年年报明确提及将“加强分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建设,深化风控合规垂直化管理”。然而,从今年情况来看,理想丰满,现实却极为残酷,落实情况远不及预期。

业绩波动起伏 

除了频收罚单之外,大地财险的业绩表现并不稳定。

天眼查显示,大地财险成立于 2003年 ,是中国再保险集团(01508.HK)旗下唯一的财险直保公司。

背靠“金主”,乘着时代大潮,大地财险也有过一段辉煌的日子。2016年,其保费收入首次突破300亿元,达到319.58亿元。此后更在2019年一举将保费收入拔高至487.3亿元。

不过,从2020年开始,涉及武汉金凰假黄金案、天津信托、安信信托、四川信托等多起“踩雷”案件,叠加人事动荡,大地财险陷入长达五年的发展停滞期。

财报显示,2020年到2023年,大地财险的保费收入分别为477.51亿元、431.5亿元、460.93亿元、493.6亿元,五年仅增16.09亿元;对应总营收分别为459.06亿元、420.41亿元、418.84亿元、458.60亿元,呈小步萎缩状态。

数据来源:大地财险财报

同时,大地财险的盈利大幅收窄。2019年至2021年,其净利润连续下滑,分别为17.06亿元、6.58亿元、3.18亿元,相当于三年折损近14亿元。

而后的2022年,由于投资端和承保端的双失利,大地财险遭遇近十年来重大挫折:净利润出现近10亿元的亏损,也是其自2012年以来的唯一“失血”。

2023年,受提质增效,年度减值计提减少,投资收益增加等举措驱动,大地财险的净利润回正,为1.34亿元。

数据来源:大地财险财报

拉长时间轴,大地财险划出的是一条波动起伏的成长曲线。

2024年,大地财险保费收入为 507.74亿元,同比增长2.86%;总营收475.78亿元,同比增长3.75%;净利润4.96亿元,比2023年翻了两番。

2025年一季度继续保持上行态势,保费收入164.36亿元,同比增长8.64%;净利润6.14亿元,扭亏为盈。

数据直观反映出大地财险业绩的复苏起色,但和一众上市险企比较,其保费收入上涨的速度几乎最慢。2024年,具体到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均超过4%,最高的众安在线达到13.4%,较低的太平财险也有4个百分点的增长。

数据来源:上市险企财报

此外,大地财险的个别资金运用指标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根据大地财险披露的信息,2024年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96%,综合投资收益率在4.83%。

作为对比,国家金监总局统计,截至2024年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2024年财务投资收益率为3.43%,综合投资收益率为7.21%。其中,财险公司的财务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05%和5.01%。

行业分化提速 

伴随中国经济深度调整,保险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内卷,并加速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对于大地财险等第二梯队的险企来说,也面临夹缝中生存的难题。

2025年一季度,全国85家财险公司保费收入达515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三巨头”的保费收入分别为1817亿元、853亿元、631亿元,牢牢把持赛道前三的席位。

数据来源:各险企公告

紧随其后的是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保费收入分别为308亿元、216亿元、164亿元,排在第四至六位。

不难看出,“三巨头”以绝对体量优势断崖式甩开后面的选手,也瓜分了行业60%+的市场份额;包括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太平财险在内的“中五家”,虽然数量占优,但仅拿下17.73%的市场份额。

大地财险杀进TOP10,但堪堪150亿出头的规模,这种鸿沟般的差距,折射出突围难、破局艰的现实困境。

一方面,头部险企凭借规模长板——海量业务摊薄固定成本(如IT系统建设、品牌营销、总部运营),在精算定价、风险分散和再保险安排上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韧性。

为了争夺有限的存量市场,第二梯队险企往往被迫采取更激进的定价策略或更高的渠道佣金(尤其在车险领域),导致综合成本率上升,承保利润率被持续压缩,甚至陷入“流血获客”的恶性循环,进而使财务稳定性面临更大挑战。

比如,2024年,大地财险的综合成本率为99.66%,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财险分别为98.8%、98.3%、98.7%。2025年一季度,大地财险的综合成本率99.51%,和上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平安财险则同比优化3个百分点至96.6%。

数据来源:各险企财报

另一方面,头部险企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品牌认知度、强大的综合金融集团背景(平安、人保)或深厚的股东资源(太保),在消费者心智和机构合作中占据天然优势。其品牌溢价能力使其在获取高质量客户(如大型企业、高端个人客户)时更具吸引力,且更容易获得银行等核心渠道的优先合作权。

反观大地财险等第二梯队险企,品牌影响力相对局限,市场辨识度不高,在争夺优质客户和关键渠道(如大型4S店集团、头部保险中介、重要企业客户)常常处于弱势。

多位消费者告诉柒财经,“买保险时,会优先选择‘老三家’(人保、平安、太保),感觉更踏实、理赔更有保障。就像买车险,大公司网点多、牌子响,真出事了处理起来更靠谱、也更便捷。”

不止于此,在金融科技投入、数字化转型力度、产品创新、人才吸纳和培养等层面,头部险企业也拥有强势降维打击的力量。

频遭重罚与业绩波动,清晰勾勒出大地财险在合规与经营上的双重挑战。在“马太效应”日益加剧的行业格局下,其与头部巨头的体量距离已非朝夕可追,内控短板更削弱了本就有限的竞争筹码。

面对残酷的市场法则,如何严守合规底线、同时突破规模壁垒,将是大地财险向上、向远锚定的关键考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