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家聚酯企业缘何稳居世界500强?

期货日报网
Aug 06

7月29日,财富中文网在全球同步发布《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此次上榜的500家公司,其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总额均创该榜单创立以来的历史峰值。在这份全球企业实力的权威榜单中,恒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恒力)、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荣盛)、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盛虹)、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魏桥)、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恒逸)这5家中国聚酯企业,已连续多年稳居其中。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聚酯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系统性优势”的集中彰显,也深刻反映出我国聚酯产业强劲的发展韧性——国内聚酯企业在应对地缘冲突、原材料价格波动、贸易壁垒等多重风险时,凭借全产业链布局、技术迭代升级、灵活的市场响应机制及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不仅实现了自身稳健发展,更持续巩固了中国在全球聚酯产业中的核心地位,成为支撑全球纺织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力量。

规模效应与全链整合铸就企业核心竞争力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在《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恒力再度登榜,荣列第81位,已连续9年登榜;荣盛荣升第118位,较去年提升20位;盛虹居第161位,连续6年登榜,排名逐年上升;魏桥连续14年上榜,位列第166位,较去年提升9位;恒逸跃居第220位,较去年提升23位,连续5年稳居榜单。

“国内这5家聚酯企业连续多年上榜且排名稳步提升,绝非偶然。”中基宁波基础化工事业部研究总监郝晓宇告诉记者,这一现象印证了国内聚酯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与日俱增,更反映出企业在规模扩张、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等核心能力上的深度构建。

对此,浙江恒逸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研究总监王广前也认为,多家国内聚酯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体现了头部企业深耕聚酯产业多年,从终端逐步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做大做强,经营稳定性、抗风险能力与发展韧性均显著增强。

据郝晓宇介绍,我国聚酯产业从无到有历经数十年,从最初的国营企业先行布局,到后期民营项目百花齐放,国内聚酯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以PTA为例,近20年来全球产能增速主要由国内装置投产贡献。截至目前,中国PTA产能约占全球的80%,在全球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她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前中国聚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规模效应与全链整合能力。

“聚酯行业头部企业规模效应明显,中国连续投产多个超大型民营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些项目开创了‘化工品产出率70%’的先河(远超行业平均产出率40%~50%),能以同等原油生产更多高附加值产品,符合我国‘减油增化’的大方向。且大多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链闭环,通过‘炼化—芳烃—PTA—聚酯’布局,在商品价格波动时可调节各环节产出,实现综合利润最大化。”郝晓宇说。

值得一提的是,上榜的5家企业虽产业布局各有侧重,但均涉足聚酯—纺织产业。其中,魏桥作为全球纺织产能龙头,构建了“纺织—印染—服装家纺—再生棉”的完整闭环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与数智化转型大幅降低人力成本和能耗,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恒力、荣盛、恒逸和盛虹则作为传统聚酯企业,完成了从下游聚酯向上游炼化的一体化布局,依托炼厂实现常规化工品规模化生产,同时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以技术创新和战略转型强化企业韧性,成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在国投期货化工首席分析师庞春艳看来,这5家企业依托我国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坚实基础发展壮大,在具备产业链一体化和规模化优势后,持续推进升级改造,向高科技和数智化方向转型,在各自领域保持先进性。

据了解,与欧美化工巨头“自上而下”的布局不同,这5家企业采取“自下而上”的产业链布局模式。其中,恒力的“原油—聚酯—纺织”全链条、荣盛的“原油—PTA—纺丝”体系均属典型。这种布局通过减少中间环节损耗、优化资源配置,既实现成本端的持续压缩,又保障供应链在市场波动中的稳定性,构成规模效应的核心载体。

“从共性来看,一体化产业链布局是国内聚酯企业强竞争力的核心基础,确保了成本与供应链安全。”远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烯烃事业部总经理戴煜敏表示,通过炼化—PTA—聚酯—纺织全链条覆盖,企业能够锁定各环节利润(如PX毛利最高时占聚酯链60%)。

据他介绍,2024年PTA价格下跌时,恒力靠炼油板块盈利弥补,荣盛通过烯烃深加工对冲风险。此外,这些企业还通过全球化资源与市场布局对冲地缘风险,例如恒逸文莱项目就近获取低硫原油,魏桥在几内亚控制铝土矿以保障电解铝原料供应。

同时,这些企业通过市场渗透和物流整合提升效率。“盛虹产品出口至欧美、日本、韩国,恒力重工船舶订单排至2029年,每家企业都在布局优势板块并进行整合。”在戴煜敏看来,国内的政策支持与产业集群赋能形成高壁垒,使东南亚企业难以复制,欧美企业难以在成本上与之竞争。

聚酯纺织行业遭遇复合型风险挑战

在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幻的当下,聚酯纺织行业正深陷关税摩擦与 “内卷”的双重泥沼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从产业根基来看,聚酯纺织行业长期遭受产能与消费的双重挤压。”郝晓宇表示,以往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及海外需求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需间的尖锐矛盾。然而,今年行业形势急转直下,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对需求端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在需求前景黯淡的情况下,生产企业成品库存高企。为增强灵活性,企业在订单不足时倾向削减原料备货量。市场贸易商也因行情难以捉摸而更加谨慎,强化风控措施,而价格的剧烈波动更让贸易环节雪上加霜。”她称。

据了解,在关税压力下,多数商品遭遇订单转移和利润压缩的难题。以聚酯下游产品为例,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涤纶短纤理论亏损达211元/吨,聚酯瓶片亏损339元/吨。再看纯涤纱32支纱线,其绝对价格大跌10.7%,这无疑给生产企业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

庞春艳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聚酯产业链从PTA到下游长丝、短纤和瓶片已实现净出口格局。但瓶片出口增加的同时,面临全球各地的反倾销压力;PTA和涤丝的出口在关税政策影响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据戴煜敏介绍,2025年7月29日中美斯德哥尔摩会谈后,美国对华纺织品综合税率维持30%(基础关税10%,芬太尼税20%)。“这一政策下,越南涤纶长丝对美出口同比增长37%,而中国同类产品份额下降52个百分点。”戴煜敏表示,部分企业为降低风险,在合同中加入关税熔断条款,如绍兴部分纺织企业规定“若关税超15%,订单自动作废”。“一季度化纤出口增速从预期8%降至6.47%,4月单月对美出口骤降11%,数据也直观反映出关税摩擦对纺织聚酯企业的冲击。”他称。对织造企业而言,美国的订单大幅减少,已生产而未发的货物积压在仓库,资金周转困难。“由于关税政策仅推迟实施,企业只能争抢原有订单出口,不敢新增大量订单。聚酯工厂面临原料成本高、下游需求弱、库存压力大的困境,只能减产维持。”戴煜敏称,贸易商因关税政策不确定,接单谨慎,中间环节囤货减少,部分客户转向越南等地采购,以减少贸易壁垒。

对此,王广前也向记者证实,聚酯纺织行业在关税摩擦下,外需冲击增大,原料价格波动加大。“尽管聚酯纺织制成品的终端订单部分转移至东南亚国家,但由于我国聚酯产业链化纤原料竞争力强劲,东南亚国家接到欧美订单后仍需进口我国化纤原料,使得今年我国聚酯长丝和短纤出口量增速较高,短纤出口增长31%,达81万吨。”他称。

从“反内卷”角度来看,当前,聚酯行业呈现产能利用率分化的态势。“以FDY为例,开工率下降10个百分点,利润分配严重失衡,PX环节利润占比达42%,而下游普遍亏损,库存居高不下,涤纶长丝库存较5年均值高25%。”广发期货分析师苗扬认为,行业普遍聚焦成本与需求问题,尤其是海外市场,若需求持续萎缩,国内腰部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将受到影响。

在他看来,2025年行业风险呈现新特征:一是复合型风险叠加,关税与海运成本形成 “双重成本墙”,政策调控与需求疲软产生共振;二是产业链风险传导加速,关税波动通过订单、开工率、库存等环节迅速传导至原料端;三是新风险点不断涌现,包括新兴市场反倾销政策不确定性、聚酯薄膜技术壁垒及生物基聚酯合规成本增加等。面对海外布局风险,企业依赖的传统应对手段,如签订长单协议、调节库存、绑定大客户等,在当前复杂环境下局限性日益凸显。

“长单协议在原料价格剧烈波动时缺乏弹性,可能导致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库存调节受海外供应链效率低下制约,海运延误、配套不足常使库存策略失效;大客户绑定虽保障了订单量,却易因议价能力失衡导致利润被压缩,且过度依赖单一客户会放大需求波动风险。此外,传统手段多聚焦单一环节优化,难以应对地缘政策、合规成本等系统性风险,应对复杂环境的适配性不足。”苗扬表示,聚酯产业企业需实现从风险管理到竞争力提升的破局,以期货市场为核心工具,构建全链条风险管控体系。

期货衍生工具助力聚酯企业逆势突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上榜企业营业收入总和为41.7万亿美元,超过全球GDP 的三分之一,同比增长1.8%;上榜门槛提升至322亿美元,较去年增加1亿美元;所有上榜公司净利润总和为2.9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4%。在这样的全球经济格局下,国内聚酯企业业绩逆势增长,背后离不开全链条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期货工具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据了解,上榜企业作为国内优秀民营企业代表,已形成各自的风险应对机制,通过衍生工具降低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中的价格波动风险。其中,基差贸易模式既助力现货贸易顺利推进,又能通过金融工具化解现货波动风险,在扩大贸易规模的同时实现利润相对稳定。

在戴煜敏看来,大型聚酯工厂已普遍运用期货工具锁定原材料成本。以基差后点价模式为例,2022年1月底,受外围因素影响,聚酯工厂原材料(乙二醇)价格短期上涨近15%,期现服务商随即推出“基差采购+盘面后点价”模式:聚酯工厂与服务商签订暂定价交割合同以保障生产需求,在双方协商的期限内完成期货盘面采购,从而锁定原料成本。

“这一模式既避免了原料价格波动对开工负荷的影响,又让企业有更多机会锁定更低成本。”戴煜敏称,当前原料市场已普遍采用“期货价格+升贴水”的贸易模式,并逐步演化为工厂的基差后点价模式,方便企业对已售产品进行利润套期保值,提升经营收益。

“期货衍生品已成为聚酯产业链企业提升风险免疫力的核心工具。” 戴煜敏表示,在关税摩擦加剧、成本波动频繁的背景下,企业通过构建全链条套保体系、跨市场对冲及利用期货信号辅助决策,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在郝晓宇看来,期货衍生品助力聚酯企业提升风险免疫力的具体路径主要在于聚酯企业构建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全链条套保体系,包括单一品种套保、跨品种套利等价格波动对冲手段。

“目前聚酯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均已上市期货品种,方便产业链企业通过买入原油期货或石脑油纸货、抛空PTA或短纤期货等方式锁定全链条生产利润,保障生产经营稳定。”王广前表示。例如,今年 PTA与原油、石脑油的价差出现三波宽幅震荡,企业可通过买入原油锁定原料成本,同时做空PTA期货锁定产业链利润,借助这一组合价差的高抛低吸赚取稳定利润,缓解了产业利润压缩时的经营压力与亏损减产风险。

庞春艳表示,期货和期权的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功能,有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业布局,避免产能过度扩张导致的利润下滑。“对下游聚酯企业而言,差异化发展是重要方向,而常规产品更需通过金融衍生品降低原料采购成本、锁定销售价格、优化库存管理,从而应对市场剧烈波动。”她称。

“当前期货、期权及场外期权已被市场普遍接受,聚酯企业也会根据不同市场环境选择风险管理方式。”在庞春艳看来,未来,国内聚酯企业需进一步优化风险管理框架,提升衍生工具应用的灵活性,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持续突围。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