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克而瑞地产研究发布的月报显示,2025年7月,6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486.26亿元,环比增加4.7%,同比减少25.2%,单月融资总量再创2025年新高,其中仅华润置地一家企业的融资规模就超过了100亿元。从全年的累计数据来看,1-7月65家典型房企的累计融资总量为2413.79亿元,同比减少26.6%。在融资结构方面,7月房企境内债权融资379.75亿元,环比增加57.5%,同比减少34%;境外债权融资13.05亿元,环比减少92.5%,同比减少43.8%;资产证券化融资93.46亿元,环比增加85.5%,同比增加99.2%。
2025年1-7月,65家典型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为3.09%,较2024年提升0.16个百分点,其中境外债券融资成本8.6%,较2024年全年提升4.42个百分点,境内债券融资成本2.63%,较2024年全年降低0.28个百分点。单月来看,7月没有企业境外发债,而由于境内发行债券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国金茂、华润置地、金融街等央国企,因此境内债券融资成本环比略微提升了0.13个百分点至2.35%,继续保持低位。
企业表现:7月融资总量最大的企业是华润置地,企业在7月发行了2笔共30亿元的中期票据以及1笔51亿元的CMBS,此外还获得了一笔20亿元人民币的银行贷款。从企业梯队来看,2025年1-7月TOP10房企平均每家的融资额为143.71亿元,是所有梯队中最多的。TOP51+房企上半年平均每家的融资额为14.5亿元,同比减少0.03%,是融资规模降幅最小的梯队。从融资成本来看,TOP51+梯队的房企融资成本最低,为2.55%,较2024年全年融资成本降低了1.5pct,降幅也是最大,同时比融资成本最高的TOP11-30的房企低0.85pct。
合约销售:百强房企7月实现销售操盘金额2111.6亿元
核心观点:
1、2025年7月,TOP100房企实现单月销售操盘金额2111.6亿元,单月业绩规模回落至历史较低水平,前7个月累计实现销售操盘金额18638.4亿元。
2、从百强房企规模门槛来看,2025年7月各梯队房企的销售操盘金额门槛都有所降低。具体分梯队来看,2025年前7个月百强房企各梯队中,TOP21-30和TOP31-50两个梯队房企的累计销售规模降幅相对较小。
3、从企业表现来看,2025年7月受季节性回落影响约70%的百强房企单月业绩环比减少,TOP50房企中仅有万科、大华集团、深业集团、卓越集团、仁恒置地等房企的单月销售环比增加。
企业拿地:7月拿地金额环比降、同比增 整体好于去年平均水平
核心观点:
1、重点监测企业拿地金额环比降、同比增,整体好于去年月均值。7月,重点监测30家房企单月投资金额(全口径)接近577亿元,环比下降9%,同比增长64%;拿地面积275万平方米,环比下降16%,同比增长62%。在核心城市“地王”频现下,7月成交楼板价环比上升9%至20962元/平方米相对高位。
综合而言,典型企业投资与百强整体略有背离。虽然月度投资金额保持在年内低位,但仍好于去年,在优质地块的加持下,头部的企业拿地意愿正在修复。7月30家企业拿地总金额较去年月均投资相比增长5%。
其中,中海地产、绿城集团在上海、杭州等城市积极拿地,单月拿地超过150亿,而招商蛇口也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落子,单月拿地接近70亿。由此可见,当前企业拿地始终聚焦在核心城市核心地段。
2、头部央国企将持续领跑,资源向高能级城市集中。就中央部委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指示来看,随着各地城市更新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在房地产供给侧管理进一步优化,在提升土地要素利用率的指引下,2025年下半年有望迎来更多“断供优质板块”的宅地入市,各地也有望持续迎来更多高热优质地块的成交。
城市选择上,核心城市核心地块依旧是房企投资的共识,郊区乃至低能级土地市场将继续遇冷,资源向高能级城市集中。
拿地格局上,保持“央国企领跑、民企弱复苏、城投托底”的格局。央国企凭借资金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在土地市场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几乎“包场”核心城市优质地块,民企则在部分止跌回稳的城市中寻找结构性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仍在不断筑底和调整,销售萎靡短期内会导致企业投资整体保持谨慎。尤其是上半年投资铺排高峰过后,下半年“保持理性”、“以销定投”、“优中择优”是主要投资策略。
组织动态:万科、华润、金地全层级变阵 开启2.5级组织管控
核心观点:
7月,房地产行业的人事与组织变动呈现出深刻的变革态势,其中绿城中国的人事更替以及万科、华润、金地的组织架构调整尤为引人注目,这些变动反映了企业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战略抉择。
1、人事变动方面:绿城中国任命新的执行总裁
7月17日,绿城中国官网信息更新显示,原执行总裁李森的个人简介已从官网撤下,与此同时,中交系资深高管赵晖正式接任绿城中国党委书记、执行总裁一职。赵晖在中交集团体系内拥有深厚的任职经历,此前曾担任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等重要职务,对央企管理模式及资源整合逻辑有着深刻理解。根据职责分工,其上任后将主要统筹绿城中国的党群工作,并分管华中区域公司及商业管理等核心业务板块。
这一人事调整的背后,既有利于深度整合中交集团与绿城在中国相关领域的资源储备,为绿城在战略布局优化、重点区域拓展及跨业务协同方面注入新动能;也进一步凸显了在央企控股背景下,绿城对内部管理架构的精细化梳理,以及对核心业务方向的聚焦与强化,为企业在行业调整期的稳健发展奠定组织基础。
2、组织变动方面:华润、万科、金地调整组织架构,提升运营效率适应市场变化
(1)万科地产在7月20日宣布了组织调整,包括取消区域公司,由总部直接管理城市公司,并将上海开发经营本部迁回深圳,管控模式从3级转变为2.5级。目前万科主要包括5大区域公司、2个总部直管公司以及2个总公司,调整后部分职能如采购将被集团收回。
万科此次调整并非突然,此前已多次进行区域调整。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行业进入“瘦身期”,万科通过减少管理层级,缩短决策链条,实现资源的集中调度和统一管理,以提升运营效率,增强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适应从区域公司管理模式向总公司模式的转变,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2)华润置地在7月推进了深度的管理架构变革。在住宅开发业务领域,大区原有的投资、营销、设计、成本、工程、财务等核心职能全部取消。权限重新分配,部分收归总部以实现统筹协调,部分下沉至城市公司以快速响应市场。而在商业业务方面,大区保留了商业综合体开发、供应链、人力、党建、审计法务等职能,因其业务体系化运营的需求。
在管理汇报体系上,已有20位城市总直接向总部汇报,大区总角色转变为“运营督导”,形成“强总部+强一线+弱大区”格局。
此次变革是对年初调整的深化,年初华润置地已将七大区重组为五大区,减少了地区公司数量。通过这一系列调整,华润置地旨在提升决策效率,精准配置资源,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强化总部对关键业务的管控以及城市公司的一线执行能力。
(3)金地集团在7月26日宣布其组织架构调整:取消实行多年的"总部-区域-城市"三级管控体系,建立了"总部-大区-地区公司"的2.5级管理模式。区域公司大区化改造将原有七大区域合并为华南、北方、华东和中西部四大区。四大区董事长均由集团高管兼任,陈爱虹兼华南大区董事长、郝一斌兼北方大区董事长、阳侃兼华东大区董事长、施鑫华兼中西部大区董事长。城市公司合并为"十大地区",深圳地区,广州地区,北京地区,天津地区,东北地区,上海地区,浙江地区,南京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等十大地区公司。
头部房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扁平化、短链条、强总部"的变革路径。一方面,区域弱化和城市合并,不仅精简了冗余层级,更打破了长期形成的“舒适圈”;另一方面,2.5级管控模式,既避免了完全撤销区域可能带来的管理真空,又有效解决了“三级管控”反应迟钝的问题,是一种兼具革新性与实操性的中间路线。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