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汇天飞行汽车项目正在加速推进,迈入关键节点。
8月5日,小鹏汇天CEO赵德力透露,小鹏汇天试飞员团队已正式组建并上线,标志着其飞行汽车项目正式进入规模化试飞阶段。
在资金保障层面,小鹏汇天于7月15日宣布完成2.5亿美元的B轮融资。公司表示,此轮融资将主要用于飞行汽车的持续研发、生产设施建设及商业化落地等关键环节,加速项目从“能飞”向“能量产”跨越。
不过,尽管小鹏汇天在技术、资金和产能方面持续推进,飞行汽车的真正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政策、基础设施与场景构建等多重考验。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朱克力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城市空中交通虽具想象空间,但在短期内仍面临较高门槛。相比复杂空域中的城市通勤,应急医疗物资运输、景区观光等相对封闭场景更有可能率先落地,形成示范效应。他认为,深圳在直升机医疗救援方面已有成熟运营模式,飞行汽车可在大湾区借力切入,打造协同补位的新型应用生态。
“陆地航母”加速量产
随着飞行汽车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小鹏汇天也在低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迈出关键步伐。
8月初,随着试飞员团队正式上线,小鹏汇天宣布其飞行汽车项目正式进入规模化试飞阶段,标志着这一未来出行技术正逐步从“能飞”向“能量产”跨越。
作为国内最早进入飞行汽车商业化探索的企业之一,小鹏汇天正围绕核心产品“陆地航母”持续释放技术进展。该产品结合地面与空中出行能力,被定义为“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是其多年来投入重金研发的战略级产品。
据赵德力介绍,“陆地航母”采用先进的分布式动力系统,即便单个螺旋桨在飞行中出现故障,整机仍具备稳定的飞行能力,在飞行安全性上实现突破性提升。此外,其搭载的单杆操控系统为行业首创,通过一杆集成控制飞行操作,进一步降低操作门槛,增强用户体验。与此同时,产品还配备了备份切换装置,在主操纵杆失效时自动启用返航功能,提升系统容错性与飞行智能化程度。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巨额研发投入与持续的资本支持。去年8月,小鹏汇天完成1.5亿美元B1轮融资,并同步启动B2轮融资。时隔一年,2025年7月15日,公司宣布完成B轮总额2.5亿美元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飞行汽车的技术研发、量产工厂建设及商业化运营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小鹏汇天目前已累计完成融资超7.5亿美元。此外,公司还分别于2022年11月和2025年4月,获得60亿元授信额度以及12.6亿元银团贷款。这为其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在今年3月公开表示,过去10年,小鹏汽车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在飞行汽车领域累计投入已超过100亿元。目前公司拥有约1400名飞行汽车研发人员,仅2025年就计划投入资金超30亿元。
在产能建设方面,小鹏汇天也在全力推进量产节奏。公司全球首座飞行汽车量产工厂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处于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投产。按照规划,“陆地航母”飞行汽车将在2026年实现首批量产交付。
与此同时,“陆地航母”的适航审定工作也在同步展开。继去年完成全球首次公开飞行演示后,该产品已正式进入民航适航认证流程。今年3月,民航相关部门已发布该型号适航“专用条件”征求意见稿。近日,其飞行体生产许可证(PC)申请也已获得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受理,公司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前获得型号合格证(TC),为后续量产销售铺平合规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形态设计上,“陆地航母”实现了真正的陆空一体转换。整车搭载全球首创的车载自动分合机构,用户可通过一键操作,在5分钟内完成地面行驶体与飞行器的结合与分离。飞行器采用可收纳式结构设计,地面部分为具备合法上路资质的电动汽车,仅需C类驾驶证即可驾驶,具备高度的实用性和可达性。公司还表示,该飞行器是目前全球唯一能够被完整收纳于汽车后备厢的双座飞行器,具有极高的空间适配能力。
但可以确定的是,借助先发优势和持续投入,小鹏汇天已在中国飞行汽车产业的技术端和产业端建立起一定壁垒,并有望成为低空经济发展初期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政策东风频吹飞行汽车加速起飞
作为低空经济的典型代表企业,小鹏汇天的布局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在技术、资本与产能方面的投入,也得益于政策环境持续释放的利好信号。事实上,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重要高地。
7月4日,民航局宣布正式组建“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此前的多个部门并下设6个专项工作组,标志着低空经济管理机制的系统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根据部署,民航局下一步将围绕发展规划、适航审定、市场监管、飞行运营、飞行服务调度平台及安全监管体系等关键领域展开工作,推动低空经济实现安全有序发展。
就在同一天,四川省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将低空经济列入15个新兴产业重点方向之一。广州市也于7月1日召开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围绕科研制造、应用示范、生态建设、产业协同等多个维度作出系统部署。
在更早之前的6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深化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跨境飞行、公益服务等通航业务的新模式。政策明确支持深圳完善低空飞行监管规则,为飞行汽车提供试验土壤。
自2024年年底以来,国家层面围绕低空经济的发展动作频频。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将其作为独立部门纳入国家经济治理体系。2025年2月,《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发展通用航空,保障低空经济对空域利用的合理需求。这些顶层设计的持续推进,正在为包括小鹏汇天在内的创新企业打开政策空间。
从产业预期来看,低空经济正迈入高速增长通道。民航局此前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增长至3.5万亿元。国元证券发布的行业深度报告则援引赛迪智库数据指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达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可达30%。其中,飞行器制造与运营服务占比超过一半,供应链、交通、消费等配套产业也正在加速成型。
各地政策的集中发力,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金融资源和基础设施支持。包括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工具被广泛用于机场建设、空管系统升级和示范区打造,形成从政策引导、金融支持到试点落地的完整闭环。
不过,低空经济的快速崛起仍面临系统性挑战。朱克力指出,中国在飞行汽车适航认证体系建设上已迈出关键一步,但标准体系与产业化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包括eVTOL在内的新型飞行器与传统民航规则存在天然的不适配,现有审定机制难以全面覆盖技术演进带来的复杂性。
“监管机构需要从传统的‘一刀切’转向模块化、分级管理,设定分阶段适航许可路径,允许企业以可控节奏迭代产品。”朱克力表示。例如,在动力系统、飞控架构等核心节点上,可设定分级验证标准,引入临时适航机制。小鹏汇天的适航申请已被受理,这是积极信号,但当前企业与政府在试飞数据共享、仿真验证模型等方面仍协作不足。
朱克力建议,企业应主动开放部分技术验证过程,而监管部门则应提前介入研发流程,推动建立“风险共担”的沙盒机制,确保标准不会滞后于技术演进。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