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要动Fintech的命根了

市场资讯
Aug 1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编辑:Jack,题图来自:AI生成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居民,你或许已经习惯于几秒钟给PayPal、Stripe完成银行账户授权,并使用这些应用完成日常支付和收款,一切都是如此便宜、便捷。

过去十多年,这几乎是数字金融的常态:Fintech公司通过开放接口(API)抓取银行账户数据,再帮你完成支付、分期、记账等操作,银行方面从不向你或这些公司收取数据访问费。

但这种“免费时代”很可能即将结束。

就在上个月,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摩根大通宣布,将开始向Fintech公司收取用户数据访问的费用——无论是第三方记账、转账服务,还是跨境支付平台,只要需要连接摩根大通的客户账户,都要付钱才能获得数据接口。

这意味着,用户未来使用的很多应用,可能会因为成本上涨而收取更多费用,甚至直接下线某些功能。

与此同时,摩根大通还在支付端出手。据外媒报道,苹果Apple Pay业务或将很快由高盛转交摩根大通接管。这意味着,在全球数以亿计的 iPhone 用户身上,摩根大通将掌握一部分支付入口和交易数据。

这两则新闻看上去完全不相关:一个是收费,一个是接管支付业务。但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更大的趋势——零售金融的控制权,似乎又在从开放世界回到大银行手中。

而这种变化的真正导火索,是特朗普针对银行业的一次关键性监管转向。

要理解摩根大通现在为什么能向Fintech公司收取用户数据费,就必须先了解一个关键的政策背景。

在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正在推动一套名为《个人金融数据权利规则》的监管法规。

这套规则的核心思想和欧洲的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理念一脉相承:银行必须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将账户数据无偿提供给第三方机构,比如Fintech公司。

比如,用户在使用Klarna支付或者Wise进行跨境转账时,这些应用可以直接拉取自己的银行流水和余额,不需要额外付费。这一监管框架的目标,是让用户拥有数据的最终控制权,从而推动金融服务市场的竞争和创新。

开放银行结构示意图

欧洲在2018年实施的 PSD2(第二版支付服务指令)就是这种理念的代表:银行不得阻挠用户授权数据给第三方,更不能就此收取费用。

正是在这样的规则下,英国的 Revolut和瑞典的 Klarna才得以迅速崛起,它们几乎就是踩着开放数据的红利长大的。

然而,2025年初,风向突然转变。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任命的新一届 CFPB 领导班子,于今年5月迅速叫停了该规则的执行,并以“禁止银行收费不合法”为由废止了银行的收费限制。7月份,CFPB又从废止该规则转为“全面重写规则”,并启动加速立法程序,寻求政策妥协。

换句话说,在美国,银行从法律上被允许对第三方访问用户数据收取费用。这是一次彻底的制度松绑,相当于给了银行收回数据闸口的钥匙。

摩根大通此时宣布就用户数据收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踩在了监管放开的“时间窗”上。

此举也立刻在行业里引发了热议。传统银行们认为这是行业回归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必要一步。而许多Fintech公司则担心,收费会直接压缩它们的利润空间,迫使它们提高价格甚至缩减业务。就连Mastercard都公开反对,其高管在一次行业会议上表示,用户数据收费将阻碍金融创新。

这种围绕“谁来控制数据、谁来为数据买单”的讨论,其实正是开放银行(Open Banking)多年来最核心的争议点——而摩根大通的动作,把这个老问题重新推到了聚光灯下。

如果说银行账户是你的“金库”,那么开放银行就是一条通往金库的高速公路。过去,只有你自己或银行能进出这条路,但在开放银行理念下,只要你授权,第三方Fintech公司也能直接进入,帮你搬运数据或完成交易,而且不收过路费。

这种模式让无数新兴Fintech公司得以爆发式成长。举几个例子:

这些公司崛起的背后,都有一个隐形前提:银行必须开放数据,而且不能收取额外费用。这就像一条对所有合规车辆免费开放的高速路,既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也让小公司能以低成本进入金融市场与大银行竞争。

摩根大通宣布收费,相当于在这条高速路上加了收费站。对普通用户来说,短期内可能感觉不到变化,App照常能用。

但对Fintech公司来说,成本会立刻上升,而他们最终很可能会通过提高手续费、减少优惠,甚至下线部分功能等方式,把成本转嫁给用户。

更重要的是,这一变化可能会改变金融行业的创新节奏。

过去,小型Fintech公司只需要有创意和技术,就能利用开放银行的免费通道迅速做出新产品,而现在,光是付过路费的成本就可能让他们望而却步。

这意味着未来金融创新的重心,可能会重新向有资本、有网络的大型银行和支付巨头集中。

在这个背景下,摩根大通接下来的一步——接管苹果的Apple Pay业务——就显得意味深长了。它不仅在数据入口收紧闸门,还在支付终端牢牢抓住另一重要入口。

数据与支付这两个链条一旦被同一家公司掌控,就不仅是业务布局的问题,而更像是零售金融基础设施控制权的回收。

如果说收紧开放银行接口,是摩根大通在上游数据层的“闸口动作”,那么接手 Apple Pay 业务,则是它在消费端入口的直接落子。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正准备将其“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服务 Apple Pay Later 的贷款和Apple Card发卡业务,从内部金融子公司 Apple Financing 转交给其银行合作伙伴,其中,摩根大通有望接过高盛的部分角色,成为苹果在美国市场最重要的结算与发卡银行。

这意味着,当你用 iPhone 在商店里通过 Apple Pay 分期付款时,背后可能是摩根大通提供信贷资金、处理交易和管理风险。大摩与苹果、高盛的谈判自去年9月就已开始,这笔生意看似只是一单合作,却有着不小的意义。

BNPL(先买后付)业务在疫情期间迅速爆发,Klarna、Affirm、Afterpay 等玩家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不必提前准备全款,也不必像信用卡那样支付年费或高额利息,而是直接在结账时分期。这让 BNPL 成为移动支付场景的关键入口。苹果在 2023 年推出 Apple Pay Later,就是希望把这一入口牢牢绑定在 iOS 生态之内。

但苹果毕竟不是银行,贷款资金、信用评估、合规管理等环节都需要金融机构来完成。此前,Apple Pay Later 依赖高盛的支持,但高盛在近两年零售业务遭受亏损后逐步退回金融投资业务,苹果必须寻找新的合作方。摩根大通此时介入,不仅是填补空缺,更是一次向移动支付入口深入渗透的机会。

BNPL 并不只是一次消费的延迟付款,它是用户金融行为的切入点。

每一次分期、还款、逾期,都会沉淀为数据,帮助发卡机构构建精准的用户画像。这些数据与摩根大通上游掌握的银行账户信息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用户金融地图——从账户余额、交易习惯,到消费偏好、信用水平,一清二楚。

换句话说,通过开放银行收费控制数据通道,再到 Apple Pay Later 这样的消费入口,摩根大通正在实现一种“垂直整合”能力——既能在上游决定数据流向,又能在下游直接触达用户支付行为。这种双向控制,放在零售金融的竞争格局里,意味着它不只是一个提供资金的银行,而是在向着“金融操作系统”演变。

一些支付行业分析师则指出,随着 BNPL 渗透率的提升,控制支付入口的银行将有机会反向影响支付标准、手续费定价甚至零售商的营销方式——这正是 Visa、Mastercard 长期以来的优势领域。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些变化或许是无感的。他们依旧在收银台刷 iPhone,分期付款照常到账。但在后台,摩根大通的数据网络与苹果的支付生态正在悄然融合,构建一个更闭环的零售金融体系。长期来看,这不仅会重塑 BNPL 竞争格局,也可能改变美国零售金融市场的权力分布。

从用户数据接口到支付终端,摩根大通的两次出手,一只钳子卡在入口,一只钳子握住出口。在入口端,用户数据收费不仅提高了竞争门槛,还让银行重新掌握了谁能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决定权。在出口端,接管Apple Pay 则让摩根大通获得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支付触点。

未来,用户从账户发起一笔支付,到商户收到资金,这条原本开放且多元化的链路,正在被银行重新包围起来。

过去十年,是Fintech的扩张时代。

Stripe、PayPal、Plaid等公司借着开放银行的东风,用极低的成本接入银行数据和支付网络,迅速推出面向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大银行在这段时间里更像是“底层水电厂”,被动提供账户数据和交易清算,而定价权和用户体验往往由前端的 Fintech 平台决定。

现在,这个局面开始反转,监管松绑让银行有机会重新建立规则、收回控制权。

这不仅是摩根大通一家的策略,其他大型银行和支付网络随时可能跟进,推动整个零售金融行业进入一个“护城河加高”的阶段。

对Fintech公司来说,这不仅是成本压力,更是商业模式的挑战。过去依赖银行接口做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在新成本结构下可能难以为继;而那些拥有庞大用户群和议价能力的平台,则有可能与银行达成定制化合作,从而形成新的市场分层。

对普通用户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带来更高的价格和更少的选择。对行业来说,则是监管、资本与技术三方力量重新划分金融秩序的一次集中体现。

开放银行曾许诺给用户一个“自由选择的金融世界”,现在这一愿景似乎正在与大型银行的护城河战略正面碰撞。或许接下来真正的问题变成了:在一个更封闭、更贵的金融环境中,你会选择为稳定买单,还是冒险追求便宜和便利?

摩根大通并没有明确告诉市场,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但从向Fintech收费再到 BNPL 入口布局,这条线索正在逐渐清晰:大摩在试图把自己从一家银行,变成零售金融领域的“操作系统”。这不是一场短期的生意,而是一场关于金融秩序的重构。

只是,当这样的棋局由最大型的银行主导时,我们也不得不问:未来的开放银行,究竟是为了用户的自由选择,还是为了守住行业巨头的护城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察Beating,作者:律动编辑部,编辑:Jack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81162.html?f=wyxwapp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