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窗口期!商业航天,扎堆IPO!“拐点”来了…

市场资讯
Aug 13

(来源:企业上市法商研究)

十年前,SpaceX用一场成功的火箭回收把商业航天从PPT变成现金流;今天,中国以科创板助力商业航天独角兽。

这个夏天,资本市场上三声启动“哨”接连响起,商业航天上市大幕拉起。

8月13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中科宇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航)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上市辅导备案报告,辅导状态为“辅导备案”。

图源/中国证监会网站

7月29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蓝箭航天)已启动上市辅导,拟在科创板上市,由中金公司担任辅导机构。

三天后,又一商业航天企业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屹信航天)在江苏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民生证券。

三家企业亮点

胡润研究院2025年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显示,中科宇航以110亿元人民币估值上榜,成为广州南沙区代表性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以200亿元人民币估值上榜,是国内商业航天领域估值最高的企业之一。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屹信航天估值超80亿人民币,三家辅导企业的总估值超过390亿。三家企业存在诸多亮点:

1. 蓝箭航天

亮点:国内液氧甲烷火箭技术领军者,朱雀二号为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估值200亿元,2023-2024年净亏损超10亿元,但技术壁垒和商业化能力受资本认可。

 计划:2025年三季度发射可回收火箭朱雀三号,瞄准低成本发射市场。

2. 屹信航天

亮点:卫星通信载荷领域“隐形冠军”,2024年为26颗卫星配套物联网载荷,估值超80亿元。技术优势包括载荷小型化(单颗<50公斤)和功耗降低40%。

3. 中科宇航

亮点:中科院孵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力箭一号固体火箭已成功发射7次(含复飞),力箭二号液体火箭计划8月底首飞;估值110亿元,2023年完成6亿元C轮融资。

“黄金窗口期”

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屹信航天相继启动上市辅导,主要受益于今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该政策明确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即: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技术突破+市场空间)适用范围扩大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三大前沿领域,重点支持技术领先但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

证监会表示,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将面向优质科技型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在“1+6”新政下,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不仅更方便,而是直接为尚未盈利的硬核科技企业开辟了“专属快车道”。具体变化体现在“三降一提”:

1. 降门槛——“盈利”不再是硬约束  

新规明确把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纳入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只要满足“市场空间大、技术阶段性成果、持续高研发”即可,不再考核营收或净利润。

2. 降时间——预先审阅机制  

企业可在正式递交招股书前,把核心技术和风险点交给交易所“非公开预审”,提前锁定审核口径,平均节省2–3个月的反馈周期。

3. 降博弈——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背书  

监管层把头部PE/VC、产业基金等“聪明钱”的入股比例、锁定期作为加分项,实质上让“市场投票”替代了部分行政判断,减少窗口指导的不确定性。

4. 提效率——再融资同步松绑  

在审期间允许面向老股东增资扩股,“边审边融”解决研发烧钱痛点;上市后小额快速再融资授权额度从3亿元提至5亿元,并取消间隔期限制。

综合来看,第五套标准已从“可以上”升级为“快速上、持续融”。

对尚未盈利、但技术创新明确、资本消耗巨大的商业航天企业而言,2025年无疑是登陆科创板的“黄金窗口期”。

2025是商业航天“拐点年”

据了解,除中科宇航、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三家企业外,商业航天板块还有多家企业正在准备IPO。

商业航天产业主要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以及空间站五大领域,目前市场以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

早在2020年底,火箭公司星际荣耀就启动了上市辅导备案,但是未到披露招股书的阶段。今年7月,星际荣耀披露披露了第二十期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在当前资本市场上,尚无成功上市的民营火箭企业。

在人造卫星板块,今年星图测控(920116.BJ)成功登陆北交所,也是今年A股第一家上市公司。

2022年3月,另一家卫星企业长光卫星启动上市辅导备案,但已于2024年底终止IPO进程;国星宇航在今年初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于香港主板上市,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但目前其招股书失效。

除IPO外,中国商业航天板块一级市场融资也较为活跃。

睿兽分析发布的《2025中国商业航天创新生态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融资事件达138个,披露融资金额202.39亿元。其中,卫星应用、火箭制造、卫星制造三个细分领域保持较高热度,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入。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已经诞生12家独角兽企业。

根据兴业证券测算,国内两大低轨星座将在未来三年带来年均180亿元的发射与配套需求,而现有民营火箭+卫星载荷有效供给不足60亿元。供需缺口决定了第一波登陆资本市场的公司,将享受稀缺性溢价。

不过,风险同样存在:

  • 创新技术:技术能否实现突破(如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核心技术),是匹配科创板要求的关键点之一。

  • 产品风险:高风险行业,卫星火箭的成功或失利均将影响后续节奏。

  • 盈利节奏:未来持续的收入和盈利能力也是重要一环,而商业航天“收入放量、利润滞后”的阶段特点,考验市场耐心。

(素材来源:工业能源圈、界面、太空那些事儿、公司公告、网络公开信息、IPO合规智库等)

声明本公众号致力于好文推送(欢迎投稿),本篇文章(含图)不涉及任何商业合作,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分享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勿依照本订阅号中的信息进行投资操作,若不当使用相关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核实删除!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