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啤酒又抛厂,“刀刃向内”是否撬开了高端大门?

蓝鲸财经
Aug 16

作者|酒high 子煜

近日,酒讯从上海联交所公众号获悉,3个华润啤酒资产处理项目正在推介。此次3处工厂资产转让项目分别为驻马店工厂资产、汕头工厂资产和达州工厂资产等。官方表示是为处置落后工厂。

这已是华润啤酒启动“关厂行动”的第9年。从早期连续收购26家工厂,到最近9年相继关掉36家啤酒厂,在啤酒行业产量连年下滑的背景下,华润啤酒来了一场为期长久的“刀刃向内”改革。

如今,“3+3+3”高端化发展战略已到达收官之年,处置落后工厂这一举动又会将华润啤酒高端化转型进度推进几何?

图片来源:上海联交所公众号

  关厂“达标”

华润啤酒第一次大规模关厂发生在2017年,此后关闭工厂就成了每年的常态动作。

历年财报数据显示,2016—2024年,华润啤酒在中国内地25个省、市、区分别营运啤酒厂数量为98家、91家、78家、74家、70家、65家、63家、62家、62家。

图片来源:酒讯制图

从数据上看,2017-2019年华润关厂数量最多,达23家,安置冗员3万多人,与之对应的是公司产能利用率提升至76%。2017年改革当年,华润啤酒实现营收297.32亿元,同比增长3.6%,市场份额增至26.9%。

到了2020年,华润啤酒提出未来平均每年关厂3家,长期目标是关到只有60多家。随后几年,华润啤酒的确“达标”,从70多家关到了60多家,并在2023、2024年将工厂数量稳定在60家左右。

啤酒厂数量不变,其实是关厂和建厂的动态守恒。2024年,华润啤酒停止营运两间啤酒厂,同时两间分别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及福建省厦门市的新建智慧化工厂已投入营运。

虽然这两年啤酒厂数量稳定,但翻看财报就能发现,2024年产能约1900万千升,较2023年产能(1910万千升)下降约0.5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华润啤酒2024财报截图

市场对于华润啤酒的关厂行动一直保持关注,有不少人也疑惑为什么华润啤酒从2017年开始关厂,又为什么延续至今?

这不得不提到华润啤酒曾经的灵魂人物侯孝海。前不久,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正式卸任,但围绕在这位往日灵魂人物身上的战略与行动并未结束。

2016年,侯孝海通过“公开竞聘”机制出任华润啤酒总经理并旋即升任CEO。随后2017年,华润啤酒提出“3+3+3”九年战略,即前3年刀刃向内、关闭低效工厂、大幅裁员;中3年聚焦质量发展,开启高端化;后3年“决胜高端”,剑指行业第一高端啤酒品牌。

图片来源:酒讯制图

在“3+3+3”战略指导下,华润啤酒在9年间持续进行关厂动作,而在这轮行动逐渐接近尾声的情况下,华润改革影像与业内啤酒企业集体改革发生重叠。

2015-2018年,重庆啤酒在密集关闭了近10家工厂;2018-2019年,青岛啤酒分别关闭2家工厂;2021年燕京啤酒对十余家工厂完成产销分离工作,员工人数同比减少1839人。

“不光华润啤酒,也不光中国啤酒企业,关厂是很多企业都在做的。”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表示,在国内各大巨头纷纷关厂,在世界范围内,上世纪末期百威啤酒在美国也经过了多轮产能优化和布局。未来,啤酒企业就是会趋向于靠近人口集中区域、规模化、现代化。

酒讯就后续经营规划相关问题致函华润啤酒方面,截至发稿,对方暂未回复。

 先买后抛

从最初的跑马圈地,到此后的陆续关厂,华润啤酒的工厂改革也显示出行业发展的转向。

20世纪90年代,中国啤酒行业进入市场化第一个“黄金时代”。各大啤酒企业开始跑马圈地,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青岛啤酒1997-2000年内收购兼并了28家企业,燕京啤酒2000年收购山东无名、三孔啤酒,2002年拿下桂林漓泉,2003年控股惠泉啤酒

此时,华润啤酒也不满足于自己的一城一池,从首次走出东北,到“沿江沿海”战略下一路南下,再到2001年在全国拥有26家啤酒厂、2005年雪花啤酒销量成为全国领先、2013年华润啤酒突破“双千万千升”……华润啤酒一路扩张一路走向巅峰,与此同时,中国啤酒行业规模发展达到了顶峰。

但变化的信号也开始出现。2014年,中国啤酒产量开始持续下滑,到2023年,产量较高峰期已减少了四分之一以上。

在这过程中,侯孝海在2017年首次提出“旧世界”“新世界”的概念,表示“我们过去没有及时地反思和转型,没有迅速调整战略,那是因为我们还在旧世界里,不知道世界已变,新世界已经到来。”

世界变了,评价的标准也变了。过去,啤酒做得好不好主要看产量大小、工厂多少,但此后行业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产品从产量大转向了档次高,产能由分散转向集中。换句话说,以往是谁并购得多,谁更厉害,现在是效率越高,越有水平。

广科战略首席咨询师沈萌认为,收购既可能是为了全国化布局,也可能是为了消除竞争,从策略角度两者目标可能兼而有之。而关闭工厂,不能简单视为负面举措,而是一种动态管理的模式。高端化需要品质随时间而沉淀,并非企业营销单方面决定。

方刚也指出,华润关停多个工厂是基于产能优化的延续。过往在全国化扩张中收购的部分资产,在多年使用后设备老化、效率低下,在产能腾挪和优化中,就使得优质产能向一些大工厂转移、集中,便于降本增效,这是良性的动作,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

关闭低效工厂的同时,华润啤酒也在打造“现代化智能工厂”。去年底,华润啤酒厦门喜力工厂正式投产,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规划产能最高的喜力啤酒厂。华润啤酒当时称,该工厂并非简单的产能扩充,而是华润啤酒在向“创建世界一流酒类企业”目标迈进中的关键落子。

就利润提升来看,产能优化以及“3+3+3”战略富有成效。2016年至2024年,华润啤酒营业收入由286.94亿元增长至386.35亿元;归母净利润由6.29亿元增至47.39亿元,利润增幅上涨近八倍;毛利率也由33.71%提升至42.64%。

图片来源:酒讯制图

 高端蓄力

关厂、优化产能,本质都是高端化的抓手。即便单从“3+3+3”战略框架来看,9年来的多数动作也都是围绕高端化进行提质升级。

若仅看高端化数据,华润啤酒2024年表现相当抢眼。去年,华润啤酒高档及以上啤酒销售增长9%,次高端及以上啤酒销量超过250万千升,较2020年的146万千升已然大幅增长超过100万千升,高端化发展带动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

具体来看,“喜力”在2023年高基数的情况下,依旧保持了接近20%的增长;“老雪”“红爵”在2024年销量基本实现翻倍增长;“superX”通过产品焕新、“雪花纯生”通过提升非现饮覆盖均实现销量增长;高端啤酒产品“醴”销量同比增长35%。

图片来源:华润啤酒2024财报截图

不过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尽管几大高端单品都增长迅猛,但相较于2023年来说,华润啤酒次高端及以上啤酒销量实际上并未明显提高。

在2024年年报中,华润啤酒的次高端产品数据以2020年作为基期进行比较,而未使用上年数据进行同比。在此之前,2023年华润啤酒次高端及以上啤酒销量突破250万千升,同比增长18.9%,2022年约为210.2万千升,同比增长12.6%。

整体上看,华润啤酒则在2024年出现2017年以来首次营收净利双降的情况。而关厂虽然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但由此带来的固定资产减值在一定程度上会拖累企业盈利水平。

对此,华润啤酒在财报中强调,扣除产能优化所产生的固定资产减值、一次性员工补偿及安置费用和下半年的政府补助和出售土地权益所得溢利的特别收入后,华润啤酒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盈利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此外,拉长时间线来看,华润啤酒的平均售价增幅也在收紧。2021-2024年,华润啤酒整体平均销售价格分别增长了6.6%、5.2%、4%、1.5%,增长幅度逐年减小。

图片来源:酒讯制图

总销量缩水、营收净利下降、平均售价增幅收窄……华润啤酒高端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两面性,甚至高端产品优异的表现短期内难以带动整体业绩提升。

近期,华润啤酒也在试图拓展新消费场景。在7月11日开幕的沈阳雪花国际啤酒嘉年华上,华润啤酒以新品大连啤酒为主打,联合喜力、红爵构建国际品牌矩阵,融入足球元素打造观赛助威氛围。此前,该公司也与山姆会员店、盒马、歪马送酒等新兴渠道合作。

方刚表示,华润啤酒高端化,甚至中国啤酒高端化,已经从1.0时期转入了2.0时期。1.0时期就三个基本动作:提价、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能,现在来看三个动作基本接近尾声。“未来高端化一定是基于消费需求,不仅是产品的高端化,更是品质以及生活方式的高端化。”

华润啤酒持续关厂,是行业转型期的主动革命。但关厂只是手段,高端化才是目的。如今,“3+3+3”战略已到收官之年,啤酒高端化呈现迎来验收时刻,而当初定下策略的侯孝海也已经离场。在转型与挑战并存的时刻,华润啤酒“新世界”的大门还需进一步打开。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