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信贷季节性波动,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挤水分”

市场资讯
Aug 1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北京商报

  8月13日,人民银行官网公布2025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M2增速加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保持较高水平;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利率保持低位,融资需求满足度高。几大亮点之中,反映金融持续有力支持实体经济,货币、财政政策协同发力成效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信贷小月新增贷款出现波动的情况,分析人士强调,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要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

  直接融资占比提升

  M1-M2剪刀差收窄

  数据显示,2025年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比上月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5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3万亿元,同比多增3613亿元,为连续第8个月同比多增;1—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99万亿元,同比多增5.12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M2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业内分析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员王运金分析,社融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债券保持较好的发行节奏。今年1—7月,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已超过17万亿元,平均每月净增1.27万亿元;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为“两重”项目建设、“两新”工作、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支持科技创新、改善民生、发放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等提供了充足“弹药”,将逐步释放对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积极效应。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补充道,7月债券发行利率整体下行,提振企业债券融资需求,当月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增755亿元。7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有所回升,但美元贬值预期仍存,对美元贷款需求仍有一定支撑,当月外币贷款负增86亿元,同比少减804亿元。这两项对于7月新增社融同比表现也有明显的正向拉动作用。

  细看几项折射金融总量的指标,也反映出一些新特点、新趋势。例如,债券融资增速整体快于信贷融资,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我国融资结构持续优化。业内专家表示,直接融资占比提升有利于更好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7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为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M1与M2增速之差为3.2%,总体呈现收窄态势。相对于包含定期存款的M2而言,M1中主要包括现金、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以及支付宝和微信钱包等随时可用的“活钱”。业内专家指出,今年以来M1-M2剪刀差明显收窄,体现资金活化程度提升、循环效率提高,各项稳市场稳预期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与经济活动回暖提升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季节因素影响

  信贷数据波动无需过度解读

  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68.51万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有所放缓。但该情况受到来自季节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6月恰逢金融机构半年报披露,部分机构会出现短期调整信贷投放节奏、拉高6月数据的情况,这种“冲时点”的做法在以往年份也常常出现。另一方面,6月也是企业半年期经营结算的重要时间窗口,大量企业面临货款回收、债务偿还、资金清算等刚性需求,这种阶段性的资金流动高峰也会反映在信贷数据上。

  “7月是明显的信贷小月”,王青提到。实际上,将6月和7月合并起来看,月均新增贷款为1.1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万亿元基本持平。这表明,在平滑掉透支效应后,近两个月信贷同比表现仍较为平稳,对单月数据波动无需过度解读。

  贷款余额之外,新发放贷款数据也值得关注。业内专家指出,要看到新发放贷款是一个流量指标,反映的是当期银行实际发放和回收的情况。如果一段时期内,贷款发放量很大,同时回收量也很大,最终从贷款余额增量和增速角度看可能不高,但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也是充分满足的。从一些发达经济体的实践来看,贷款余额增速到一定阶段后会趋于稳定,但存量贷款滚动续作,贷款发放和回收等流量指标并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均能有效满足。

  业内专家也强调,观察金融总量不能只看贷款,要更多观察社会融资规模、M2这些更全面的指标。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和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加上政府债券发行扩容提速,贷款作为企业融资渠道之一,越来越难以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人民银行在2010年前后推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包含贷款、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股票、非标等广泛的融资渠道,能够更全面刻画金融总量增长的全景,相对而言更具分析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从贷款结构上看,7月数据表现较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5.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4.79万亿元,同比增长8.5%,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此外,利率低位运行。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约3.2%,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约3.1%,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5个和30个基点。

  破除内卷式竞争

  挤出虚增空转贷款

  信贷数据影响因素多元化,这也是分析人士着重强调应拓展更丰富观察视角的重要原因。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贷款增长既与中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资金需求总体更加轻型化的宏观背景有关,也受到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影响,还叠加地方债务置换、中小银行化险、专项债使用效率提高等因素。

  多家银行向北京商报记者反映,目前很多政府和企业更倾向于用债券融资解决基础设施等项目的资金需求。如一家银行向某大项目提供了300亿元大额授信,但该项目获得的专项债资金、中央补助、股东出资等已能满足当前用款需求,预计年内不再需要提取贷款。

  有市场研究估算,化债、化险因素对当前贷款增速的影响超过1个百分点。去年11月以来,地方债务置换影响贷款约2.6万亿元,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对贷款的影响也接近7000亿元,还原上述因素影响后,7月末贷款增速会进一步提升。

  而这一过程具有“双面性”。业内专家表示,政府债券发行短期对贷款有一定替代效应,但长远看,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充分发挥财政乘数效应拉动总需求,有助于让经济更好“动起来”,进而撬动增量信贷需求,促进财政、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一石多鸟”效应正加快显现。同时,完善地方债务管理,加快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撬动破解“三角债”“连环债”,也畅通了经营主体的资金循环,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市场上还有多种现象,均体现了信贷波动从“被动”到“主动”的良性转变。金融机构破除内卷式竞争会挤出虚增空转贷款,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更高、更可持续。业内专家表示,金融机构淡化规模情结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银行正在转变经营思路,从“比规模、比增速”转向“比服务、比精准”,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支持实体经济。这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在虚增空转贷款被挤出的同时,经营主体获得了更为精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融资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满足。

  另外,过去一段时间,部分供应链核心企业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被拖欠企业迫于现金流压力,额外以银行贷款填补资金缺口,并支付相应利息,加剧企业经营负担。近期相关部门推进清欠账款的成效逐渐显现,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付款期限压缩至60天以内,多家重点车企也对付款账期作出了集体承诺。账款得到清欠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可能有所下降,但有助于减轻企业包袱、激发经营活力,同时也能够推动信贷资源从“填补窟窿”转向“创造价值”,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展望未来,业内专家预计,下半年宏观政策还将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国内经济循环有望更加顺畅,经济持续回升和有效信贷需求合理增长有保障。预计央行将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行,支持促消费、扩内需。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高佳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