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联网江湖 刘致呈
因为一个赵露思,小红书又被推至风口浪尖。
赵露思何许人也?
一位因控诉经纪公司“生病被锁酒店驱魔”引爆全网热搜的明星。
作为一名演员,赵露思鲜有让人耳熟能详的作品,却因“假助农”争议、卸载微博等一系列争议事件迅速出圈。
如今,赵露思是小红书十二年历史上首位突破2000万粉丝的账号。小红书官方第一时间发布战报,向赵露思发出祝贺。
赵露思在小红书火了,很难说背后没有平台的推动。
毕竟有争议的流量,他也是流量,也是能变现的。
只是这个吃相,可能还是有点没能顾得上。
媒体人三表发文:“小红书最起码连续三天向我弹窗推送赵露思的内容。”并表示:“这是有移动互联网以来最悍然、最粗暴、最占用公共资源的一次打扰用户的行为。”
在强硬的平台推送面前,“你的生活兴趣社区”似乎成了一句空话。如果用户个体的“兴趣”,都能够被平台“强制定义”,那么所谓兴趣种草,还有意义吗?
到底是什么,让小红书不惜打扰用户,力推赵露思?又是什么,又驱使小红书,走上微博曾经走过的道路?
答案其实就三个字:商业化。
商业化or微博化?小红书还是有点着急了
赵露思有没有价值?
有。
从微博到小红书,短短两周内就直播了10场,历史性的涨粉突破2000万,是小红书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次机遇。
也许,从赵露思身上,柯南看到了另一个“薇娅、董宇辉、李嘉琦”的可能性。
试想一下,如果小红书把赵露思捧红了,小红书直播电商是不是就有了新的想象力?
有了赵露思,是不是就能带来饭圈流量,能带来新鲜血液,更重要的,能带来更多的商业化可能性。
过去,微博能靠着明星流量打法一统江湖,今天的小红书,也自然能够用相同的打法,挖掘一波流量、商业化红利。
一方面,饭圈人群与小红书人群画像有重合,带来增量的同时也能挖掘存量;另一方面,赵露思兼具明星、头部博主和有争议人群三重属性,也能给小红书带来更多的关注度。
毕竟,小红书太渴望增量了。
Questmobile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前十个月,小红书月平均活跃用户规模为2.14亿,较2023年同期仅增长了11.9%。
也就是说,小红书的流量大盘增长似乎没有那么快了。
小红书归根到底是个内容平台,不是经营平台,经营平台靠的是工具提升效率,内容平台靠的是红利带动增长。
于小红书而言,没有了红利,可能就意味着进一步失去了商业化的基本盘。
这也可能也是小红书,为什么要不顾“生活兴趣社区”的理念坚持,反倒强推赵露思,试图做大头部博主流量池。
在商业化这件事儿上,小红书似乎越来越“急了”。
实际上,“绑定”赵露思,与向淘宝、京东开放流量,本质上是一回事儿。都是开始借助外部力量来进一步商业化。
向淘宝、京东开放,是向外增长。力推赵露思,是更激进的向内增长。
只不过,与开放流量不同,“绑定”赵露思,会不会向外界传出一个“小红书饭圈化”的信号?
这点可能是需要管理层反思的。
回顾这件事儿本身,其实也有不少值得细品的地方。比如,还处在争议中的赵露思正在和经纪公司闹矛盾,然后小红书就迫切地想要接盘。
这里面的决策链条,是不是有饭圈文化的影响?这点是需要小红书决策层警惕的。
实际上,小红书曾一度对明星和粉丝的涌入,抱有警惕的态度。
一方面,这些人群涌入的确能带来很多流量,另一方面,这也会使得小红书的社区内容调性变质。一旦没了调性,所谓内容社区,也就没了种草的价值。
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曾说:“我们非常清楚当 KOL 也在给我们贡献大量优质内容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自己姓什么。”
兴趣是小红书内容的生命线,也是商业化的生命线。
要知道,市场对小红书的期望值是很高的。
过去,市面上一直有消息称,小红书可能要启动IPO。也有业内人士预计,小红书IPO最早可能今年启动。
天眼查APP显示,目前小红书融资已经到了E轮,从一级市场的情况来看,IPO可能也有一定的迫切性。
金沙江创投旗下的一份股份交易文件显示,小红书估值从200亿美元,跃升至260亿美元。
于小红书而言,要想在将来IPO之后,为股东兑现这份期望值,就不得不拿出更多的商业化成绩,继续提升货币化率。
提升货币化率的方式还有很多。小红书是不是要逐渐“微博化”?是不是要吃“争议流量”这碗饭?
恐怕还需要深思。
拥抱“饭圈”之后,“种草故事”还有吸引力吗?
从商家的角度来看,兴趣也好,饭圈也罢,有红利,能挣钱始终是第一位的。
毕竟,小红书的内容红利蛋糕,越来越不够品牌分了。
但问题是,对平台而言,真正的红利蛋糕,是结构性的增量。
海底捞的服务是餐饮行业的结构性增量,《神话悟空》的品质是游戏行业里的结构性增量,小米YU7的情绪价值是国产新能源的结构性增量……
你看,大多数时候,结构性的增量是品牌自发增长出来的,而不是依附于某个有内容红利平台。
因为,今天这个过剩的市场,任何能被看得见的流量红利,最终都会吸引一大票品牌蜂拥而至,然后红利就消失了。
市场永远存在“二八”法则,20%的商家在挣钱,80%的商家在内卷。
小红书亦然。
实际上,今天的品牌种草增长已经由增量转入存量时代。
在小红书上拍图做笔记起号,然后一款产品卖爆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品牌在小红书种草的方式无非三种:达人种草、信息流投放,搜索投流。
这三种方式能奏效,前提是小红书依然能有一个健康、真实的内容生态。
现实是,所谓“真实的内容生态”,背后是“郑州帮”的降维打击。种草这模式,也就变得不再性感了。
当平台内的博主种草内容越来越多,内容生态的天平开始向商业化倾斜的时候,平台的内生流量增长也就变得更难了。
增长更难,“锅”不在小红书,而在于注意力通缩是个客观规律。
小红书内容生态丰富,无效的信息,也就会越多,劣币驱逐良币,软广越来越多,真实的分享也就会越来越少。
去年一季度时,2024年第一季度,小红书的UGC占比约90%,小红书“种草达人”中,68.06%为粉丝数小于5000的“素人”。
今天的小红书UGC的内容能有多少?
尤其是在引进赵露思,博主内容“寡头化”之后,小红书的素人内容还能不能撑起整个内容生态?
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际上,当平台内容的电商味儿越来越浓,博主种草也会被用户主动识别为广告。到时候,再强调兴趣,可能也难解决流量价值流失的问题。
“种草”这事儿,对小红书来说,既是一种能力半径,也是路径依赖。
从强调“生活方式电商”再到现在强调“兴趣社区”,小红书显然希望完成流量与商业化的双重扩容。
毕竟小红书的“种草”商业,需要有更多的水源来浇灌。
实际上,兴趣这条路,抖音已经走过一遍。抖音兴趣电商的成功在前,3.5万亿GMV体量已经向市场证明了“兴趣”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同样是靠算法,凭什么抖音能做成小红书做不成?
今天,小红书的用户人群,是消费市场最有购买力的人群:一二、三线城市里年轻的白领女性。今天小红书依旧是培育新品牌,做新品牌的冷启动的最佳阵地之一。
只是,小红书的“种草”模式,到底对商家还有多少吸引力?
恐怕只有品牌商家们自己更清楚。
作为小红书平台上的“少数”男性用户,在用了几个月后,我还是决定把小红书卸载了。
原因无他,对算法茧房下的推荐内容有点腻了。
当初之所以开始玩小红书,是因为“中美网友大对账”勾起了我的兴趣。没承想始于兴趣,终于兴趣。
今天的小红书,其实有点像2016年左右的微博。
当时,微博流量如日中天,成为无数新品宣发、种草的阵地,风头一时无两。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短视频崛起,微博逐渐平庸。
说到底,还是因为用户的心态变了,品牌的心态也变了,品牌的宣发阵地也变了。
时下,最火的不是直播,也不是短视频,而是短剧。
接下来,短剧会不会像短视频那样成为商家“种草”的新阵地?微博、贴吧的路,小红书会不会再走一遍?值得持续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