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的话】八月的风挟卷着丝丝凉意掠过高原,万亩冷凉蔬菜田正铺展成一幅生机盎然的振兴画卷。如今,西宁正以“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底气,将高原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淬炼成产业跃升的密钥——从青蒜苗的翠绿到娃娃菜的莹白,从豌豆苗的鲜嫩到茼蒿的清香,冷凉气候孕育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珍馐,更是一条串联起品牌建设、科技赋能与百姓增收的“黄金产业链”。
即日起,晚报特推出“探寻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系列报道,记者深入西宁市湟源县、大通县、湟中区的田间地头,用镜头与笔触解码高原冷凉蔬菜的“逆袭密码”,见证这片土地如何用生态禀赋撬动乡村振兴的“热经济”。
当南国菜畦在盛夏烈阳下蜷缩,西宁的沃野却在夏日的清凉中奏响丰收的赞歌;
当全国蔬菜因高温褪去脆嫩鲜甜,这里的豌豆苗、茼蒿、娃娃菜则裹着晨霜,跨越千里唤醒大湾区食客的味蕾;
大自然馈赠的冷凉气候条件,赋予西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特有的发展优势。
冷凉,成为了刻进高原基因的生态密码,不仅是错季生产的天然时区,更是铸就“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荣誉勋章。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地理标签”到“产业引擎”,从“零星种植”到“产业集群”,如今,西宁的冷凉蔬菜产业正不断迎来高光时刻!
冷凉气候,蔬菜生长的“天赐之礼”
成为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西宁底气何在?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好气候方能孕育出好产品。西宁的冷凉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始于一场“天时地利”的邂逅。
地处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平均海拔2261米、被誉为“中国夏都”的西宁,拥有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近十年的年平均气温6.6℃,但年日照时数高达2550.2小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难以复制的优势。当全国大部分地区被高温“热浪”席卷时,西宁则如同打开了天然空调一般,让甘蓝、西蓝花、荷兰豆等喜凉作物在纯净空气中肆意生长。
低氧、低温、低水分的环境与强紫外线、长日照、大温差的气候特性交织,形成独特的生态闭环;得益于冷凉气候和较为干燥的环境,病虫害发生频率较低、程度较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更少;同时,高达10℃的昼夜温差则让蔬菜在夜间积蓄糖分与营养,叶片更厚实,风味更浓郁。
此外,独特的气候条件还赋予西宁错季生产的优势:夏季南方地区气温过高,不利于冷凉蔬菜生长,而此时的西宁冷凉蔬菜正值采收旺季,刚好能够填补市场空白。一批批质优味美的冷凉蔬菜销往南方,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这种天地共造的奇妙平衡,让西宁的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名号打响,产自这里的蔬菜从诞生起便自带“绿色有机”的名片,成为了全国市场的“香饽饽”。
打响“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金名片
如果说气候是“先天优势”,那么产业的转型升级则是“后天突破”。如何将冷凉气候带来的“天然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让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的“国字号”招牌打得更加响亮?西宁道出了答案——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定位,出台《西宁市高原冷凉蔬菜单品中心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等,落实资金实施多个重点项目,为促进高原冷凉蔬菜产业长远发展指明方向。
持续推动规模化种苗繁育,今年引进6大类139个蔬菜品种,建成32个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培育6000万株优质种苗,满足本地及周边16.8万亩蔬菜生产需求。推进冷链物流及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全环节冷链网络。
同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多个产业项目,改造提升旧温室、新建拱棚,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坚持科技赋能,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研发平台,实施多个科技项目,优化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等30余项;制定技术标准50余项,为蔬菜产业高品质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冷凉蔬菜带来热土未来
景阳茼蒿、湟中娃娃菜、湟源青蒜苗……依托独有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西宁正逐步发展成为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营销、多元化输出和示范化带动于一体的冷凉蔬菜产业核心区。
据了解,目前全市累计打造百亩蔬菜生产基地210个、千亩41个、万亩10个(2025年新增3个)。大通县布局7万余亩冷凉蔬菜基地,分东峡、景阳等片区种植大白菜、鸡腿葱等不同蔬菜;湟中区8.5万余亩基地,划分大南川、云谷川等片区发展菜苔、辣椒等产业;湟源县2.3万余亩基地,有日月乡、申中乡等片区以种植胡萝卜、荷兰豆等为主,规模化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在对外销售输出方面,我市在全省首推供港蔬菜基地认定工作,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供应蔬菜21万余吨。2024年我市全年蔬菜播种面积24.59万亩、产量66.11万吨,冷凉蔬菜82%输出省外十余个省份,输出55万吨,产值16亿元,带动10.16万人参与务工。同时,西宁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畜产品批配中心正式启动,目前供应豌豆尖、菜苔、甘蓝等8至10个冷凉蔬菜品种。上半年我市蔬菜产量9.89万吨,同比增长1.9万吨,输出7.66万吨,同比增长0.46万吨。
同时,我市坚持将发展冷凉蔬菜产业作为增收保供的惠民工程,甘蓝、娃娃菜等主要蔬菜品种地头价格持续提高,蔬菜种植亩均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带动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冷凉蔬菜实实在在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金产业”、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夕阳西下,一车又一车蔬菜正驶出西宁。车辙里,不仅装着高原的阳光与雨露,更承载着西宁冷凉蔬菜“出山达海”的热切希望……
(记者 李静)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