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不想只做PC

蓝鲸财经
Aug 19

出品|派财经 李唐

近期,联想财报显示,在2025/26财年第一财季,联想营收同比增长22%至1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62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按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08%至5.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亿元)。按照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计算,净利润同比增长22%至3.89亿美元(约合28.2亿人民币),已调整因认股权证产生的非现金公允价值收益。

联想既是做PC的资深玩家,又不想只做PC,这家智能硬件厂商,也正是试图打破原有业务产业边界。

只是,联想的路会好走吗?

市场调查机构 IDC 近期发布的报告称,在 2025 年第 2 季度,全球 PC 出货量达到 6840 万台,同比增长 6.5%。其中联想的出货量 达到1700 万台,市场份额 24.8%,同比增长 15.2%,可谓拔得头筹。

此前靠PC起家的IT巨头,联想自早些年夺得全球PC市场冠军后,始终处于行业拔尖位置,但近些年,PC产业红利日渐稀释,联想也在谋划新增长曲线。

作为提供智能解决方案和个人笔记本电脑业务的厂家,联想的转型,尤为重要,甚至算得上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道缩影,只是,破局,又岂止没有挑战的?

PC不好卖了

虽然联想财报整体增长,但是财报当日其开盘快速下挫超过5%,盘中最高跌至6.86%。

市场不太买账,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而PC的整体前景可能是一个方面。

虽然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PC出货量在连续两年下滑后虽小幅回升,但仅增长了1%。这一数据表明,PC市场的增长依旧乏力,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其实,自新冠疫情期间购买潮过后,PC市场近年来增长停滞。消费者换机周期延长,对PC的需求愈发谨慎。一方面,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功能日益强大,能够满足大部分日常办公、娱乐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PC的市场份额 。

人们用手机就能随时随地处理简单文档、浏览网页、观看视频,便捷性甚至超越了PC。另一方面,PC技术创新速度放缓,缺乏足够吸引消费者更换设备的亮点。在性能提升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其他领域。

在商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对IT设备采购更为保守。企业削减开支,优先保障核心业务运转,对PC采购计划一推再推。即便是有采购需求,也倾向于选择租赁而非直接购买,进一步压缩了PC市场的销量。

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PC出货量同比有所增长,如Gartner数据显示增长4.8%,Canalys和IDC报告分别显示增长超过9%、4.9% 。但这一增长更多是由于厂商为应对可能的关税政策大幅增加库存,以及经销商提前囤货所致,并非终端需求的真实复苏。一旦库存消化完毕,PC市场可能再次陷入销量困境。

从长远来看,PC行业若想摆脱销量不佳的困境,亟待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突破,挖掘新的市场增长点,满足消费者和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焕生机。

以上现象皆在指向一个结论:PC依然具备需求,但产业红利不再如此,身处业内的厂商,即便可以在财报中拿到或是在营收或是在市占等方面的亮眼数据,也难以掩盖PC产业日渐式微的商业规律。

回到联想身上,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PC之外业务占比近半,多元化增长引擎全力运转,这或可表明,联想在智能设备业务、基础设施业务和解决方案业务等方面日渐协同。

不过,现实的挑战是,在不确定性与未来风口的交融下,公司如何稳住核心业务、穿越周期?PC之外是否找到真正的增长引擎?是否真正把握了AI的战略窗口先机?如何穿越全球化“再平衡”带来的系统性冲击,并构筑抵御风险的长期韧性?

联想的解法,是试图重仓AI。

押注AI

对于智能业务,联想的布局要早些。

早在2017年,当PC业务面对惠普等对手强势进攻而显得承压,移动手机业务在国内市场几乎节节败退之际,联想面临不得不转型的现实问题。

此时商汤、旷视等“AI四小龙”风头正劲,第一波AI浪潮方兴未艾,联想开始布局人工智能,从纯硬件厂商转型为“设备+云”的AI服务商,到2019年正式敲定了“3S战略”,即智能物联网、智能基础架构、行业智能与服务,日渐形成了几大业务矩阵

2023年,chatgpt掀起的生成式AI革命席卷全球,企业对算力需求大增,联想的AI服务器得以大卖,与此同时,为了应对AI算力的高耗能,联想实现了第六代海神液冷技术的突破,使数据中心能耗降低40%,海神液冷技术方案在2024年四季度同比飙升244%,全年同比增长68%,推动了联想ISG整体业务的飞速增长。

来到2024年,联想推出了AI PC,到第四财季,联想AI PC在中国市场笔记本总销量中占比达到16%,整个财年超额完成销售目标。

结果方面,联想的确在商业回报中尝到甜头,一方面推动了联想PC产品的品牌升级和毛利率,更早的2024/2025财年Q1财报显示,PC 业务运营利润率为 8.8%,高端产品占比达 31.6%;另一方面带动了整个PC业务的增长,2024/2025整个财年,联想PC业务增长实现了13%的增长,份额达23.7%,与第二名差距扩大至3.6个百分点。

到了2025年,联想又提出了“第五次”创业的口号,并宣称未来联想的战略、资金、产品都要围绕混合式人工智能展开。

提出此番战略并不意味,因为联想的确需要新的赛道构建业务持续增长的底座能力。

传统硬件厂商需要新竞争力

仔细拆解联想的业务单元,亮点的增长背后,三大业务板块也都有着各自的“挑战”,这也成了联想谋新创业的基本背景。

其中,IDG业务市场中联想、惠普、戴尔三家构成第一梯队,市场份额相互拉锯,差额不大,经营业绩与行业周期相关联,行业增长的空间将越来越有限。

而ISG业务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为云厂商定制生产,面临的市场竞争和压力不小。对比来看,SSG业务增长前景更为明朗,只是整体的竞争能力要求更高,比拼的是生态能力,要求厂商“硬件-软件-服务”这一生态上闭环的能力。

而联想的挑战恰好在此。

从整个AI布局看,联想智能体业务的核心产品之一的天禧个人智能体系统,其中小天个人智能体也接入了DeepSeek-R1联网满血版大模型,可以实现响应速度提升、复杂指令执行更准确,而且还支持跨端任务的无缝协同。AI PC已经占到联想个人电脑总出货量的30%以上,推动IDG实现近千亿营收,同比增长18%

此外,联想AI PC、联想moto AI手机、联想AI平板等一方面均在产品端构建了AI功能体系,并通过天禧AS接入云端DeepSeek-R1满血版大模型,根据计划,联想未来还将进一步升级天禧个人智能体系统,在端侧部署DeepSeek 70亿参数大模型,成为全球首家在端侧部署和运行这一大模型的AI PC品牌。

但是,真正的创新往往并非简单的生态整合,一方面至少先需要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另一方面,软硬件协同或者生态的资源整合故事才能讲得更好。

至于联想的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实际上并不需要作过多拆解,市场往往是最好的试金石,反过来讲在构建新竞争力的路上,联想既有亮点,也有挑战。

亮点在于,联想依托于过去数十年在B端和C端领域的积累,在软硬件能力和客户服务、用户体验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联想AI智能体可以快速落地并形成商业闭环的原因。

而挑战在于,新的竞争力需要有新的突破性产品,联想推出的产品需要打破现有市场的枷锁,做到与众不同反而并非易事,以AIPC为例,目前整个业内AIPC在功能上实际上相对同质化,大多厂家所定义的产品卖点也并无绝对的本质区别,因此,如何打造差异化将是联想构建竞争力的关键。

另外一方面,但智能体市场的狂热也催生出“泡沫”。分析机构Gartner认为,智能体市场在冷静后将会出现一波退潮,到2027年底将会有超40%的智能体项目被取消。

不过,行业的担忧依然无法忽视,尤其是在智能体方面。

从Agent演进上看,北京商报曾报道,有业内人士认为今年Agent预计可以在数十步较复杂的工具调用中,做到90%的准确率,基本达到可商用状态。但基础模型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基础模型还难以做到自主调用上万个工具并自主执行。

但Gartner高级总监兼分析师阿努什里·维尔马表示,部分Agent项目“受炒作驱动,且常常被误用”,“这可能会让组织忽视大规模部署AI Agent的真正成本和复杂性,导致项目无法推进到生产阶段”。面向用户来说,对比垂类Agent,通用Agent在企业端的应用效果不佳,从效率/成果衡量,都无法达到“数字员工”的高度。

不过话说回来,联想的的确确从AI价值中获得了成效,三大主营业务集团都把握住了AI带来的结构性增长机遇:IDG智能设备业务集团实现营收973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PC业务创下15个季度以来最快增速;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集团营收实现35.8%的增长;S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收入增长19.8%至163亿元,运营利润率达到22.2%。

显然,联想作为一家制造业巨头,要想更好市场增长,就不得不构建新的竞争力,这将对联想的未来和AI业务的可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目前的联想已经成功转型,至于未来的联想又将以怎样的创业者姿态出发并带来新的亮点,市场将会给出答案。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