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杰,小心雷军

市场资讯
Aug 1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字母榜)

8月19日晚间,小米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在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称:“今年上半年,家电行业的价格战非常猛烈。行业里有很多老大哥,对我们也确实非常重视,下起手来也不是很轻。”

但从最新财报来看,下重手的不是家电行业的“老大哥”,反而更像是小米自己。

整体来看,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营收达1160亿元人民币 (下同),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具体到各个业务板块,手机及AIoT分部营收为947亿元,同比增长14.8%。汽车及AI创新业务分部营收为213亿元,同比增长233.9%。

作为小米当下最受关注的业务板块,小米汽车两大爆款SU7和YU7持续供不应求,第二季度的收入从去年同期的62亿元,增长230.3%至206亿元,交付量从27,307辆增至81,302辆,单车平均售价从228,644元升至253,662元。

汽车业务的强悍,不仅驱动了整个小米集团的增长,也遮掩了小米手机的止步不前。

上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65亿元,同比减少2.1%至455亿元,单机平均售价也从1103.5元降至1073.2元。只有出货量还算稳定,从4220万部增至4240万部。

不过,汽车并不是小米这份堪称“炸裂”的季报的唯一看点。

第二季度,小米智能大家电的收入同比增长66.2%,创历史新高。其中,小米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长60%;冰箱出货超79万台,同比增长超25%;洗衣机出货超60万台,同比增长超45%。

空冰洗销量大涨,是小米大家电所属的手机及AIoT分部的主要增长动力,也是小米集团除了汽车之外的另一条增长曲线。

在此次财报发布前,小米大家电连续多个季度狂飙突进,已经让行业巨头感到不安,并体现在一些无关大体的事情上。针对奥维云网的7月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数据,格力与小米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但对小米的威胁感受最深切的,可能不是美的、格力,而是海尔

海尔素来被视为白电三巨头之一,与美的、格力比肩而立。但在海尔相对薄弱的空调品类,小米已经悄悄赶了上来。

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早在2024年7月,小米就曾以12%的全渠道份额,超越海尔的11%,跻身前三名。到了今年7月,海尔收复失地,市场份额升至15%,小米则回退至10%。

此外,在线上渠道,小米已经建立了不小的优势。今年7月,小米占据13.5%的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海尔只有7.26%,即便加上子品牌,也只有不到11%。

当然,由于小米线下份额很低,海尔空调整体依然压过小米一头。但作为三巨头之一,海尔与小米一年间打得有来有回,折射出后者的来势汹汹。

小米的大家电布局堪称“黑白通吃”——白电除了空调,还做了冰箱和洗衣机;黑电则以电视机为主。虽然整体规模与白电三巨头,以及海信、TCL等黑电巨头相差甚远,但第二季度的高增速,依然给传统品牌上了强度。

众所周知,小米一直有一个打通“人车家”的梦想。2024年至今,小米汽车的热销,促使线下门店持续扩张,让小米大家电有了更多展示位和销售管路;再加上造车带来的品牌力上升,小米大家电已经不容小觑。

相对应的,小米踏入家电巨头们的后院,不可避免与更多敌手发生碰撞。在“拳打”蔚小理后,雷军和小米的下一战,周云杰们要当心了。

A

今年3月,海尔CEO周云杰与雷军“同框”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意外出圈。

周云杰在微信朋友圈中谈及此事,称有朋友“祝贺我被雷总带火”。随后,他和海尔试图抓住这波流量,迅速在抖音等平台开账号、做直播,全网积累了数百万粉丝。

不过,高管之间的隔空互动,并不影响两家企业的正面竞争。

海尔以冰箱、洗衣机起家。时至今日,海尔这两块业务的市场份额十分稳定;特别是冰箱,号称占据国内市场45%份额。

但在空冰洗“白电三大件”中,市场需求最大的依然是空调。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2024年,国内空调总销量高达9652万台,而洗衣机、冰箱和电视分别为4297万台、4019万台和3086万台,仅为空调总体量的1/2~1/3。

正因为如此,海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大举进军空调,并做到了行业前三。相比之下,小米直到2015年才开始与美的合作做空调,三年后又推出了第一台互联网空调,随后几年逐渐补齐产品线,开始与三巨头同台竞技。

就在周云杰借着雷军出圈的同一个月,卢伟冰在2024全年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去年小米空调出货超68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50%;冰箱出货量超270万台,同比增长超30%;洗衣机出货超19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45%。

对照刚刚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小米今年单季度的空调出货量,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近80%。当然,夏天是空调销售旺季,单季度占比会高于其他季度。

相比小米的一路狂奔,海尔的步伐显得有些迟缓。

根据海尔智家披露的2024年报,公司2024年的空调产品营收约为491亿元,同比增长7.4%。另外两大核心板块中,冰箱贡献832亿元营收,洗衣机贡献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和3%,增速相比2023年下滑明显。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大家电再度实现高两位数百分比增长。海尔尚未披露业绩;倘若走势仍然平淡,那么小米将有机会进一步迫近。

小米空调等大家电的起飞,和小米汽车关系巨大。

雷军之前念念不忘“人车家”,试图以一套软件生态串联起不同场景下的硬件。但直到去年小米SU7开售,“人车家”补上关键一环,整个故事才真正可信。

过去一年多,小米汽车销量一飞冲天,除了让集团更上一层楼,也让大家电补齐了销售渠道和品牌信任度的短板。

一方面,为了卖车,小米之家遍地开花。小米预计,2025年底,小米国内线下零售店将提前一年达到2万家的目标。这些门店除了展示SU7、YU7,也给小米的空冰洗提供了宝贵的展示位和体验场景,补齐了大家电消费的关键一环。

另一方面,造车是科技企业的皇冠明珠;造得出好车的公司,通常会被消费者视为研发制造能力出众。小米早期做家电,不得不依赖米家生态甚至大厂代工;如今造了车,自己生产的大家电也就有了更强的信赖感,以及更大的溢价空间。

卢伟冰此前喊出,2025年杀进空调行业前三,2030年成为行业双雄之一的口号。如今,小米已经显露出这样的迹象。

今年上半年,国内家电行业出现价格战的势头。卢伟冰表示,小米还是抗住了这一波价格战带来的冲击。“传统家电的智能化,对小米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小米的优势所在。”

据卢伟冰披露,2025年也是小米大家电出海的元年。今年上半年,小米大家电业务进入了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市场,以及欧洲市场。接下来,小米还将进入拉美和非洲市场。

“在海外,小米大家电没有选择低价策略,而是全面对标大金、三星和LG这样的日韩品牌,做中高端产品。”卢伟冰说。

B

除了大家电,小米汽车也在继续飞奔。今年第二季度,小米交付了8.1万辆车,带来了206亿元的收入。

小米SU7和YU7发售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时至今日仍需要大约8个月~1年的提车周期。从最新财报不难看出,漫长的等待,并没有浇灭粉丝的热情。

财报显示,截至6月30日,小米已在中国大陆92个城市开业了335家汽车销售门店。

更令人侧目的是,在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惨烈价格战中,小米汽车的单车平均售价不降反升。

根据财报,小米汽车上季度的单车平均售价为25.37万元,上年同期为22.86万元。目前,小米SU7的起售价为21.59万元,YU7为25.35万元,SU7 Ultra为52.99万元。财报指出,单车平均售价的提升得益于SU7 Ultra的拉动。

在8月19日晚间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卢伟冰表示,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平均售价。在其印象中,BBA在中国市场的平均售价基本在30万元左右,这说明小米汽车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高端车的阵营。2027年,小米汽车将正式进入欧洲市场。

不过,小米的溢价能力距离特斯拉仍有差距。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同期的27.45万元提升至29.39万元。

另一方面,小米汽车的盈利能力大幅增强。

财报披露,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的毛利润率从2024年第二季度的15.4%,上升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26.4%,主要是由于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交付SU7 Ultra 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毛利率上升所致。

卢伟冰表示,有信心完成35万辆小米汽车的全年交付目标。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大幅收窄至3亿元,有望于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卢伟冰同时表示,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小米在汽车等创新业务上的费用投入超300亿,所以累计来看新业务仍然有较大亏损。

此外,小米不参与汽车价格战,也不参与内卷,小米汽车重要任务是把汽车产品交付出去。

但手握数十万张锁定订单的小米,并不敢就此躺平一整年。如何尽快拉升产能,已成为小米汽车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头等要务。

目前,小米所有车辆均产自北京亦庄工厂。就在YU7发售前不久,小米还花费6个多亿,在二期工厂旁边拿下一块不到5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外界普遍认为,这块地将用于建设小米三期工厂。

此外,去年底至今,小米频频被曝出在武汉、上海招募汽车制造相关人才,有可能是在两座城市分别建厂的先声

花旗银行此前在报告中预测,YU7若无产能限制,成熟月销量可达6万~8万辆。如今的小米,显然距离这一状态还有很长的路。

C

与汽车和家电相比,小米在AI领域的存在感依然不高,而上个季度似乎也没有太多改变。

今年6月发布的小米AI眼镜,是小米此次财报提到的为数不多的AI产品。此外,财报还提及,公司运用AI为YU7系列智能座舱赋能,车外小爱语音、多模态交互能力和语音车控等受到好评。

此外,财报提及了今年5月发布的开源多模态大模型Xiaomi MiMo-VL-7B,开源语言模型Xiaomi MiMo-7B,并简单介绍了小米在大模型研究方面的成果。

除此之外,小米几乎没有在AI大模型上花费太多笔墨。

这与今年5月发布的第一季度财报形成鲜明反差。在那份财报中,小米宣布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营分部,更名为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分部,也就是把AI与汽车单独并列。

在一季度财报中,小米罕见表明态度,“我们持续推动基座大语言模型研究。”随后召开的财报电话会上,卢伟冰更是开篇就提到了AI大模型,表示人工智能和芯片,是“小米非常重要的两个子战略”。

但在第二季度,小米并没有类似的表述,卢伟冰等高管也将重心转向了汽车和家电。

小米上季度没有继续强攻AI大模型,原因并不难理解。

过去几个月,小米最重要的事情就是YU7的发布和交车,还要处理智驾致死事故带来的余震;此外,第二季度恰逢空调销售旺季,正是小米大家电冲销量的关键时期。它的精力和资源不可能过于分散。

相比之下,AI大模型投入巨大,产出却不明朗。虽然高层一再喊话,但它显然排在汽车、手机、智能家电之后。

其实,小米做AI,看上去天然有手机作为入口。但用户早已习惯豆包、DeepSeek、ChatGPT等APP,即便是苹果,也无法以Apple Intelligence取代第三方AI服务。国内安卓厂商对系统生态掌控力更弱,更做不到苹果的未竟之志。暂时把AI放一放,也是合理选择。

第二季度,小米在汽车的加持下,“硬件之王”空前强大。汽车对于家电等业务的带动,也显露出惊人潜力。而小米家电“黑白通吃”,两翼齐飞,俨然已经是中国家电市场的主要玩家之一。

但这份财报反映的更多是小米早已摘下的果实,而非正在进入的果园。随着汽车、家电等业务的发展,小米正在逐渐深入竞争对手云集的未知领域,需要在并不熟悉的领域,打响多场陌生的战争。如卢伟冰所言,小米所面临的行业“老大哥”的重拳出击,恐怕会越来越频繁和凶猛。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