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赌Robotaxi+不是如祺出行的解药

蓝鲸财经
Aug 22

文|市值水晶

“出行服务的未来必然是Robotaxi。”如祺出行CEO蒋华在Robotaxi+战略发布会上表示,Robotaxi赛道已经进入比拼落地能力阶段,“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将决定玩家是否有资格在这个赛道走下去。“

在网约车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的情况下,如祺出行押宝Robotaxi,目前Robotaxi车队规模已突破300辆,运营站点超过4000个。并于今年7月启动“Robotaxi+”战略,为企业提供一揽子Robotaxi解决方案,并扩大车队和运营规模,为Robotaxi搭好基建。

这意味着“Robotaxi+”的“+”是从轻资产模式到重资产模式的转变,然而,如祺出行长期依赖第三方平台获取订单,自营平台流量未达预期,持续增长的第三方平台服务费用、司机服务费用和汽车服务站费用使收入成本增加,企业依然盈利承压。

如祺出行毛利率连续数年为负的状况,能否支撑“Robotaxi+”策略落地及Robotaxi的后续研发仍是未知数。

另外,网约车市场中的头部玩家——百度地图和滴滴出行也在布局Robotaxi,当头部玩家凭借资金、数据、流量优势构建各自品牌的Robotaxi生态,如祺出行所谓的“Robotaxi+”(将Robotaxi接入其他平台)将有落空风险。对于如祺出行来说,短期内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或仍是“宏大目标”。

01 从“Robotaxi”到“Robotaxi+”

目前,滴滴出行凭借先发优势在网约车市场中占据70%的份额,多数二线网约车品牌处于流量洼地,为提升盈利能力,部分品牌积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例如,曹操出行聚焦“定制化”出行服务,而如祺出行则在Robotaxi赛道孤注一掷。

截至2025年,如祺出行的Robotaxi的发展道路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战略启动阶段。2021年,如祺出行开始推动Robotaxi的开发与商业化,并先后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达成合作,引入L4及以上等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同年,广汽集团与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达成合作,共同推进Robotaxi商业化。至此,如祺出行完成Robotaxi的技术和制造的拼图。

落地运营。2022年,如祺出行推出全球首个开放性Robotaxi运营科技平台,向第三方自动驾驶车辆开放接入。同年10月,在广州南沙将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结合,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如祺出行官方称为“全球首个实现Robotaxi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

扩张阶段。开启该模式一年后,如祺出行迈出Robotaxi扩张的步伐。2023年,如祺出行将站点从南沙延伸至深圳宝安、南山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平台自有Robotaxi车队规模突破100辆,安全运营里程累计超过100万公里。2024年,如祺出行港股上市后,车队规模达到300辆,运营站点4000+。

再到今年7月,如祺出行发布“Robotaxi+”战略。

相比之前的规划,如祺出行这次在推出Robotaxi开放性平台的基础上,聚合优质产业链资源,面向所有Robotaxi商业化参与方提供Robotaxi规模化运营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Robotaxi资产运营方案、Robotaxi运维方案等。

与此同时,发布“星火计划”和“星河计划”两大拓展计划。“星火计划”下,如祺出行致力于扩大Robotaxi运营范围和车队规模,依托以往经验,对外复制输出全套标准化Robotaxi运营模式,计划在未来5年覆盖100个核心城市,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超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

“星河计划”将在未来5年推动10亿级投资计划,在100个核心城市建设Robotaxi三级运维网络,包括如祺Robotaxi速应场、如祺Robotaxi维保站、如祺Robotaxi枢纽中心。

从Robotaxi到“Robotaxi+”,既是自动驾驶业务的升级,也是从“轻资产模式”到“重资产模式”的转变,不论是扩大车队规模,还是建立维保站,枢纽中心,均是对如祺出行资金实力的考验。

02 依赖第三方平台的如祺出行

但如祺出行或许并不具备充足的资金。

如祺出行财报显示,2022-2024年净亏损分别为-6.27亿元、-6.93亿元和-5.64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0.7%、-7.0%和-1.4%,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且负债持续增加。2021-2023年,收入成本分别为12.59亿元、15.14亿元和23.12亿元,均超过当年收入并持续上涨。

收入成本高企背后的原因有三: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服务费用增加;司机服务费用增加和汽车服务站的成本增加。

其中,第三方出行平台服务费用增加将进一步制约盈利。

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又称聚合平台,即不直接拥有车辆和司机,而是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多家网约车平台的运力资源,通过统一入口为乘客提供“一键叫车”服务的第三方平台。例如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美团打车等。

由于“一键打车”服务的便利,用户不必切换软件打车,加上互联网大厂本身自带流量,用户加速流向聚合平台,从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获取订单成为网约车品牌重要的获客途径。

2022年-2023年,如祺出行来自第三方聚合平台的订单比例从28%增加到了59%。在2024年的财报中也提到,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获得的订单量增加。

明显看出,如祺出行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伴随第三方订单量增加而来的是不断攀升的佣金(第三方平台服务费用)。2021-2023年,如祺出行向第三方出行服务平台支付的佣金分别为691万、2669万、9551万,占其网约车服务收入的比例上涨至5.3%。

与其说是借助第三方平台获客,不如说是“花钱买流量”。更严峻的是,买来的流量难以留存。第三方平台遵循优先低价和高响应运力的流量分配机制,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就是哪个品牌的价格更低或者能更快速满足匹配需求就选择哪家,并没有特定选择偏向,这就决定了第三方平台获取的订单往往无法转化为自身平台的用户,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大打折扣。

如祺出行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3年,如祺出行年度乘客留存率分别为31.7%、31.0%和27.8%,呈下降趋势。

在用户对网约车自有平台的粘度无法提升时,品牌只能再次在流量端加码,增加从第三方平台的订单数量,这意味着佣金可能再次走高,增加公司收入成本,挤压公司盈利空间。除此之外,长期从第三方平台获取订单,让渡客户整体数据,难以构建精确的客户画像,不利于自身平台生态的建设和业务模式的调整。

03 头部品牌自建Robotaxi生态,如祺出行“Robotaxi+”如何继续?

除了资金端承压,网约车市场中头部玩家自建Robotaxi平台对如祺出行落实“Robotaxi+”也是挑战。

“Robotaxi+”可以拆解为两部分:Robotaxi 是生产工具,聚合平台是分发渠道。如祺出行原本的计划是,用广汽的量产车型把单车成本压到 2.1 元/公里,再通过聚合模式把运力卖给所有流量入口。但问题在于,最大的流量入口——百度地图、滴滴出行、高德打车——要么已经自己做Robotaxi,要幺正在做。

百度方面,萝卜快跑已在全球36座城市实现Robotaxi商业化运营,中国境内车队规模突破1000辆,累计服务1.1亿人次,且成为国内首个宣布单城盈利并同步向海外规模化扩张的Robotaxi玩家。百度地图日均调用量超过 10 亿次,在这个流量池中,默认优先推荐的是萝卜快跑,几乎不给第三方Robotaxi留下入口。

滴滴自动驾驶最新的C轮融资在2024年10月,融资金额高达21.3亿元,融资用途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有了资金,在Robotaxi赛道上,合适的合作伙伴也至关重要。

滴滴选择与广汽埃安携手上桌Robotaxi,广汽埃安负责造车,滴滴自动驾驶包揽了 L4 级智驾技术与运营服务。媒体报道,合作的首款前装量产Robotaxi已在测试阶段,按照计划,量产车将以混合派单形式接入滴滴出行网络。

与百度相似的是,滴滴作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平台,同样拥有高年活跃用户和日均交易量,让滴滴积累大量出行场景与真实路况数据,反哺提升运营效率,且可以凭借完善的服务网络与用户基础加速Robotaxi普及。

而这是如祺出行所缺少的。如祺自营平台流量匮乏,依赖第三方平台获取订单,过程中实则让渡各类数据,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难以利用数据反哺Robotaxi运营效率。

此外,滴滴出行已在上海、广州等城市建设慧桔港,作为L4级Robotaxi全流程自动运维中心,帮助滴滴加速Robotaxi商业化落地。

虽然广汽是如祺出行的股东之一,但显然,广汽并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时与如祺、滴滴合作,押注Robotaxi,而滴滴在资金、数据、流量方面又比如祺更具优势,百度虽然未与广汽合作,但同样上述方面占据优势,如祺的“Robotaxi+”朋友圈似乎面临被迫排除头部玩家的问题。

矛盾的是,如祺出行又依赖头部平台的流量获客,若把它们排除在外,如祺Robotaxi或将面临订单减少的风险,降本增效难以实现,Robotaxi商业化落地仍难以顺利。

如祺想要用Robotaxi为“武器”,以“赢家”的身份出现在网约车赛道,技术、数据与资本缺一不可,而目前的如祺不具备充足的条件,招股书中的2026年实现Robotaxi商业化,让无人驾驶价格低于有人驾驶的规划,短期内或仍停留在纸面。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