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正在考察炒菜机器人,但是感觉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成都一家中餐连锁企业负责人郭先生表示,炒菜机器人进军餐饮业仍是必然趋势。
公开资料显示,南城香、大米先生、小菜园、霸碗等连锁快餐厅目前都引入了炒菜机器人。此外,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21家涉及“智能炒菜机器人”专利和业务的相关企业存续。熊喵大师等多家炒菜机器人企业获得不同轮次的融资。
“未来炒菜机器人在餐饮行业普及速度会比较快,尤其是在快餐、连锁餐饮领域。随着技术不断成熟,成本进一步降低,会有更多商家选择引入。但要达到万亿级赛道,还需要克服一些障碍,比如技术上对‘锅气’、个性化烹饪的突破,消费者对机器人烹饪接受度的进一步提升等。”著名食品产业专家胡远强表示。
炒菜机器人破解餐饮业痛点
7月,老乡鸡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公司已经有388家餐厅采用自动设备,包括智能炒菜机器人、智能蒸柜、智能鸡汤炉等。
无独有偶。在炒菜机器人应用方面,还有去年年底登陆港股的小菜园(00999.HK)。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上市募集资金的一部分将用于采购3000台炒菜机器人,单台客单价5万元,预计花费1.5亿元;小菜园有600余家门店,平均每家门店大约会投放5台炒菜机器人。
此外,湘式盖码饭品牌“霸碗”所有门店都配备炒菜机器人,目前已经在全国开出超500家门店。霸碗的官网介绍,其所有门店的炒菜机均为自研,并且已迭代至第三代。霸碗称其炒菜机器人有六大优势,比如“普通人培训3分钟可操作4台炒菜机,餐饮小白也能优雅烹饪。”
效率高,正是炒菜机器人解决餐厅的“痛点”之一。实际上,餐饮业痛点还有厨师、租金成本。据小菜园披露的招股书数据,一位厨师长的月薪预计为1.9万元,一位副厨师长的月薪预计为1.1万元。其2024年的员工成本占到收入的27.3%。
“炒菜师傅一般月薪至少是8000元,技术好的1.2万元至1.5万元/月,还不一定请得到。”四川熊喵大师创始人黄天勇介绍,他的餐饮公司最多的时候有600多名厨师,一个月发工资就要八九百万元。
为了降本增效,黄天勇开始进入炒菜机器人赛道。经过试点后发现,投入了炒菜机器人的门店,出餐速度从以往的5—10分钟一道菜提升为平均2—3分钟,出餐效率提升40%以上,人力成本降40%,厨房面积压缩30%,秒级能耗监控使食材浪费降低25%,门店综合效率提升超过30%。
就此,胡远强认为,目前炒菜机器人受到中餐企业关注和应用,主要原因包括:从成本上看,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尤其是对于连锁企业大规模应用,成本分摊后性价比凸显;从标准化来看,能保证菜品口味始终如一,这对于连锁品牌扩张、树立品牌形象至关重要,也减少了因厨师流动导致的菜品口味不稳定问题;从效率上看,炒菜机器人可以不间断工作,在就餐高峰也能稳定出餐,提升出餐速度。
记者注意到,在8月1日,小菜园的财报预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达3.6亿—3.8亿元,相比去年的2.8亿元大幅增加。就此,海通国际的研报认为,这得益于门店面积优化缩减固定成本、炒菜机器人投入提升人效、规模效应让原材料成本摊薄等因素,2025年小菜园门店经营利润率有望回升至20%以上。
资本助推炒菜机器人发展
“我们已经获得锅圈资本的天使轮投资。”黄天勇告诉记者。
黄天勇的熊喵大师目前年产量已经达到 3000 台,自建工厂后每条生产线年产量 5000 台,整个工厂可实现 2 万台。“智能炒菜机器人是刚需赛道,目前市场占有率不足5%,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黄天勇乐观地表示。
红餐产业研究院的《川菜发展报告2024》预计,2024年中式正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6万亿元。
但是截至目前,这个万亿赛道集中度依旧不高,尤其是中式餐饮的连锁化率还非常低。《2025中国餐饮市场全景图及趋势展望》数据显示,从行业集中度CR5标准(即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5家企业的相关指标)来看,中式正餐仅有1%,中式休闲餐为5%,中式快餐则为2%。
基于此,资本看好这一细分赛道。记者注意到,目前全国有321家企业涉及“智能炒菜机器人”专利和业务。其中,已经有多家企业获得不同轮次融资。除了熊喵大师在8月9日获得锅圈资本的数千万级战略投资外,今年4月,智能烹饪机器人企业不停科技宣布完成B轮融资,融资金额数千万美元,是去年继A++轮后在半年内完成的又一笔融资;7月,头部企业橡鹿科技宣布再获京东近2亿元战略投资,该公司已经在4年内融资6轮。
记者注意到,日前京东旗下的“七鲜小厨”在北京首店开业,其核心亮点便是全面采用炒菜机器人进行烹饪。据悉,该款“美膳狮”炒菜机器人由橡鹿科技研发。
在资本助力下,炒菜机器人获得高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科沃斯旗下的炒菜机器人品牌添可已经卖出约1000台商用炒菜机器人,合作的商家达到200多个;熊喵大师已服务全国100多个餐饮品牌、1000多家门店,业务覆盖中餐、火锅、粉面、酒吧等多类业态,并拓展至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2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
奥维云网监测显示,2024年我国烹饪机器人线上市场销售额达2.9亿元,销量约14万台,同比大幅增长54.4%。
“资本投入到餐饮机器人领域,说明这个赛道潜力被看好。竞争压力方面,越来越多企业和资本进入,产品同质化风险增加,如何做出差异化产品是关键。同时,技术研发、市场推广成本较高,如果不能快速打开市场、形成规模效应,企业压力较大。”胡远强认为,机会仍有很多,比如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能抢占市场高地;能针对不同餐饮场景(中餐店、火锅店等)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也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并且随着市场教育逐渐成熟,消费者接受度提高,市场规模会不断扩大。
消费场景和技术仍待突破
在餐饮老板郭先生看来,炒菜机器人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餐饮的个性化、一些复杂的工艺方面仍是有欠缺的。“尤其是餐饮市场标准化的同时,消费者更注重个性体验。”
在胡远强看来,炒菜机器人的短板较为明显:一方面,对于一些需要复杂刀工、独特技巧,比如雕花、复杂勾芡等,机器人还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顾客临时提出的特殊口味需求,机器人按照既定程序烹饪,缺乏灵活调整的能力,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另外,中餐讲究的“锅气”,目前机器人也很难完美复刻,炒出的菜品在口感和风味上与人工炒制仍有差距。
就此,黄天勇也认识到这一点。除了研发炒菜机器人硬件,他还结合AI技术推出了数字菜谱——通过厨师写的菜谱,细化SOP(标准作业程序)转化为机器语言后形成后台程序,通过App选择菜品后,炒菜机器人便能操作。目前这一数字菜谱已经收录1700多道菜,覆盖川菜、湘菜、粤菜、鲁菜等不同菜系。
此外,在应用场景方面,胡远强认为炒菜机器人得到了突破:在中餐店,目前炒菜机器人已经在出餐效率、标准化上有很好应用,未来可以在菜品多样性、与厨师配合模式上进一步突破,比如研发更多复杂菜品的烹饪程序,实现机器人完成基础烹饪,厨师专注创意菜品研发和个性化服务。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四川的火锅底料生产企业中,小龙坎、申唐产业等,都是使用大型炒菜机器人来炒制火锅底料,实现规模上的扩张。
同时,近几年家电品牌也推出了家用的炒菜机器人,包括小米、美的、苏泊尔、九阳等品牌,一台机器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但目前由于价格较高、操作复杂、清洗麻烦等问题,普及速度较慢。”胡远强表示。
国家特一级烹调师、四川省级川菜非遗传承人张中尤认为,机器化、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炒菜机器人会替代一部分基础的烹饪工作,但真正的传统烹饪技艺传承,还是要靠人来做,“如果结合炒菜机器人能够提高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我们川菜、中餐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