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马小 朱可
编辑|刘鹏
导语:宜家母公司英格卡正打算卖掉北京、无锡、武汉三地的荟聚购物中心,而且未来还可能清仓剩余7座荟聚。这家瑞典商业大佬为何要此时退出?
到荟聚吃喝玩乐购,累了就去旁边的宜家蹭沙发睡觉,这是不少年轻人周末休闲的方式之一。拿位于北京大兴西红门的荟聚来说,虽然位置已在南五环,但是凭借地铁直达、创吉尼斯纪录的7050个停车位、紧邻宜家等因素,全年客流量超300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一度跃居北京购物商场人气榜第一。
荟聚的母公司是瑞典英格卡集团,包括北京荟聚在内,英格卡自2009年起在无锡、武汉等城市共投资开业了10家荟聚商场,这些商场均成为当地人气最旺的购物中心之一。
不过,手捧能下蛋的“金凤凰”,英格卡却不想做“老板”,甘做负责运营的“店小二”。
据多家媒体报道,英格卡计划出售位于无锡、北京、武汉的三座荟聚购物中心,三个项目总估值为160亿元,接手方为泰康人寿领投的基金,基金总规模80亿元。其中,泰康人寿认购 30 亿元,其他参投方包括中银三星、中宏、友邦、大都会人寿等险资,共计认购30亿元。同时,英格卡将认购基金的劣后级,出资约20亿元,剩余的80亿元拟采用银行融资的方式获取。收购后单体项目运营团队不会改变,英格卡将保留项目运营权。
另外,据《界面新闻》消息,这3座荟聚中心出售后,英格卡购物中心后续可能将剩余7座荟聚中心全部出售。
那么,英格卡为什么要卖优质资产,泰康领衔的基金为什么要买,这160亿的投资到底贵不贵?
10年300亿打造人气商场
1973年,英格卡集团在瑞典松兹瓦尔开设了第一家购物中心,这时距宜家开始卖家具已经过去30余年,由此也开启了家具商场和生活购物中心相结合的模式。
最新的数据显示,英格卡在全球13个市场共有购物中心34家,不过该数量已经较2023年和2024年财报显示的44家和35家有所减少。英格卡购物中心官网显示,每年总客流量达到3.52亿人次,平均每秒钟就有11.8人次到访。
在中国市场,1998年,宜家在上海市徐汇区开设了第一家门店,北欧轻奢风逐渐获得城市中产的青睐,赶上中国城市化和房地产浪潮的宜家在随后几年也快速扩张。到2009年,宜家已在中国拥有7家门店。就在2009年,英格卡购物中心正式入华,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在无锡、北京、武汉陆续建设了首批3座荟聚购物中心,并于2014和2015年陆续开业。
而且,英格卡出手不凡,三座购物中心的商业面积均超过15万平米,即便10年过去,这三座购物中心仍然高居当地购物中心面积排行榜前列。
不过,2015年之后,英格卡的开店步伐放缓,五年时间没有新增一家店,直到2020年、2021年开业的福州和南宁荟聚,体量相对较小,分别投资10亿元,可租面积仅分别为1.6万平米和1.8万平米。
但是,近年来,英格卡再度大手笔投资,特别是2024年开业的西安和上海荟聚,可租面积超过12万平米,投资额分别达到43亿和80亿人民币。
据公开资料整理,目前英格卡在中国的10家荟聚商场总建筑面积超266万平米,商业可租赁面积达96.7万平米,总投资额达到302亿元人民币。而且,英格卡集团在2024财年的财报中还宣称,未来三年将在日本、中国和韩国扩大门店投资超过10亿欧元。
数据来源:据英格卡中心官网和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荟聚商场确实表现不俗。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无锡荟聚中心的销售额达33.7亿元,客流量超1800万人次,入选全国购物中心百强榜第54名。2024年,无锡荟聚全年销售额达到43亿元。
北京和武汉项目的表现更加亮眼。北京荟聚年客流量约3000万人次,预计销售额或在百亿元左右。武汉荟聚开业首日客流量破8万创纪录,周末日均客流稳定在10万人次以上。上海荟聚中心赶在2024年国庆前开业,国庆黄金周期间录得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每日接待人次超过8.8万人,累计吸引客流62万余人次。
利润、现金流大跌
英格卡卖资产“回血”
让人意外的是,正在大手笔投资的英格卡却突传将出售旗下荟聚商场的消息。这次计划出让的正是最早投资开业、已经运营10年的无锡、北京、武汉三座荟聚商场。
虽然英格卡仍然强调其财务具备弹性,表现很健康,但是这次出售行为仍然让市场关注其财务压力。英格卡集团2024财年营收同比下滑5.5%至418.64亿欧元,净利润8.06亿欧元,大跌46.5%。另外,2024财年英格卡集团经营活动现金流为29亿欧元,相较2023财年的35亿欧元下降了17%。
这是近年来英格卡集团少见的业绩下跌,2021到2023年财年即便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其营收仍然逐年上涨,分别是398亿、420亿和443亿欧元。
对此,英格卡集团在财报中给出的解释是, 营收下降主要源于英格卡集团战略性投入逾21亿欧元以降低产品售价,目标是“优先保障消费者的可负担性”。
降价已经成了这家以轻奢为标榜的欧洲品牌促销的主要手段。在2024财年,英格卡下调了数千种产品的价格,相较2023财年平均降幅达9%,配送、点击取货、规划、组装及安装等服务的整体价格也降低了9%。而且,英格卡还推出了最低至0利率的分期付款方案。
在降价的同时,英格卡的供应链体系还面临高通胀与能源成本上升的压力,最近三个财年其运营费用占收入的比重已经从29%上升到了31%。
英格卡集团主要包括宜家零售、英格卡购物中心、英格卡投资三大核心业务,其中以荟聚为代表的购物商场归属于购物中心业务板块,而近年的降价策略应主要发生在宜家零售业务板块。
因此,对于英格卡来说,打包出售优质资产,颇有为集团整体回笼现金,缓解现金流压力的意味。
泰康领衔160亿投资贵不贵?
从目前消息看,无锡、北京和武汉三座荟聚的交易价格是160亿元,相较于初始的100亿元的投资,增值约60%。
如果横向比较,可以用近年已上市的以购物中心为底层资产的公募REITs估值进行比较。
比如,2024年9月上市的华夏大悦城商业REIT,其底层资产是位于成都武侯区的大悦城购物中心,其估值为32.43亿元。该项目建筑面积17.25万平方米。2021-2023年度,该购物中心的销售额分别为20.4亿元、23.3亿元、25.4亿元,客流量分别为1865.47万、1658.44万及2120.78万人次。简单测算,该项目平均每平米的估值为1.88万元。
另外,今年6月上市的中金中国绿发商业REIT,其底层资产是位于山东济南的领秀城贵和购物中心,该中心估值为15.3亿元。该购物中心于2014 年开始运营,总建筑面积为20万平方米。简单测算,该项目平均每平米的估值为7650元。
无锡、北京和武汉三座荟聚商场的建筑面积超过115万平米,以160亿的估值简单测算,每平米的估值约为1.39万元。该估值的均价高于济南的领秀城贵和购物中心,但是比成都大悦城要低。
位于不同城市和不同区位的购物中心因客流量、消费水平不同,估值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北京荟聚的客流量和营业额应该大幅高于成都大悦城。武汉荟聚和无锡荟聚近年的销售额也在40亿左右,也略高于成都大悦城。
因此,对比已成功上市的REITs项目,三座荟聚160亿元的投资其实不算贵。据悉,此次险资基金并购系Pre-REITs,这意味着后续上市也有一定的升值空间。
另外,据悉,英格卡还承诺该项目投资期间的回报率将接近7%。就目前零售物业的市场表现来说,7%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说是属于较高的水平。
例如,兴业证券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研报分析,由于一级大宗交易市场流动性较弱,交易双方更加谨慎,整体资本化率(即cap rates,净营业收入/ 物业市场价值 )偏高,一线城市零售物业资本化率约为5.5%-6%。而对于流动性相对较好的二级REITs 市场,优质项目甚至能达到3.5%的资本化率,加权平均资本化率为3.9%。
对于承诺的7%的回报率,英格卡也拿出20亿元资金作为劣后级基金。在业内看来,英格卡这样的业绩对赌承诺,意味着其对成熟运营经验和长期竞争能力较为有信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消费物业基础设施REITs上市火热,去年上市的项目市场表现不俗。例如嘉实物美消费REIT上市以来涨超80%,华夏华润商业REIT、华夏首创奥特莱斯REIT、华夏大悦城商业REIT等以购物商城为底层资产的REITs项目成立至今也有超50%的涨幅。
(数据来源:wind,数据截至8月18日)
在一级市场以较有性价比的资金拿下优质资产,后续再通过公募REITs的形式退出,实现资产的增值,这或是泰康等保险资金看重的地方。
#保险 #消费 #商业 #公募 #基金 #零售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