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为何美国无法建造5分钟“闪充”电桩?

市场资讯
Aug 2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环球网资讯)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8月19日文章,原题:为什么美国无法建造5分钟快充充电桩? 副题:中国车企推出了可以在大约5分钟内基本充满电动汽车电池的充电桩,而美国的技术却远远落后 中国正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全球电动汽车产量中的占比超过70%。如今,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无论在产品价格,还是技术上都领先于美国车企。5分钟“闪充”充电桩即是例证。

今年春天,中国两家大型车企都宣布在电池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电动汽车仅需充电5分钟即可续航数百公里。在前往中国试驾了比亚迪销售的新型“闪充”电动汽车后,美国“电动汽车资讯”网主编帕特里克·乔治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车型“几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一两代”。

很容易想象5分钟“闪充”技术将如何改变美国司机对电动汽车的态度。广泛分布的充电桩,再加上与在加油站加满一箱油所需时间相差无几的充电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阻碍许多人购买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但分析师表示,美国的购车者不太可能很快用上5分钟“闪充”技术。原因如下。

比亚迪的“兆瓦闪充”充电系统取决于两点:首先是能够快速充电的车辆,其次是能够从电网为之快速输送适配电力的充电桩。比亚迪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该公司开发出一种峰值充电功率达到1000千瓦(1兆瓦)的电池。以该峰值功率充电5分钟可使搭载这种电池的电动汽车续航约400公里。目前,美国市场上的大多数电动汽车都只能以400千瓦或更低的峰值功率充电。

“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充电速度几乎相当于业内其他公司的三倍。”研究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充电基础设施业务主管瑞安·费舍尔说。这种“闪充”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售价约合3.7万美元,远低于其他地方销售的新型快充电动汽车。例如,在美国销售的特斯拉电动越野旅行车Cybertruck的起售价约为7万美元。在费舍尔看来,尽管其他车企也可能最终研发出“兆瓦闪充”系统,但这不会一蹴而就。

从包括电池在内的许多清洁能源技术的高质量专利来看,中国已经迅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目前,鲜有中国品牌汽车在美国销售,因为特朗普总统及其前任都对中国电动汽车和其他产品加征将它们拒之门外的畸高关税。

比亚迪表示,将在中国各地建设4000多座兆瓦闪充站。与美国相比,在中国建设这种大功率充电站的过程可能会更加顺利。咨询公司Automobility Limited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比尔·鲁索表示,中国政府将电动汽车充电站视为关键基础设施,类似于美国对待高速公路维护的方式。“这使中国能够建设直接与电网,甚至有时能够直接与高压输电线路相连的大功率充电中心,避免通常困扰美国各地公用事业升级的拖延问题。”鲁索说:“在中国,事情的推进路径更加直接。”

在美国,拜登执政时期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的行动曾在今年被特朗普政府叫停,直到本月才得以恢复。目前尚不清楚特朗普大举缩减支持政策将在多大程度上减缓电动汽车行业在美国的增长。鲁索表示,在美国缺乏支持淘汰内燃机汽车政策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内车企也缺乏对电动汽车领域大举投资的动力。

鲁索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如今在电动汽车行业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充电网络开展的前期投资。“我认为我们没有对中国给予足够重视的一个方面是,甚至在电动汽车市场尚未形成之前,中国就开展了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因为中国明白,没有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就永远不会有市场。” (作者克莱尔·布朗,王会聪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