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宇宙到超智能,扎克伯格的赢面到底有多大?

市场资讯
8 hours ago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蒸汽猫TechMore,作者:沸腾的豌豆,原文标题:《扎克伯格的“星辰大海”:从元宇宙到超智能的赢面到底有多大?》,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你只关注热搜,比如那个无处不在的AI助手,或者Reels里酷炫的自动配音,可能觉得Meta最近的AI动作都只是小打小闹。但如果你深扒下去,会发现Meta的CEO马克·扎克伯格正在下一盘大棋。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

这场豪赌的核心,已经从几年前的“元宇宙”转向了更硬核的“人工超级智能”(ASI)。简单来说,就是扎克伯格想打造一个比人类更聪明的AI,然后让全球几十亿用户,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个人超智能”。听起来像科幻片?但这正是Meta砸下数百亿美元、四处挖人、内部大动荡的真正原因。

那么,这场豪赌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暗礁”?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扒一扒。

在2021年品牌重塑时,Meta将未来的赌注押在了“元宇宙”上。然而,随着AI浪潮的席卷,扎克伯格的战略重心迅速转移,将目光牢牢锁定在了一个更加宏大的目标:“人工超级智能”(ASI)。

在扎克伯格的定义中,ASI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能力的AI形态,他相信这项技术能够解决我们目前甚至无法想象的问题,是推动科学、医学和人类进步迈向新纪元的关键。

他的最终愿景,不再是单纯构建一个虚拟世界,而是要为全球数十亿用户提供他们的“个人超智能”。

这听起来像是为每个人配备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私人助理,旨在通过AI赋能个体的创造力、社交和自我成长,将AI从一个辅助工具提升为Meta的核心驱动力,彻底重塑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连接方式。

决心的代价:一场天文数字的算力军备竞赛

为了追逐这个看似遥远的愿景,Meta已经启动了一场庞大的算力军备竞赛。其战略决心的最直接体现,就是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年度资本支出。

据估计,Meta在2025年的资本支出将达到惊人的660亿至720亿美元,而这笔巨款的大部分,都将用于AI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投入将被具体地用于构建ASI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开发自研芯片、建立超大规模数据中心。

其中,被命名为“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和“海伯利安”(Hyperion)的数据中心,都是“千兆瓦级”的庞然大物,旨在为AI研究提供“行业领先的计算能力”和最高的计算资源密度。

然而,这种豪赌也伴随着巨大的技术和运营挑战。一个包含数千个加速器(如GPU)的同步训练环境中,任何一个组件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训练过程的中断。Meta的工程师们发现,超过66%的训练中断都是由硬件故障引起的,包括SRAM、HBM和网络交换机等问题。

这说明,在AI竞赛中,仅仅拥有庞大的资金和愿景是不够的,对底层“苦力”工作的优秀执行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哲学困境:开放与封闭的左右互搏

在AI的战场上,Meta一直以“开放”作为其旗帜。其Llama系列模型5的开放权重发布,被视为对抗OpenAI和Google等“封闭”模型的差异化竞争策略。Meta反复强调,开放能够“民主化”AI技术,鼓励更广泛的创新,并通过社区的力量来加速技术的进步和降低成本。

这背后隐藏着商业逻辑是在微观经济学中,被称为“商品化互补品”策略。对于Meta的核心产品云服务、硬件和广告平台而言,AI模型是一种“互补品”。

通过免费提供高质量的Llama,Meta降低了开发者构建AI应用的成本,从而刺激了对Meta自身基础设施(如计算资源)和广告服务(AI驱动的广告)的更大需求。

这种策略的意图是通过扩大生态系统来间接获利,将“技术领先性”转化为“生态统治力”。它希望通过这种“开源”的方式,让Llama系列成为AI时代的“Linux”,成为行业标准。

然而,这套逻辑并非无懈可击,它正面临着内部的激烈讨论和现实的考验。由于开放权重使得任何人都能在任何平台上使用Llama,Meta的竞争对手(如云服务商)也可能从中获益,而Meta自身则承担了巨大的研发成本。这种潜在的“为他人做嫁衣”效应,导致了内部对该策略的质疑。

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在Meta内部。报告揭示,Meta正讨论为其下一个前沿模型“Behemoth”放弃开放策略,转而开发一个“封闭”(proprietary)版本。这表明,扎克伯格过去所倡导的“开放是通往胜利的道路”这一哲学,可能正在让位于对市场竞争和商业回报的现实考量。这种战略上的摇摆,也反映出Meta在追赶行业领跑者的道路上,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原则。

此外,即使是“开放”的Llama 3,其社区许可协议也并非毫无限制。例如,月活跃用户超过7亿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向Meta申请商业许可,这些限制条款也是被质疑这并不是开源协议的原因。

此外,模型使用者被要求在产品中显著标注“Built with Meta Llama 3”,并遵守严格的“可接受使用政策”以规避不当内容。

这些条款清晰地显示,Meta的“开放”并非真正的、无限制的开源,而更像是“开放权重”(open-weight)模式。其核心目标是在吸引开发者和建立生态的同时,保留对模型商业化使用和内容合规的最终控制权。

Meta的AI战略可以理解为四大支柱:模型生态、商业化、基础设施和生态延伸。这四条战线上的进展并非齐头并进,有的已然硕果累累,有的则步履维艰。

广告业务:悄悄赚钱的“隐形冠军”

如果说Meta的AI战略有哪个部分已经大获全胜,那一定是它的广告业务。Meta通过其AI广告工具,如“Infinite Creative”和“Advantage Suite”,实现了广告的自动化创建、精准定位和优化。

AI能够分析海量数据集,实现“超精准”的用户定向,并预测潜在的投资回报率(ROAS),帮助广告主智能出价和优化预算,从而显著提高广告的有效性和投资回报。

具体数据显示,知名冰淇淋品牌Ben & Jerry's利用Meta的AI背景图像生成功能,实现了链接点击率7%的提升和每链接成本6.5%的降低。

这并非个案。据报告,2025年第一季度,Meta的AI驱动广告帮助广告主将ROAS提升了12%。AI也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得益于AI精准推荐,Facebook和Instagram上用户观看视频的总时长同比增长超过20%。

这些可量化的成功,为Meta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也证明了AI在公司核心业务上的巨大价值。

消费者产品: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Meta正努力将AI能力“无缝”且“隐蔽”地6融入其核心社交应用。Meta AI助手通过聊天、语音、视觉和图像生成等功能,被嵌入到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中。

Meta声称其AI助手月活用户已超过4亿,显示出其产品推广的巨大规模。此外,AI驱动的自动配音和唇形同步功能被应用于Reels短视频,旨在打破语言障碍,扩大内容创作者的受众群体。

然而,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是用户的“用脚投票”。尽管Meta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其AI助手在消费者市场份额上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ChatGPT以60.4%的市场份额和4亿周活跃用户占据主导地位,而Google Gemini也以13.5%的市场份额快速增长。

更糟糕的是,许多用户认为Meta的AI助手缺乏个性化和跨应用的记忆,用起来像一个“半成品”和“不必要”的工具。这说明,尽管Meta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但在产品体验和用户留存方面,依然未能赢得用户的青睐。

元宇宙与硬件:AI的“触手”伸向远方

在核心的社交平台之外,AI能力被用于赋能其元宇宙平台Horizon Worlds。Meta发布了“Creator Assistant”和“Style Reference”等生成式AI工具,旨在通过自然语言指令降低内容创作门槛,帮助开发者创建3D网格、纹理和环境音效。此举旨在解决Horizon Worlds内容稀缺的问题。

然而,这个元宇宙的“领头羊”却面临着严峻的用户数挑战。Meta旗舰产品Horizon Worlds的用户数仅为20万至30万,远逊于其竞争对手VRChat(约1000万活跃用户)和Roblox(7770万日活跃用户)。这表明,Meta在构建社区和提供引人入胜的体验方面遇到了严重瓶颈,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此外,Meta还在其智能硬件产品,特别是Ray-Ban Meta智能眼镜中深度整合AI。用户可以通过语音指令与AI进行实时互动,让AI“看到”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并执行相应任务,例如扫描二维码或拨打电话。这标志着AI正从软件应用向新的计算平台形态(可穿戴设备)延伸。

尽管Meta在AI领域投入了巨资,但其战略并非一片坦途,内部和外部都面临着深刻的困境与挑战。

人才与组织的“内卷”大戏

Meta高调的“人才掠夺战”正在内部引发负面影响。扎克伯格亲自下场,用数亿美元的“天价”薪酬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角顶尖AI人才。这种策略固然抢到了人,却也引发了内部的“士气危机”和“不满”,因为许多资深员工感到自己的贡献被贬低,一名员工将其描述为“扎克伯格在告诉现有的GenAI员工,他们失败了”。

这种不惜代价的挖角策略,不仅源于AI人才的稀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Meta在将研究突破(FAIR实验室创造了PyTorch等)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方面长期存在“执行力停滞”。这种高价挖角策略实际上是扎克伯格对现有团队执行力“失败”的一种变相承认。

这导致了频繁的组织架构重组。最近,新成立的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MSL)被拆分为四个小组,包括产品、研究、基础设施和运营团队。这已经是半年内的第四次大规模重组。

一位内部人士将其形容为旨在“加速”公司对超智能的追求,更好地利用高价挖来的人才。然而,这种持续的内部动荡可能会加剧员工流失,并影响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位竞争对手的高管更是毫不留情地评论说,Meta的AI员工“基本上不符合我们招聘的标准”,而Meta“以天价雇佣资质平平的AI科学家,然后让普通人误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AI科学家”。这番残酷的评论,直指Meta在人才战略上的困境:它正在为缺乏内部原生执行力而付出高昂的外部溢价。

致命的“操作系统”短板

这可能是Meta最难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它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Meta是一个“寄居”在iOS和Android等操作系统上的应用集合,这使得它无法像Google和Apple那样,在系统层面深度集成AI,获取更全面的用户数据,并无缝地提供服务。

一位科技分析师直言不讳地指出:“Meta面临的挑战在于,它是一个寄生在其他操作系统上的应用集合。因此,Google、苹果微软可以更容易地将AI工具推给用户,而Meta则无能为力”。

这解释了为何Meta的AI助手缺乏个性化和跨应用的记忆,被用户诟病为“半成品”和“不必要”。它就像一个“寄人篱下”的房客,永远无法拥有房东那样的权限。在AI时代,谁掌握了操作系统,谁就掌握了入口和数据,而Meta恰恰在此刻面临着一个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隐私与信任的“滑坡”危机

Meta AI的隐私问题并非偶然,而是系统性设计和缺乏监管的产物。最严重的丑闻是,用户的私人查询,包括敏感的医疗问题和个人隐私,竟然被意外地发布到公共“Discover”动态中,并且与用户的社交账号直接关联。

这种设计上的失误和对用户隐私的漠视,直接违背了Meta官方宣称的“隐私与安全”原则,并严重损害了用户信任。

此外,Meta AI在某些平台(如Instagram和Messenger)上的聊天记录缺乏端到端加密,这意味着数据可能被Meta访问,无法保证用户对话的机密性。这种对用户数据的处理方式,也引发了监管机构的严厉调查。

例如,得克萨斯州总检察长正在调查Meta AI是否提供了“欺骗性”的心理健康服务,而欧盟数据保护委员会(EDPB)也对Meta的数据处理方式发出了警告。

更进一步,Meta计划用AI取代高达90%的人工风险评估,这在加速产品发布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在内容审核和用户安全等方面的伦理风险进一步失控。如果无法有效解决这些信任和合规危机,它在AI领域的全球扩张将面临巨大挑战。

Meta的AI战略本质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尽管其在广告商业化和基础设施投入上展现出强大的执行力,可是在人才、组织、产品和信任等核心领域面临的巨大挑战,都可能成为其通往“超智能”之路上的障碍。

总而言之,扎克伯格的AI豪赌,赌注巨大。他能否成功整合新挖来的人才,解决内部的“内卷”问题,并最终在“开放”与“控制”、“愿景”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决定Meta是成为下一个时代的领军者,还是仅仅在广告领域继续做个“隐形冠军”。

这个故事,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蒸汽猫TechMore,作者:沸腾的豌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14790.html?f=wyxwapp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