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凌晨查岗”传言背后,钉钉跟加班杠上了?

无冕财经
Aug 28

创始人无招回归后,钉钉狠抓考勤、员工吐槽加班的消息频繁出现,这似乎是早期钉钉的风格,但现在还管用吗?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发布

作者:邓蔚楠

编辑:陈涧

设计:岚升

做考勤的钉钉,因为自家的考勤陷入争议。

8月18日,据自媒体“风声声”消息,钉钉CEO“无招”凌晨十二点巡查工位,发现没几个人上班后,第二天就质问大家为什么提前下班。此后,又有博主爆料,钉钉要将“不提倡加班”的高管进行边缘化或裁员。

针对该类言论,钉钉均表示“消息不实”。

自无招今年回归钉钉以来,该公司的加班问题就屡受关注。

据称无招回归后第一件事就是抓考勤,要求员工9点到岗开早会,午休时间缩短等。

几天前,钉钉在十周年发布会上推出首款AI硬件产品,无招称,四五十人花了四个月做这个项目,“他们应该每天睡觉不超过5个小时”。

牺牲员工睡眠换取重磅产品问世,可能对很多公司来说都不是新鲜事。但叠加网上的凌晨巡查工位传言,无招此番回归,已经迅速营造出二次创业的火热氛围。

行业竞争加剧,又背负阿里巴巴AI落地重任,无招的压力不可谓不大,但靠员工拼命加班,能解决多少问题?

一边加班,一边否认

自4月无招回归以来,关于钉钉的各种加班传言就不时传出。

8月18日,有自媒体发文称,钉钉CEO在凌晨12点到12点半之间突然到办公区巡查,发现工位上几乎没人,第二天在内部会议上发火,质问“为什么提前下班”。不过,该文章已经被删除。

对此,据密度财经报道,钉钉办公软件工作人员表示,事情是假的,至少自己没遇到过这种情况,CEO晚上也是要睡觉的。

8月20日,又有博主称钉钉准备对4位P10、15位P8及以上“不提倡加班”的高管进行边缘化或裁员,三个月内完成。对此,新浪科技向钉钉方面求证,对方表示“消息不实”。

但无招回归后的钉钉,上班强度确实变大了。

据e看法报道,在钉钉创始人无招4月回归担任CEO后,钉钉内部开始大力整顿考勤与工作纪律,要求员工早上9点上班,并组织早会,晚上进行工作总结。员工在13:15后必须进入工作状态,上班期间禁止使用手机浏览微信、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

有钉钉匿名员工表示,CEO曾说,要是干不完,就说明太闲,应该加班到凌晨两三点。也有面试者表示,面试时被HR告知需要加班到晚上11点。

▲社交媒体上有关钉钉加班的讨论。图片来自网络。

加班原因也很快浮出水面。

8月21日凌晨,钉钉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推文《加班,做了个让大家能早点回家的东西》,公布了2025钉钉十周年新品发布会的相关信息。这四个月,正值钉钉AI新产品的研发节点。

▲钉钉发布的推文也引发网友议论。

据36氪报道,在无招回归阿里的这四个月,钉钉员工走访并解决了1850条用户需求,优化了20多条产品线。钉钉内部秘密建立起十多个产品创新团队,直接向无招汇报。

有钉钉产品员工在社交媒体发文,“三周时间,从一个想法到一个产品再到上发布会,与时间赛跑”。据虎嗅报道,无招表示,钉钉大约有四五十人这四个月投入到了DingTalk A1项目里,他们应该每天睡觉不超过5个小时。”

8月25日,AI钉钉1.0产品诞生。短短四个月,钉钉团队做出了可以承载200多页PPT的产品,而原本的PPT是300多页,还有功能暂未发布。

在发布会上,无招也趁着展示DingTalk Zen休息30秒的功能,回应了加班传闻,他表示员工的生活很精彩,不是只有工作。但在无招向媒体谈及自己“拼命加班”的努力时,这样的回应确实有些无力。

钉钉的公关策略,好像是在利用“过度加班”来标榜自己的努力与投入。本来舆论声浪在批评钉钉的过度加班,钉钉反而却引以为豪?

老本“啃”不动了

钉钉早期的成绩,就是靠拼命工作博来的。

2013年,阿里巴巴斥资10亿元推出“来往”项目,差点沦为炮灰,好在项目负责人无招孤注一掷,带着6名工程师搬进湖畔花园的一间120平米的屋子。2014年,在这座被无招自封为“疯人院(BE CRAZY)”的屋子里,钉钉诞生了。

加班对当时的钉钉来说再正常不过。

团队内部有严格规定,比如每天必须拜访3家企业,否则不能回屋睡觉;产品迭代7天为一个版本,周三发版、周六上门回访等。2015年至2016年,钉钉的迭代速度很快,大大小小的更新大概有20多次。

甚至有个段子是,拼多多看中一个钉钉的人,怕他临时反悔,于是先和对方打招呼说拼多多的强度大,钉钉的人听完哈哈一笑说,你们这强度比钉钉差远了。

钉钉的进攻策略很“野蛮”,其凭借免费策略和先发优势,打开了企业通讯这一蓝海市场。首发用户成了钉钉的基底,多年来筑牢市场份额第一的根基。截至2025年1月,钉钉用户超7亿,付费企业和组织客户超12万。

或许是仗着首发红利,钉钉组织内部开始变得懒散。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在6月离职时,发表了一篇万字的离职感言,其中提到:“真正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各种推诿拖沓的人越来越多”,久未露面的马云回应“写的很好”。

▲元安从钉钉离职前写下的长文截图。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钉钉仍未实现盈亏平衡。

2020年,钉钉所在业务板块亏损 30.63亿元。2021年收入为 4.38亿元,到了2023年第二季度,钉钉的收入仅为0.58亿元,粗略估算一年仅收入两亿多。此后,阿里巴巴未再单独披露钉钉的亏损情况。

更糟糕的是,蓝海市场已被搅动为红海,飞书与企业微信的涌现,正在瓜分钉钉的市场份额。

2021年3月,在钉钉MAU为2.2亿时,企业微信和飞书还分别只是9800万和611万。而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期间,钉钉的平均MAU已滑至1.88亿,按2024年三家的市占率估算,企业微信和飞书的MAU已分别升至1.46亿与1.09亿。

据科创板日报,在AI浪潮的推动下,钉钉、飞书和企业微信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同质化趋势,竞争从“人有我无”升级为“人有我优”。在此背景下,针对特定行业提供深度定制的解决方案,或能成为构建可持续竞争壁垒的有效路径。

而钉钉偏是在企业定制上摔了跟头。阿里参投的小鹏汽车,因钉钉没法满足定制化需求转投飞书。另外,知名品牌伊芙丽、好想来等也改投了飞书。

钉钉还想”啃“老本,已经不现实了。

能否破局?

钉钉发展凝滞的根源,是其匮乏的创新能力。

“飞书多维表格比钉钉领先至少12个月”,飞书CEO谢欣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果你的办公工具主要不是在创作,而是在打卡,那一年的沉淀可能是1000万次的打卡数据,那大概率AI能帮你预测的是,明天哪几个员工会迟到。”

钉钉的创新功能也略显笨重。2020年叶军上任钉钉CEO,为解决商业化问题,集成更多企业级功能、推出付费功能,使各类五花八门的功能堆叠到一起。

商业化问题是解决了,产品体验却牺牲了。一些用户抱怨钉钉“变味”了,产品“越来越重”。还有用户反映,钉钉的界面变得复杂,查找某些功能变得困难,操作效率下降。

据定焦One报道,长期跟踪阿里巴巴的二级市场分析师周隆分析指出,钉钉的用户群体庞大且多样化,从小微企业到大型集团,从传统制造业到新兴科技公司,如何满足不同客户的AI需求的同时,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一个巨大挑战。

此次钉钉也是直面自己的创新短板,引入AI Agent,并提出“清空过去”的产品理念。

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说:“集团另一块非常重要的to B资产是钉钉。在我们看来,未来在企业端会有非常多用AI重塑企业内协作、协同的场景和机会。钉钉是我们最重要的、面向to B领域的AI应用。”

无招也给AI钉钉下了新的定义。据36氪报道,无招认为,此前钉钉都是把AI作为提效工具,而没有定义未来,未来AI工作方式应该是:帮助AI作为主体,去理解物理世界。

无招还拿此次发布的AI客服举例:以前的智能客服,是我们预存了非常多的QA。但现在,不用预存QA,我们是让AI理解在钉钉的所有知识,它自己就开始回答。

理想是美好的,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一帆风顺。

民生证券的研报显示,AI Agent完成超过4小时复杂任务的成功率还不到10%,在智能体仍不可靠的情况下,如何让企业痛快埋单?

此外,钉钉选择与通义大模型深度集成,可一旦通义大模型的发展不如预期,钉钉就会被绑定在一个相对落后的技术平台上。无招也提到,要做好钉钉,“大模型能力是第一位,这决定了90%的事情”。

无论从集团的战略出发,还是商业化发展考虑,钉钉都迫切需要抓住AI时代的机遇。

但如今企业通讯市场的海面并不平静,各家齐向AI发力。AI钉钉1.0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无招又是否“有招”,实现真正的破局?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