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清债务后,罗永浩为什么还要在B站“抛头露面”?

蓝鲸财经
5 hours ago

文|深响 何理

你永远不能低估罗永浩。从新东方到锤子手机,从直播带货还债到上综艺保持公众曝光,从AR创业再到转型AI推出J1 Assistant,他的每一次出现,总是伴随着流量与争议。

但你又不得不佩服他,同样是“失败企业家”,罗永浩显然比贾跃亭更有路人缘,大众对他的包容度、关注度都远不止于兴趣、谈资,更成了一种“内容信仰”。

意料之外的是,已经有诸多标签的忙碌的老罗,竟然还在给自己“加戏”——就在本月,罗永浩入驻B站并在8月19日发布了《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的第一条视频播客,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进行的近4小时的深度对话。

而仔细一想,他的这波“操作”实际上倒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大众对其特殊的IP信仰就是来源于他的“内容”。当理想主义创业家的人设被不断消耗,老罗需要一个新的阵地,去继续积累“人缘”,积累企业家IP标签背后的信任感,重新“养成”自己作为创业者的“核心IP”。

找回麦克风:拿回叙事主导权

尽管直播带货帮老罗还了债,但直观感受,老罗在带货的时候总有一点憋屈。作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罗永浩,他彪悍的人生自然不需要解释。然而做流量生意的时候,“叙事权”似乎一直掌握在平台和大众舆论手里。任何平台上的任何带货主播都需要顺应大多数受众的偏好,跟注意力博弈,否则“吸引流量-转化购买”的生意逻辑将无法成立。

视频播客就可以说是老罗的“舒适区”了,在节目中,他完全拿回了话题的叙事主导权。

在刚上线的首期节目中,老罗和李想开场就先聊起了无关生意的童年往事,挖掘出李想“留守儿童”的故事,以及挨打反抗的“童年创伤”。谈话始终保持着舒适的节奏,老罗的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抛出,有时在听完李想的分享后也忍不住多聊几句自己的看法。整体给人一种“这就是我想聊的东西”的笃定感。娓娓道来之间,叙事权悄然回归。

虽然老罗说的话远没有他在一场直播里不停推销的多,但在视频播客中的老罗反而是充满了好奇心和表达欲。

“我小时候要讲一些雄心壮志,那是被无情地嘲笑。老师就是会古怪的笑…同学也都是那种古怪笑容,最打击我的是我亲哥,就他说你明明是个傻x,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我父母虽然没打击我,也没鼓励我,他就觉得我有点异想天开。”罗永浩在聊起儿时志向时分享道。

这样的例子在整个视频播客里还有很多。关于被欺负之后的反抗,关于员工离职,关于财富对人的刺激等等。你会发现,老罗一边在推进着谈话,让李想讲出更多的“增量信息”“稀缺信息”,一边也在快速地和自己的思想进行交互,用李想的故事验证自己的人生经验。

某种程度上,老罗其实是在用“对谈”的形式,重建他曾经丧失的那部分“表达空间”。而这正是视频播客的力量:它不是消磨表达欲,而是培养表达欲,让一个人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叙事节奏。

老罗直言手机创业期间的一次“莽撞”

身份转型:重新积累个人品牌资产

除了找回表达欲和叙事主权,其实视频播客也是罗永浩重新积累个人品牌资产的一个新阵地。

由于这么多年娱乐化内容的输出以及综艺等娱乐节目的露出,老罗现在真的有些“网红化”。其个人IP与雷军、周鸿祎等“科技创业者”大相径庭。但鉴于其还债后仍要在AI领域继续创业,一个更有商业感、未来感、思想感的个人品牌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老罗。他与李想讨论创业心路、企业管理、员工关系、企业战略、甚至人工智能等话题,没有大而空的长篇演讲,而是贴合自己经历、切中要害的交流与追问。而B站弹幕中各种致敬老罗的即时反馈不仅验证了内容质量,也让老罗在塑造新身份的过程中获得信任与认同。

显然,相比于娱乐内容,深度对话的视频播客更能凸显“思考者”的身份。

这让我想到了美国第一播客主持人Joe Rogan。他最早是一名喜剧演员、综合格斗解说员。但随着他视频播客节目的深入,Joe Rogan成功转型为了一名拥有媒体话语权的公共知识人物。在美国总统大选的白热化阶段,Rogan与特朗普的三小时长谈节目一经释出,便在24小时内创下2600万次的观看纪录。

Joe Rogan视频播客:对话特朗普、马斯克等名人

老罗或许也在走这条路。他的视频播客同样动辄数小时,却依旧能让观众保持投入感高度参与。因为观众们知道,通过老罗的“抛砖引玉”可以获得“非删减版的第一手信息”,而不是经过包装的新闻或短视频。

就像这一期节目里,李想在他面前红了眼眶,情绪破防,坦露了太多“心事”。

李想泪目名场面

逐渐地,老罗的视频播客会养成一种值得信赖的内容保障和收视惯性。老罗自身的个人品牌资产也就不断积累出来了。这就像一座银行:需要危机公关或商业变现时,是“花钱”;而通过高质量内容持续产出,则是在给老罗“存钱”。这种“内容存款”的复利效应,会在未来慢慢显现。

更重要的是,视频播客也让罗永浩的表达进入了一个“更日常、更健康”的循环。不再是掏空式的输出,而是滋养式的输入与输出结合。在访谈中,他可以抛出困惑,直接向嘉宾请教,从他人的故事里寻找共鸣与启发。这样的对话,不仅是内容生产,也是自我生长。

选择B站,积累新的年轻拥趸

至于为何入驻B站,我想这印证着那句歌词“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老一代”老罗也需要不断养成新粉丝,别成为“过气明星”。

我们看到这波B站视频播客其实吸引了很多“老一辈艺术家”,于谦和李艺彤一起,聊起二次元谷子文化,从逛笼到吃谷,一代人讲述一代人的“小垃圾”;“专业访谈节目主持人”鲁豫则已发布了与易立竞的对谈,接下来还预告了陈奕迅、窦文涛……

对于他们来说,B站视频播客确实是相对合理的选择。

一方面自然是B站平均年龄仅为26岁。而且近两年年轻人挤爆B站学AI,这对于正在AI赛道创业的老罗而言不就是目标用户合集吗?手机、电视随时随地打开就看,也帮助大家覆盖了不同的用户场景。

另一方面,B站用户对于深度长内容的接受度更高、正向反馈也更多。老罗和李想的对话长达3小时57分16秒,但你看,即便是到了3小时之后,弹幕里还有很多互动,甚至相互加油打气。截至8月22日上午9点,节目在B站上已获得了超5.3万的点赞和超2万的转发。

这些即时的共鸣反馈对于任何内容创作者来说都太重要了,一能确认节目没有石沉大海大海、自己不是对牛弹琴,二则能持续激励人们不断给出更好的内容。

退一万步说,现在各大平台都进入到了某种稳定态,相对饱和、利益板结。而B站视频播客是新机会,是错过之前内容风口的后悔药。

而作为观众,年轻人也需要这些高质量的“真内容”。市面上伪鸡汤和断章取义的东西太多了,这种原始一手的亲述格外稀缺。难怪老罗一开始会说:“你不是跟巴菲特午餐,但胜似跟巴菲特午餐。”

结语

“人精”罗永浩的人生轨迹,像是一部多线程展开的长剧:跌宕、反转、充满意外。但若细看,其实始终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从来不是随波逐流。他用直播还了债,用综艺维持曝光,用AI押注未来,而如今,他用视频播客找回了麦克风,重建了表达与输入的循环。

这既是他个人叙事的延续,也是当下内容生态的一种注脚:在快餐化、碎片化的浪潮里,仍然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三个小时的真诚对话,仍然有人愿意为“真诚的表达”买单。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