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田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暴跌31.7% 农业电商第一股面临盈利考验

新浪证券
Aug 25

  北京时间8月19日晚,一亩田集团(Yimutian,股票代码:YMT)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球资本市场中首家来自中国的农业全产业链互联网企业。然而上市首日,其股价从发行价4.10美元一路下滑,收盘报2.80美元,下跌31.71%。

  尽管有着“农产品电商第一股”的光环,且获得红杉中国等知名机构的多轮投资,但一亩田至今未能实现盈利,其商业模式在盈利可行性上依然存疑。

  资本市场的现实反应

  上市首日,一亩田的开盘表现曾令人振奋。开盘价达到5.88美元/股,较发行价大幅高开43.41%,但这一势头未能维持,股价随后急剧下滑。

  截至当日美股收盘,一亩田股价报收2.80美元/股,较发行价下跌31.71%。这一表现逊于市场预期,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担忧。

  一亩田此次IPO共发售452.2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发行价格为每股4.1美元。若承销商全额行使48.8万股ADS的超额配售权,一亩田本次IPO募资约2200万美元。

  公司表示,本次募资主要用于继续拓展线下“沃来采”农产品经纪服务网络,进行全面农产品经纪服务流程和制度的梳理、设计,并推进国际化相关业务。

  尚未实现的盈利之路

  财务数据显示,一亩田尚未实现盈利,且营收增长乏力。2022-2024年,一亩田营收分别为1.56亿、1.88亿和1.61亿元人民币,呈现波动下降趋势。相应的净亏损分别为1.16亿、1.06亿和0.349亿元人民币。虽然亏损降幅达67%,但这看似乐观的转变依靠的是“节流”而非“开源”。

  2024年,数字农业商贸服务的短视频功能被禁用,导致月活跃用户和业务转化率下降。同时,政府项目收入减少,两大因素共同导致收入同比下降14%。

  从收入结构来看,一亩田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数字农业商贸服务和其他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两大业务线条。2024年,这两项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4.6%和5.4%。会员费和增值服务是公司最稳定的两大收入来源,分别占总营收的59%和33%。然而,招股书显示,一亩田年度付费商户占比从2023年的14.0%小幅下降到2024年的11.4%。

  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成立于2011年的一亩田从信息服务平台起步,现已成为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性数字农业企业。公司自称是国内领先的大宗农产品交易B2B诚信平台。

  从商业模式来看,一亩田主要为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经营主体提供交易撮合服务。平台供应商主要有农村合作社、经纪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

  采购商则包括农产品批发商、加工企业、超市、餐饮连锁企业、B2C卖家、出口贸易企业。一亩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帮助农产品从产地高效流通到市场。

  截至2024年底,一亩田的服务网络覆盖全国340多个城市与2800多个县,渗透65%以上的一级和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平台商户总量突破3800万,提供约2100万个SKU,年促成1.47亿次搜索、5.83亿次电话与即时消息沟通。

  一亩田目前已形成了四大业务线条:数字农业商贸服务、农业采购与贸易服务、智慧农业、以及其他数字农业解决方案。其中,数字农业商贸服务是核心业务,主要包括会员服务、增值服务、交易服务三个类别。2024年,这三大服务类别的收入占比分别为59.3%、32.6%、2.7%。

  投资机构的持续押注

  作为最早入局农业互联网赛道的创业者之一,40岁的一亩田创始人邓锦宏并非农业专业出身。他是广东湛江人,本科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专业。

  毕业后,他先踏上了创业路,经历过两次创业尝试,之后加入百度,历任产品经理、市场部战略合作负责人。

  2009年,邓锦宏在百度接手了一个乡村信息化项目。在为期两年的项目推进中,他多次深入农村,亲眼目睹了乡村的诸多困境:空巢现象严重,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产品流通环节数十年未有革新,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突出——农民难以及时将农产品以合理价格卖出,采购商也常陷入“找货难”的窘境。

  这些观察在他心中埋下了改变的种子。2011年,26岁的邓锦宏从百度辞职,正式创办了一亩田。

  成立至今,一亩田已获得红杉中国、云锋基金、华创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一亩田获得1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红杉中国参投。

  2014年7月,红杉中国、光信资本参与了B轮2000万美元融资。2015年7月,一亩田完成数千万美元C轮融资。在2016-2019年期间,红杉、真格基金、易贸控股、云峰投资等均参与了一亩田C轮融资。

  IPO前,红杉中国持有一亩田15.9%的股份,是一亩田最大的外部机构股东方。邓锦宏则持股17.77%,投票权74.91%,保持对公司战略的控制。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前景

  一亩田的商业模式面临多方面潜在风险。首先,成本压力是当下和未来不可忽视的挑战。

  招股书显示,一亩田将IPO募资重押线下“沃来采”模式。“沃来采”本质是一个庞大的线下地推和服务团队,深入产地和销地市场提供代卖、品控、撮合服务。

  大力扩张此网络意味着公司的成本结构或将发生转变: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办公运营成本将急剧上升。然而,每个“沃来采”网点的培育都需要时间,达到盈亏平衡点前需要持续投入。

  其次,渠道粘性与“跳单”风险是所有B2B平台的痼疾。如何通过不可替代的物流、金融和品控服务,将用户牢牢锁定在平台生态内,防止其在线下完成交易规避佣金,是关乎商业模式能否成立的关键。

  更为本质的挑战源于行业特性,农产品的非标准化特性导致品控难、纠纷多,建立信任成本极高,这要求平台必须深度介入交易,建设线下验货和信用体系。这种定位非常微妙。如果过于偏向平台,则盈利困难;如果过于深入自营,则会与平台上的客户形成竞争关系,导致生态伙伴的反感和流失。

  此外,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巨头在农产品上行领域都有布局,且拥有更庞大的资金、流量和生态优势。

  一旦它们认为“沃来采”模式被验证成功,完全有能力利用资本优势进行快速复制,一亩田如何抵御这种可能出现的降维打击,也是投资者们关注的问题。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指出,从战略价值看,一亩田上市的战略价值体现在数据资产积累和全球化潜力。

  14年深耕产业一线,积累了全国采购商资源、主产区行情数据库及品类标准体系,有望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农产品市场的桥梁。

  一亩田上市首日破发的表现与近期资本市场对亏损企业的谨慎态度相符。投资者更关注企业实现可持续盈利的能力,而非仅仅用户规模和市场潜力。一亩田需要向市场展示清晰的、可信的路径,说明如何将超过5600万用户规模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可持续的利润,而不是持续的“战略亏损”。

  其未来的股价表现,将直接取决于其能否在破解行业固有难题的同时,向资本市场交出一份兼具增长性与健康利润的答卷。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AI观察员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