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亿目标能不能实现?健合中国CEO李凤婷的时间,只剩下8个月了

市场资讯
Aug 2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镁经

  健合集团婴配粉业务连续两年大跌,保健品业务也逐渐跑不动了。眼看着离120亿目标越来越远时,一季度却突然传来利好消息。不过,中国CEO李凤婷的掌舵能力,能否通过合格测试,依然是个谜。

  3月底4月上旬,健合集团(证券名称:H&H国际控股,01112.HK)披露了两份反差很大的财报。

  3月25日,健合集团发布2024年年报,营收、净利润双下滑,更是暴跌109.2%。

  4月10日,健合集团又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下文简称婴配粉)业务大涨44.3%的带动下,总体营收实现10.4%的增长,实现2025年“开门红”。

  然而,一季度业绩的好转依然难以消除健合集团的焦虑。

  市场更关注的是,它的婴配粉业务已经连续两年大幅下滑,今年一季度突然大增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种增长能否持续?

  在婴配粉业务连续两年大跌、另外两大业务也逐渐跑不动的情况下,2025年,健合集团中国区CEO李凤婷还能不能实现中国区120亿的目标?

  半年亏掉3.6亿,离目标越来越远

  2023年初,刚上任健合集团中国区总裁的李凤婷曾定下两个目标:“2023年中国区营收100亿,2025年冲刺120亿”。

  相比于前任总裁安玉婷,她所定下的这个目标已经算是保守的了。安玉婷当时提出的目标是:2023年健合集团中国区的营收达到200亿元。

  即便李凤婷将营收期望目标下调了一半,最终还是没能实现。2023年,健合集团中国区营收为99.73亿元,与李凤婷期望的目标还差了一点点。

  第二个目标恐怕也很难实现。财报显示,2024年健合集团总营收下滑6.3%至130.5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372万元,同比下滑109.23%;中国区营收下跌12.9%至86.85亿元,占总收入的66.6%,而2023年是71.6%,占比也缩水了。

  2024年下半年,健合集团的情况有恶化的迹象。当年下半年整体营收为63.6亿元,下滑8.4%,而当上半年健合集团净利润尚有3.058亿元,但全年亏损5372万元,这意味着下半年净亏近3.6亿元。

  若要在2025年冲刺120亿,健合集团今年中国区营收需要实现38.1%的增速,这远高于它过去五年平均增速(不足10%)。

  对于李凤婷而言,2025年肯定有一场硬仗要打。

  对于2024年业绩下滑的原因,健合集团的解释是:超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收缩,导致其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收入下滑。

  年报显示,2023年,健合集团的婴幼儿营养与护理用品业务(BNC)收入达59.08亿元,同比下滑11.7%。2024年其BNC业务继续遭遇“断崖式”下滑,营收为43.8亿元,同比骤降约25.8%,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也下降至33.6%。

  健合的BNC业务出现下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镁经小组曾做过统计,2016年-2020年,健合集团BNC业务营收一直保持增长,2021年出现下滑,2022年陷入增长停滞,2023年新国标实施后,该业务又开始下滑,并且这一趋势在2024年扩大。

  为何会下滑得这么厉害?财报给出的解释是:一是因为中国婴配粉行业面临人口出生率下降等系统性挑战,同时新国标过渡后市场竞争持续激烈;二是消化渠道中的旧国标产品所需时间比预期长,导致销量下滑。

  所谓的“系统性挑战”,并非健合集团BNC业务下滑的主因,因为在同样的系统性挑战下,其他奶粉品牌依然能实现增长,比如中国飞鹤(06186.HK)去年营收207.49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11%;澳优(01717.HK)去年也实现了增长。

  因此,婴配粉业务卖不动,主要还是其自身的问题。

  奶粉卖不动后,保健品也跑不动了

  奶粉做不好后,最近几年健合集团的业务重心逐渐向保健品领域倾斜。

  先来看看健合集团的业务构成。按业务结构划分,健合集团有三大业务,分别为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ANC)、婴幼儿营养及护理用品(BNC)和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PNC)。

  由于以奶粉为代表的BNC业务表现不佳,健合集团将希望寄托在另外两项业务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NC,也就是保健品相关业务。

  健合集团财报中,对这块业务的叫法是营养补充品,包括Swisse维生素、草本及矿物补充剂,以及合生元婴幼儿益生菌及营养补充品等,其中Swisse是主力军。

  这几年,Swisse线上线下齐发力,不仅积极进驻线下药店等渠道,同时也进驻了小红书、天猫、京东、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除此之外,Swisse还请了迪丽热巴等当红明星代言,赞助《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热播综艺。健合集团还提炼出Swisse的28个SKU,在小红书上种草。

  2023年健合集团董事会主席罗飞曾表示,Swisse全球销售额达10亿澳元,较2015年收购时,增长3倍。

  在Swisse的带动下,2023年健合集团的ANC业务收入首次超过BNC业务,占营收比重分别为44.10%、42.40%,这显示出该集团业务重心的转移。2024年,健合集团三ANC、BNC、PNC业务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51.3%、33.6%和15.1%。

  有分析师和媒体认为:健合集团未来的增长,或许要靠保健品了。

  然而,尽管ANC业务的营收和占比均大幅增长,但它却没有完全成功接手健合集团业务增长的交接棒。2024年,健合集团三大ANC、BNC、PNC业务的增速分别为8.8%、-25.8%、4.4%。ANC业务和PNC业务的增幅暂时没办法抵消BNC业务的下滑。

  以Swisse的高利润营养补充品依然被寄予厚望,健合集团在财报中直言:“高利润营养补充品所得收入仍为核心收入增长动力,其中该品类的维生素、草本及矿物补充剂以及宠物补充品录得双位数增长。”

  然而,高利润营养补充品的增速从2023年的35.3%骤降至2024年的10.4%。2024年,主品牌Swisse斯维诗在中国市场实现同比增长6.9%,占集团ANC销售额的64.7%,其增速较2023年超过30%的增长,同样大幅下滑。

  换言之,以Swisse为代表的营养补充品业务,有点“撑不住”了。

  ANC业务增速不足10%、PNC业务仅微增4.4%,BNC业务大跌25.8%,三大业务线均无法提供足够增长动能。若无法扭转BNC业务颓势或找到新增长极,健合集团距离120亿目标恐怕不是“冲刺”,而是“渐行渐远”。

  婴配粉业务反弹,冲刺120亿仍有悬念

  在婴配粉业务连续两年大幅下滑后,今年一季度,健合集团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消息。

  根据健合集团2025年一季度报,公司实现营收31.699亿元,同比增长10.4%。其中,BNC业务实现营收11.4亿元,同比增长25.3%。合生元婴配粉业务于报告期内实现营收9.016亿元,同比增长44.3%,中国婴配粉业务在超高端的带动下同比增长46.9%。

  一季度婴配粉业绩的大幅增长,是否会成健合集团今年实现120亿目标的契机?关键得看这样的增长源于何种原因、能否持续下去。

  健合集团将一季度婴配粉业务增长归因于电商及母婴渠道新客获取、低基数效应、超高端市场扩张和新国标产品过渡红利这四重因素。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解释更多停留在市场短期波动层面,财报中并未展现企业主动的战略调整,而战略调整恰恰是扭转颓势的核心所在。

  健合集团的战略并没有什么变化,更未涉及产品的调整。根据健合集团2025年的规划,该集团将聚焦“清库存”与“抓新客”两大策略,上半年完成旧国标产品清退,重点渗透2024年新生儿家庭。

  在2月底举行的2025年BNC重点客户迎春峰会上,健合集团中国区CEO李凤婷分享健合中国区战略时提到,新客渗透是实现持续增长关键,接下来BNC业务将重点渗透6-12个月区间的宝妈人群。

  然而,这一增长路径暗藏多重隐忧:首先降价清仓可能损伤其超高端品牌溢价,此外,新生儿数量连续六年下滑,直接压缩了婴配粉的增量空间。

  健合集团的婴配粉业务能否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关系着它今年能否实现中国区120亿的目标,甚至可能关系着中国区CEO李凤婷的去留。

  之前健合集团出现过没达成业绩目标后换人的情况。例如2017年,罗飞提出未来三年实现100亿元销售的目标,但2019年和2020年收入仅分别为109.25亿元和111.95亿元,未能完成目标。2019年,罗飞辞任行政总裁,由安玉婷接任。

  安玉婷上任后提出2023年中国市场收入突破200亿元的愿景,但这一目标也未能实现。2021年和2022年,公司总营收分别为115.48亿元和127.76亿元,增长乏力,200亿目标基本无望。2022年底,安玉婷因个人原因离职。

  业内曾有传闻,健合集团换了好几任CEO,都没能让婴配粉业务重回增长。

  李凤婷的掌舵能力测试,究竟能不能合不合格?就看今年剩下的这八个月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芊蔚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