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份,资本市场板块轮动节奏显著加快,AI医疗公司市场关注度快速攀升,大有赶超此前热门的创新药板块之势。
从资金动向来看,机构调仓路径已清晰显现。截至6月底,多只此前重仓创新药的医疗主题基金、科技主题基金,纷纷对创新药标的进行减持甚至清仓操作,并将释放出的仓位转向AI医疗领域个股,成为推动板块热度升温的重要力量。
长城久嘉创新成长基金经理龙宇飞指出,当前AI医疗赛道内多家公司业绩正逐步走出低谷、迈向触底回升通道,在市场资金阶段性“高低切换”的逻辑下,部分资金有望从前期涨幅较高的板块,分流至估值位置相对较低、且未来一两年存在明确业务突破预期的AI医疗标的,该领域仍有不少具备成长潜力的公司值得深入挖掘。
在市场节奏变换下,智云健康于近日发布2025年中期财报,释放出盈利能力大幅改善的信号。
作为中国最大的慢病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此前主动推进战略优化,果断收缩战略相关性较弱、盈利能力偏低的医疗用品及耗材销售类增值业务,同时完成旗下若干家子公司的处置工作,将核心资源全面聚焦于AI赋能的P2M(从患者到工业)高价值赛道。
如今,2.0战略转型已逐步显现成效,智云健康经营正迈向良性循环,在当前AI医疗板块崛起的趋势下,无疑是值得市场重点关注的一大潜力机遇。
盈利能力稳步提升,经营现金流首迎正向突破
这份中期财报的核心价值,正体现在智云健康财务数据对“转型成效”的直观印证上。上半年公司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各项核心财务指标均释放出积极信号。
其一,同口径财务数据真实反映经营韧性。
财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取得收入8.9亿元,虽然报告口径同比下滑,但若从同口径比较(剔除已剥离及计划剥离的子公司影响),上半年收入实际较去年同期上升20.3%,反映出公司核心业务的增长动力与经营韧性。
盈利能力方面,经调整毛利率达到49.9%,按报告口径上升29.3个百分点,同口径上升4.2个百分点,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显著改善。此外,经调整的净亏损在调整口径下较去年同期收窄23.3%,表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上同样取得积极进展。
整体上,同口径财务分析有效排除了非经常性及非持续经营因素的干扰,更真实地反映了公司持续的营运质量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业务重组后,公司核心的订阅解决方案和P2M解决方案的毛利占比已经高达77.5%。
其二,毛利率快速增长,业务质量驱动特征显著。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上半年毛利率达37.1%,同比增幅超16个百分点,经调整毛利率更是高达49.9%。这一提升主要源于公司业务模式从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转型,主动缩减战略相关性较弱、盈利能力较低的医疗用品及耗材销售相关业务,聚焦高附加值业务。这种业务结构的优化,使得公司资源得以更高效配置,最终直接转化为毛利率的增长。
其三,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为长期发展注入“活水”。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首次实现上市以来的正向经营现金流,金额达2,865万元,意味着其经营状况进入良性循环。
一方面,从负转正印证了此前战略转型方向的正确性,聚焦高附加值业务在提升盈利水平的同时,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现金回流。另一方面,正向现金流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在AI技术研发投入、深化医院与药店端的业务渗透、拓展战略合作伙伴等方面都更具底气。
AI赋能P2M突破,2.0战略转型深度落地
财务数据的优化,背后是智云健康2.0战略的深度落地。以“AI SaaS+P2M”为核心的双轮架构,打通院内院外场景、链接多主体需求,形成具备高壁垒的医疗生态闭环。而上半年各项业务的突破性进展,正是这一战略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要理解这一战略的落地逻辑,首先需明确,P2M解决方案的商业价值,离不开覆盖全场景的SaaS系统搭建数据与流量底座。智云健康自主研发的智云医汇SaaS(医院端)与智云问诊SaaS(药店端),搭配互联网医院平台,恰好构建了从院内到院外的全链条服务能力,通过数据流转提升整个医疗生态的运行效率,为P2M的价值释放奠定基础。
从AI驱动的SaaS底座的实际落地成效来看,院内与院外场景均实现了“量质齐升”。
在院内场景,智云医汇SaaS已覆盖2774家医院,其中百强医院覆盖占比达40%,三级医院渗透率超20%。要知道,三级医院作为医疗资源核心载体,其数字化改造门槛高、合作筛选严,20%的渗透率意味着智云健康已在高端医疗场景建立先发优势。同时,上半年,通过医汇SaaS的AI辅助诊疗功能已经实现了3.7亿元精准营销和P2M的业务收入,充分反映了AI商业化的能力。
而在院外场景,近27万家药店安装了智云AI问诊SaaS,覆盖全国超三分之一的药店。更关键的是,场景覆盖已转化为实际服务量,上半年在线处方数量达近1.8亿张,同比增长53%,单日在线处方接近一百万张,稳居行业龙头地位。这一数据既体现出院外服务的需求旺盛,也证明了AI应用的商业转化能力。
在AI SaaS底座持续夯实的基础上,智云健康顺势升级P2M策略,通过自营产品开发与药企战略合作,打通从患者需求洞察到药品研发销售的价值闭环。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P2M解决方案总收入达2.6亿元,同比大幅提升142.1%。主要依托于自营产品依舒佳林®收入的稳步增长以及和唐净®的推出。而今年3月独家商业化的利普众®奥拉帕利片,更瞄准了中国市场基数小、增长潜力大的细分领域,未来有望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公司还和海外药企合作,通过长期销售权益在中国独家销售莉芙敏®,作为非激素治疗的女性更年期综合症药品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不仅如此,智云健康亦不断丰富P2M管线,目前有8种产品处于注册申请或上市前阶段,具备长期可持续增长动能。例如,治疗罕见病肺动脉高压症的注射用伊洛前列素溶液,预计9月底获“药械通”销售批准、年底前提交药品审评中心,两年内实现全国上市。
若说AI SaaS与P2M是战略的“骨架”,那么AI与技术创新便是填充其中的“血肉”。
智云健康并未将技术局限于基础服务,而是积极探索AI、大数据、可穿戴设备在慢病管理中的深度应用,试图从“效率提升”向“价值创造”跨越。
今年7月,公司“生成式医疗AI大模型构建及在远端决策支持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入围杭州市重点科研计划,印证了其技术方向的前瞻性。
同月,其自研医疗大模型Cloud DTx更取得实质性突破,解锁的妊娠糖尿病治疗新方案被国际顶级医学信息期刊JMIR收录,标志着公司的AI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实践”,在细分医疗领域具备国际认可的科研实力。
这种技术硬实力也获得了行业权威背书,公司上榜毕马威第一届中国健康科技50强,成为健康科技领域的标杆企业之一。
政策与刚需双轮驱动,生态闭环抢占先机
长期来看,外部政策的持续加码与行业生态的加速融合,更成为智云健康未来增长的“助推器”。
政策层面,AI医疗不断迎来“国家引导+地方落地”的双重利好。
就近期来看,7月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审议通过,明确我国AI医疗已迈入规模化、商业化、生态化发展新阶段,有望带动全行业迎来新一轮革新。
紧随其后,浙江和湖北省就在8月先后出台“AI+医疗”新政,将国家战略细化为具体落地目标。其中,浙江计划到2027年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基地,打造医疗智能体集群,突破10项以上医学AI核心技术、建设100个以上医疗健康重点场景;湖北则提出分阶段目标,2025年底前形成卫生健康行业垂类大模型、打造3家人工智能医院示范,2027年实现全省公立医疗机构AI应用场景全覆盖。
这些政策不仅为AI医疗技术落地提供了明确路径,更释放出场景优先、生态共建的信号,而智云健康构建的医疗生态闭环,恰好与地方政策的场景需求高度契合,有望在政策落地中抢占先机。
行业生态层面,AI与医疗的融合正走向刚需期。
亿欧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4年人工智能医学指南数量持续增长,背后是医疗行业对AI的认知不断深化、规范化需求显著提升。
更关键的是,临床端的态度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一、二级医院中近半数医生已使用过AI-CDS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软件,这意味着AI医疗软件正成为提升诊疗效率、降低误诊风险的刚需配置。
这种行业需求的转变,为具备技术实力与场景覆盖能力的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智云健康的医疗大模型已落地妊娠糖尿病治疗等临床场景,SaaS系统更深入医院、药店日常运营,其技术与服务正精准匹配行业刚需化趋势,未来增长具备坚实的需求基础。
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智云健康短期以P2M战略为核心,聚焦稳健现金流与盈利能力,巩固当前的财务改善趋势;中长期瞄准数据资产变现,将积累的海量医疗数据转化为新的收入来源;长远来看,则通过医疗数据共享,链接医院、药店、药企、患者、支付者等所有生态参与者,最终实现个人慢病管理的完整闭环。
这种短期有支撑、中期有增量、长期有愿景的战略布局,不仅让当前的业绩增长具备可持续性,更为公司打开了远超传统医疗服务的成长空间。
结语
总的来说,在AI医疗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从短期的现金流改善,到长期的业务增长潜力,智云健康既有的业务布局与战略规划,正与行业趋势形成深度共振,有望不断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