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的下一个战场,是老板的“控制欲”

市象
Aug 27

飞书的答案是“上帝模式”。

作者|景行

编辑|文昌龙

最近字节内部员工开始私下讨论一个新功能:“为什么飞书个人主页突然让+1能看到每周写了哪些文档和表格?”

据“市象”了解到,近期,飞书正在内部员工灰度测试“个人动态”功能,在员工开启访问权限后,管理者可以看到下属近期的所有表格、文档等工作进度,以及面试记录、差旅记录等信息。换句话说,在权限范围内,管理者能清晰地看到员工的工作进度情况,整个组织的“透明度”在进一步提升。

有人认为,这次灰测其实写了说明文档,强调不会突破既有权限,没那么夸张;但也有人质疑,从功能设想到上线,核心逻辑仍是单向可见,本质上在纵容管理者的“上帝视角”。

此前有飞书用户对“市象”表示,leader阅读权限具体要看企业的权限设置,上级一般看不到聊天记录,但能看到员工的离职文档、上下班打卡时间及地点、以及加班时长。对员工来说,这次相对详尽、透明的“个人动态”功能需要时间适应,工作信息公开意味着可能面临的更高监督强度,而员工往往希望能保留更多的个人隐私。

对飞书而言,变化背后可能是产品定位的微妙转折——在协作层面的红利见顶后,它试图把抓手延伸到管理效率,只不过,效率的对象,从工作流程,变成了员工本身。

01 飞书正在扩“老板的边界”

据了解,这一增强下属可见性的功能尚未全面放开,仍处于灰度阶段,更像是飞书在“治理产品化”方向上的一次内部试探。事实上,早在此次新版内测之前,飞书就已悄然配备了不少“管理者视角”的工具。

除基础的考勤审批等功能外,有管理者展示的飞书后台截图显示,管理者能清晰看到组织不同成员的最近活跃时间、消息是否活跃、发送消息数、创建文件数、创建日程数、创建任务数、参与会议数以及会议时长。此前有用户表示,有企业正在将飞书文档活跃时间、飞书活跃时长等信息纳入员工考核指标。

有飞书用户表示,注册飞书后公司可通过飞书开发者平台开发应用,该应用可授权公司管理者获得员工的用户ID,进而可获取个人的群聊及话题ID,员工的群内聊天消息可以被记录。但除重大情况外,一般企业不会查员工的聊天记录。

当“市象”向飞书智能顾问提问管理者如何进行员工效率管理时,飞书给出了一批产品功能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公共日历、云文档、在线表格、员工汇报。

借助上述工具,管理者能实现从早到晚的员工监督工作——开工时通过公共日历跟进项目进度,并要求团队共同维护,制订日程;在支持200人同时在线编辑的云文档与在线表格中透视工作结果;最后利用飞书的汇报功能,管理员工的日报、周报以及月报。

针对不同行业,飞书能给出对应的员工管理建议。例如针对侧重销售的地产行业,飞书提示可以针对不同员工,搭建月度销售额、成单量、回款明细表格;针对不同门店,搭建客户关系、客户意向、客户价值、销售跟进管理表。

这些数据不仅能生成可视图供管理者一目了然,也能在更新时第一时间通知管理者,针对跟进状态设置超期提醒。此外,管理者可通过智慧考勤功能,监督外勤员工的出勤情况,减少舞弊行为。

这并非飞书组织洞察工具的全貌。飞书官网介绍显示,在飞书企业版及专业级、旗舰级商业版中,管理员可以在成员异常功能中配置异常规则,以便于检测成员的异常行为,如多次导出文档、切换账号、频繁在飞书中截屏录屏等。

对员工来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高度透明的管理工具。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多种员工应对飞书监管的小技巧,例如,不要将聊天消息撤回,而是应该重新编辑;个人对话不要在飞书企业号发布,而是应当尽量选择微信。

在管理者权限上升的同时,员工的安全感如何释放?这或许是飞书管理权限扩张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地方。

02 用钉钉的路子扩圈?

从员工活跃度洞察到个人动态信息,飞书近期的产品演进路径,某种程度上正在靠近钉钉此前的方向——以管理者视角重构协同办公软件的核心价值。

此前,钉钉侧重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视角,飞书更侧重自下而上的员工视角,定位于企业效率提升工具。海底捞首席技术官周浩运曾表示,过去海底捞以自有算法预测销售数据及排班管理,自从使用飞书后:“从原来拍脑门到现在全流程有留痕,并且把效率提升了。”

而现在,二者的差异正在缩小。从会议纪要、智能助手到表格,双方都在建设大而全的一站式企业管理解决方案,钉钉正在效仿飞书强调多维表格能力,而飞书则越来越向组织管理工具靠拢。

背后是二者竞争的白热化,近年无招回归后,钉钉重回创业。从功能看,钉钉推出AI表格,竞争飞书的标杆功能多维表格,双方也都大力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尝试在生态打开局面。

飞书则对钉钉在AI产品功能上的追赶不以为然,今年7月10日,在接受《晚点LatePost》采访时,飞书CEO谢欣语出惊人:“飞书多维表格比钉钉领先至少12个月。”

从客户竞争看,飞书与钉钉早已发起客户争夺战,钉钉从飞书手上抢来了百世快递、微脉等品牌,飞书则从对手手中抢来了伊芙丽、好想你等。

飞书在产品功能层面并不逊色,真正的分野在于,其“管理工具”这一定位尚未在企业管理者心中建立起足够强的“老板视角”心智。

这样看,“个人动态”本质上是一个人效仪表盘,为管理者提供一目了然的洞察:谁在做什么?进度如何?产出是否匹配岗位?对大型组织而言,业务线复杂、团队层级繁多,“可管可控”早已是准入门槛,而非加分项。

此举一定程度上精准对焦企业级市场的痛点:在效率工具赛道“卷”无可卷后,凭借“管理可视化”撬动大客户,争取更高的客单价与续约率。

不过,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从“去层级、去中心化”的协作工具,到强调“监督与可控”的管理中枢,这可能淡化飞书的早期基因。这种转向可能与其核心用户群——注重敏捷与扁平化的创新企业——的文化相悖。

毕竟,对员工而言,“个人动态”带来的透明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便于目标对齐与资源协调;另一方面,高度透明的工作痕迹可能引发“被过度监控”的焦虑。部分飞书用户反馈,他们更希望保留隐私边界,而非让每一份文档、每次出差都成为“被考核”的证据。若过于强调“管理可视化”,可能让员工陷入“如何显得更卖力”的内卷陷阱。

显然,下一步,飞书需要在明确场景与权限边界上下功夫,既满足管理者的“上帝视角”,又避免员工陷入“全景监狱”。这场信任与治理的再协商,不仅关乎飞书的品牌心智,更将决定其在企业服务市场的终局高度。(转载自:市象)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