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系大健康企业的近忧和远虑

滚动播报
Sep 04

(来源:北京商报)

撕掉家电企业标签后,海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海尔”)在大健康产业路上一路狂奔。通过资本运作和战略转型,海尔在大健康领域已手握上海莱士海尔生物盈康生命3家A股公司,初步构建起一个横跨血液制品、医疗器械与医疗服务的大健康产业版图。

然而,规模扩张的背后,业绩隐忧已然显现。今年上半年,上海莱士、海尔生物均交出一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而唯一实现净利增长的盈康生命,是上述3家企业中,净利规模最低的一家。不仅眼前的业绩需要担心,上述3家企业账上均有高额商誉,其中上海莱士账面商誉余额高达83.08亿元,如同一把悬顶之剑。

既有近忧,更存远虑。如何整合资源、提振业绩、化解商誉风险,将成为海尔能否在大健康这片“蓝海”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两家企业业绩下滑

根据中报,今年上半年,海尔系大健康企业中,上海莱士、海尔生物报告期内业绩均出现下滑,仅盈康生命净利出现增长。

上海莱士系3家企业中净利规模最大的一家。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莱士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39.52亿元,同比下降7.06%;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为10.3亿元,同比下降17%。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以来,上海莱士始终保持中报净利增长的趋势。今年上半年也是上海莱士自2022年以来中报净利最低的一年。此外,报告期内,公司血液制品生产及销售业务的毛利率下滑至37.74%,同比下滑3.14%。

海尔方面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莱士的业绩下滑主要为产品价格承压、高基数需求回落叠加投资收益同比减少影响。尽管短期业绩受市场环境影响承压,但公司在浆源、产能、技术上的核心优势未发生变化,“拓浆+脱浆”战略的持续落地将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海尔生物则已连续四年出现中报净利下滑。财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尔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约为11.96亿元,同比下降2.27%;归属净利润1.43亿元,同比下滑39.09%。2022—2024年,海尔生物半年度归属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47.55%、7.36%、15.84%。

海尔生物在半年报中表示,报告期内业绩下滑主要系外部环境、新建产能爬坡和公司主动中长期战略投入等因素综合影响。未来随着行业景气度回暖和创新品类加速放量,公司整体业绩后续有望得到改善。

盈康生命系海尔系大健康版图中,唯一上半年净利增长的企业,也是三家企业中净利规模最低的一家。财务数据显示,盈康生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43亿元,同比增长2.4%;归属净利润6182.72万元,同比增长12.82%。

均有高额商誉悬顶

值得注意的是,海尔系大健康板块中的3家企业,账面均存在高额商誉。

上海莱士商誉规模最高。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上海莱士账面商誉进一步激增至83.08亿元,上年同期为50.73亿元,出现大幅增加。

据悉,上海莱士控股合并郑州莱士、同路生物、广西莱士、浙江海康以及南岳生物后,在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报告期内,上海莱士新增商誉主要系本期并购南岳生物所致。

据上海莱士公告,公司斥资42亿元收购南岳生物100%股权。根据上海莱士与标的公司原实际控制人刘令安协商一致,若2025年度标的公司采浆量达到305吨,则公司应另付刘令安或有对价5000万元。南岳生物已于今年6月完成了相关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此次并购增加公司商誉约32.35亿元。

上海莱士直言,如果郑州莱士、同路生物、广西莱士、浙江海康以及南岳生物未来经营状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则可能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从而对公司当期损益造成不利影响。

盈康生命报告期内商誉也出现明显增加。财务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盈康生命账面商誉余额为10.12亿元,上年同期为6.93亿元。此外,海尔生物上半年末商誉余额为7.59亿元。

这3家公司的高商誉问题,在海尔大健康产业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容忽视。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尔旗下3家大健康企业账上均有高额商誉,若被并购企业业绩不佳,可能引发商誉减值,对企业净利润造成较大影响。

海尔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一直以来,上海莱士、海尔生物及盈康生命3家公司在挑选并购标的时均遵循严格的标准,确保选中的标的具备优质资质和良好发展前景,并进行审慎评估合理确定并购价格,从源头上把控商誉规模,降低后续减值风险。业务层面,全力发挥集团内部协同优势。管理层面,向被并购企业输出成熟的管理模式与优秀的企业文化,推动其管理流程标准化、信息化,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保障被并购企业业绩稳定增长。此外,引导旗下各上市公司专注核心主业,明确自身战略定位,避免因盲目多元化并购而带来风险。

针对如何应对商誉风险,邓勇提到,一是加强业务整合与协同,提高被并购企业的业绩,从根本上降低商誉减值风险。二是加强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监管和风险评估,建立健全的商誉减值测试机制,定期对商誉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商誉减值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三是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增强企业应对商誉减值风险的能力。

需平衡资本扩张与稳定经营

从3家公司的业务布局来看,上海莱士、海尔生物面临着一定的行业性挑战。

资料显示,上海莱士的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血液制品,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

上海莱士所处的血液制品行业竞争已日趋白热化。随着国内血液制品企业不断整合扩张,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面临压力。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是上海莱士需要应对的挑战。

海尔生物主要面向医药生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生命科学用户和医院、疾控、血站、基层公卫等医疗卫生用户,提供涵盖低温、实验室、院内用药、血液技术等多个产业领域的数字场景综合解决方案。

海尔生物主营的低温存储设备市场近年来呈现下行趋势。为了抵御低温存储的下行趋势,海尔生物加大了对包括智慧用药、血液技术、实验室解决方案等在内的新产业布局。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验室解决方案、智慧用药、血液技术等产业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整体来看新产业占收入比重进一步提升至47%,同比实现7.27%的增长。

盈康生命则聚焦打造预诊治康全产业链生态平台,提供以肿瘤为特色的医疗服务以及关键场景、关键设备的研发、创新和服务。

海尔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海尔集团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主要以旗下盈康一生为核心生态品牌,盈康一生坚持原创科技,聚焦临床价值,推进数智融合,深耕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技三大产业,构建起科技与数智驱动的大健康产业生态。

在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看来,海尔在大健康领域的发展思路主要围绕产业生态构建与战略协同展开。通过并购整合与自主孵化相结合的方式,海尔快速切入生物医疗、智慧医疗、生命科学等细分领域,形成从研发、制造到服务的全链条布局。其核心逻辑是利用自身在制造、供应链管理和全球化渠道方面的优势,赋能医疗健康产业,同时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技术积累和市场扩张。

“海尔需在资本扩张与稳健经营之间找到平衡,通过精细化运营和长期战略耐心化解短期挑战”,梁振鹏如是说。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在大健康领域的产业整合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底,海尔曾筹划由海尔生物吸收合并上海莱士,试图通过整合两家公司业务,实现协同效应。然而,这一并购最终未能成功。

北京商报记者 丁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