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正在点燃一场“野火”

国际财闻汇
Sep 03

彭博社宏观策略师Simon White近日发文称,美国财政部为抑制债券波动性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能正在为市场埋下隐患——这些政策表面上维持了稳定,实则可能加剧潜在波动,最终或导致收益率曲线陡峭化。

White在报告中用“野火”比喻美国国债市场的潜在风险:正如过度干预自然火灾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灾害,财政部对债市的频繁干预虽在短期内压低了波动性,却可能使长期风险不断积累。

“微观管理”或适得其反

美国财政部近年来推行国债回购计划,旨在提升市场流动性并改善现金管理。其政策核心是通过购买流动性较低的“非主流”债券,并以高流动性“主流”债券替代,从而减轻市场摩擦。

在今年7月发布的季度再融资招标中,财政部宣布将10至20年期、20至30年期的债券回购频率从每季度两次提高至四次。回购规模也显著上升——今年以来回购总额已达1380亿美元,远超2023年同期的790亿美元。

此外,财政部还刻意降低长期债券发行比例。财政部长贝森特曾明确表示,在国库券融资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增加长期债务发行。这一策略在特朗普政府施压美联储降息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流动性改善背后的隐忧

尽管部分市场指标显示流动性状况有所改善——例如彭博国债流动性指标(衡量个券偏离理想收益率曲线的程度)回升,交易商资产负债表上的国债库存也有所下降,但White认为,这些改善可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由于债券基金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债期货来对冲久期风险,市场对实际债券的需求正在下降。那些不被青睐的“非主流”债券可能正逐渐堵塞交易商的资产负债表,而交易商本是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提供者。

White指出,虽然财政部对非主流债券提供的持续需求可能鼓励更多交易,从而改善整体流动性,但这一机制的效果仍待观察。

期限缩短或引发曲线陡峭

White认为,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财政部的回购政策与长期债券发行减少的双重作用,将缩短美国债务的加权平均期限(WAM)。这一变化通常会导致收益率曲线陡峭化。

其原因在于短期负债(如国库券)的需求相对缺乏弹性。短期利率整体虽不一定会因国库券供应增加而大幅波动,但边际上会分流对长期债券的需求,从而推高长端收益率,使曲线变陡。

收益率曲线陡峭化通常不利于债券市场的波动性管理。曲线越陡,远期利率与即期利率差距越大,收敛路径的不确定性也就越高,这通常会导致隐含波动率上升。

政策的两难:防火还是助燃?

当前债券市场的波动率正处于历史低位。彭博MOVE指数(衡量美国国债隐含波动率)目前与已实现波动率几乎持平,而历史上该指数多数时间明显高于实际波动率。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资产类别相比,债券波动率也处于相对低位。MOVE指数目前低于信用波动率、股票VIX指数、外汇波动率、原油波动率乃至VIX自身的波动率。White警告,这种普遍偏低且持续下行的波动率并非市场韧性的标志,而是脆性的表现,一旦反转可能剧烈而突然。

美国财政部的政策本意是防止再次发生类似2020年3月的“基差交易”崩盘——当时这场危机迫使美联储大规模扩张资产负债表,且其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化。

然而White认为,当前政策可能恰恰走向其目标的反面:人为压低波动性可能导致未来出现更大幅度的市场调整,更高收益率、更陡收益率曲线以及更差的流动性环境或许难以避免。

正如加州的火灾管理政策——扑灭所有小火苗却导致灌木丛持续积累,最终一旦起火反而酿成巨大灾难——美国财政部试图严防债市场波动,也可能在无形中助长了一场未来可能失控的“金融野火”。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