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业务“跑马圈地”退潮后,转型创新路在何方?

市场资讯
Sep 0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北京商报

  2025年上市银行中报披露季收官,曾以“发卡量论英雄”的信用卡业务正显现出清晰的调整态势。9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梳理A股上市的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半年报发现,在15家银行中,有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呈现贷款余额收缩、交易额同比下滑态势,部分银行还伴随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的双升。行业从“跑马圈地”的增量时代已全面转向存量优化,转型步入深水区。

  全面进入存量优化阶段

  曾以“拼发卡、抢份额”为核心的信用卡跑马圈地扩张时代正式落幕,存量客户竞争、消费信心不足、部分客户偿债能力下降等共性因素下,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同步显现出贷款余额规模收缩、交易额降温态势,部分银行还叠加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升”的压力。

  从A股上市的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业务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15家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呈现多降少增格局。其中,11家银行出现下降:中国银行收缩最为显著,该行上半年信用卡贷款金额5109.69亿元,较年初减少13.89%;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紧随其后,降幅分别达9.23%、8.07%;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邮储银行的降幅也均超5%;即便以10549.48亿元信用卡贷款余额规模位居首位的建设银行,也微降了1.03%。仅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4家实现余额增长,成为上半年信用卡业务规模中的“少数派”。

  作为衡量业务活跃度的核心指标,14家披露信用卡交易金额的银行呈现头部企稳、多数下滑的态势。其中,招商银行以2.02万亿元交易额领跑,建设银行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金额、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信用卡消费额均在万亿以上;但即便如此,招行交易额仍较同期下降8.54%。此外,华夏银行、中信银行交易金额下降均超过10%,民生银行信用卡电子支付交易规模下降7.08%。

  资深信用卡专家董峥分析指出,部分银行信用卡交易总额的下滑是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一方面,近年监管持续强化信用卡资金用途管控,严禁资金流入房地产、投资理财等领域,倒逼银行收紧信贷政策、优化客户结构,对违规用卡的削减与核销也直接影响短期交易规模;另一方面,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大额非必需消费意愿受抑制,而头部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场景化消费信贷产品,凭借便捷性分流了部分年轻客群,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卡交易的压力。”

  不良分化与规模承压并行

  在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的同时,部分银行还面临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双升”的双重压力。从不良余额来看,11家披露数据的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合计达1626.9亿元,较年初增加58.85亿元;其中6家银行余额同比上升,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增幅尤为显著,分别达25.73%、10.01%,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也有不同程度增长;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控制效果显著,余额较年初下降17.15%。

  不良率方面,12家银行中,仅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3家实现不良率改善,较年初分别下降0.16个百分点、0.26个百分点、0.36个百分点,招商银行1.75%的不良率与上年末持平;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工商银行等8家银行不良率均有上升,增幅区间在0.05个百分点至0.63个百分点。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去年以来信用卡业务规模收缩和部分不良承压的双重态势,既与行业环境存在关联,同时也源于部分机构在发卡、授信侧较为粗放,导致资产质量面临压力,而此类短期难以消化的贷后压力又传导至贷前,致使前端获客、发卡侧进一步收紧。

  从行业整体规模看,央行披露的数据也印证了信用卡的存量调整趋势。据央行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5年二季度,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7.15亿张,较2024年四季度的7.27亿张减少0.12亿张。

  面对业务短期承压,多家银行管理层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给出了明确解读。招商银行副行长兼财务负责人、董事会秘书彭家文表示,该行今年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总体承压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信用卡业务收入,“信用卡收入与其交易量直接关联。上半年招行信用卡的交易量突破2万亿,虽同比下降8.3%,但信用卡交易的市场份额提升了0.3个百分点”。而交易量下行的核心原因,与当前消费市场增速尚未完全恢复密切相关。

  平安银行管理层也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及信用卡业务动态:“多重因素影响下,我行信用卡业务正处于企稳回升过程中。一方面,宏观消费市场处在转型修复关键阶段,已显现温和复苏态势,但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仍较大,信用卡行业整体仍承压;另一方面,我行过去一段时间也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初心,通过主动优化客群结构、改进获客与消费相关策略,业务整体节奏处于恢复过程中。后续,我们也会积极把握整个环境市场逐步回暖的机会,坚定转型的步伐,加快结构的调优,争取信用卡自身业务早日实现优于整个信用卡行业的业绩表现。”转型突围之路何在

  业务数据调整背后,银行业正主动发力优化资产质量,为信用卡业务转型铺路。今年以来,银行业加速信用卡不良资产出清,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已发布近千条不良贷款转让公告;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规模达370.4亿元,同比激增7.6倍,其中信用卡透支不良占比14%。

  苏筱芮表示,不同机构的不良处置力度、效果存在差异,与各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结构、不良资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策略等因素有所关联,银行机构需从获客策略、目标客群调整、风控手段升级等角度来稳定资产质量,同时也需强调规范用卡行为,加大对金融黑灰产等的治理。

  在不良“减负”的同时,存量市场的创新与差异化竞争,正成为银行信用卡业务转型的核心方向。苏筱芮建议,在消费提振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银行信用卡业务需聚焦产品创新、场景应用与资产质量,推动经营策略从“发卡获客”转向“精耕存量”,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以价值贡献重塑业务逻辑;此外,将信用卡与储蓄、理财、贷款等零售业务融合,构建综合服务生态,能提升高端客群服务质量与留存效率,为银行创造更多盈利空间。

  董峥则进一步明确了差异化竞争的两大路径:“一个是满足高端客户需求,挖掘高端客户的价值,另一个则是满足基础客户刚性需求。基础客户需求则较为简单,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支付和信贷便利。高端客户的需求是多样的,不仅局限在消费领域,更要落脚在体验上。”只有在信用卡行业完成深度调整并形成新业态格局,才有可能让行业整体朝着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风控能力、生态布局和数字化运营能力将重构信用卡行业的竞争格局。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