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家电之王”豪赌医疗,飞利浦不敌中国黑马?

蓝鲸财经
Sep 01

出品 | 子弹财经 冯羽

对于荷兰巨头飞利浦,如果你的印象还停留在剃须刀和小家电,那它最近的转型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这家靠生产灯泡起家的公司,在上个世纪不放过任何一个拓展业务边界的机会,从照明、收音机、电视机、传统小家电,到半导体、医疗影像设备,这个传统工业制造时代的“巨无霸”试图将触角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大而全的业务版图并未给飞利浦带来丰厚的利润,因而从上个世纪开始,飞利浦开始集中“甩卖”旗下业务,到本世纪初,更是仅保留了部分小家电和医疗健康这样利润率较高的核心业务。

如今,飞利浦医疗和西门子医疗、GE医疗并肩站立,被称为“GPS”医疗影像设备三巨头,但它的烦恼却从未消散(编者按:“GPS”取自三家企业英文名称首字母,分别是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飞利浦Philips与西门子Siemens)。

面对国际化巨头在华逐步铺开本土化业务,以及以超声为代表的医疗影像设备掀起自主可控发展浪潮,飞利浦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在中国市场。

随着AI能力成为医疗影像巨头们的必备技能,中国医疗企业更是开启了弯道超车的步伐,飞利浦又该如何自处?

1、甩卖家电,押注医疗

飞利浦曾经拥有“无所不能”的过往。

130多年前荷兰的埃因霍温小镇上,弗雷德里克和他的儿子杰拉德在一家小的碳丝灯泡工厂里孕育了飞利浦品牌的雏形。

凭借对技术的钻研和工程师般的执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飞利浦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碳丝灯泡生产商之一,但其野心不止于照明。

1927年生产收音机,1939年推出电动剃须刀,1949年销售电视,1963年推出小型盒式磁带,1982年推出吐司机,1994年推出咖啡机,1997年与索尼公司合作推出DVD.....到1996年,飞利浦营收已突破400亿美元,成为横跨多个工业细分领域的巨无霸集团,堪称欧洲的“小家电之王”,更是中国人眼中高品质家电的代名词。

在半导体领域,飞利浦也同样埋下了巨头的种子。自1953年成立半导体事业部,飞利浦通过收购很快在半导体领域站稳脚跟。

不过,飞利浦的高光时刻终结于2000年前后。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灭,消费电子和半导体业务面临亏损,飞利浦很快体会到作为巨无霸的无奈之处,业务盘根错节,尾大不掉,也让这个工业巨头行动变得愈发缓慢。

很快,飞利浦梳理了旗下业务,决定当断则断,果断剥离低毛利的业务,聚焦医疗健康领域,但这无异于一场豪赌,毕竟彼时的医疗健康业务对集团收入的贡献远远算不上出色。

2004年,飞利浦以3.58亿美元将PC显示器业务出售给冠捷科技;2014年,飞利浦将LED业务和通用照明业务整合组成独立公司飞利浦照明,又把LED芯片制造和汽车照明业务合并成一家名为亮锐的公司。

2021年,飞利浦更是宣布以37亿欧元将其家用电器业务出售给亚洲最大私募基金高瓴资本 ,加上为期15年的品牌授权净现值7亿欧元,总交易额达44亿欧元。

除保留电动牙刷、剃须刀等高附加值产品,飞利浦一度引以为傲的小家电业务几乎全部甩卖干净,现如今市面上所见飞利浦产品也多为代工贴牌生产,被戏称“小家电圈的南极人”。

随着甩卖半导体业务、退出股权,其在半导体行业也声量势微,而脱胎于飞利浦的ASML恩智浦已经成为行业领军企业——2024年恩智浦的营收为126.14亿美元,ASML的营收高达305.72亿美元。

在决定聚焦医疗健康领域后,飞利浦又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并购了一系列医疗产业链公司。到2005年,飞利浦医疗部门收入已占据其总销售额的20%。

如今,飞利浦的收入主要分为三大板块:诊断与治疗业务、护理业务以及个人健康业务(包含剃须刀、电动牙刷等)。

飞利浦官网显示,目前公司医疗产品包括CT扫描仪、核磁共振仪、超声扫描仪、心电图诊断系统、AED除颤仪等。

(图 / 飞利浦官网)

进入中国市场40年,与其说是飞利浦甩卖业务、“断腕重生”,倒不如说它一直在探索全新的业务边界,力争闯进医疗器械领域的巨头排位赛,但这一过程走得并不如以往顺利。

2、在中国市场营收下滑,进口超声不香了?

虽然已位列医疗器械头部阵营,但飞利浦最新季度的财务表现却并不亮眼。

根据飞利浦财报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3.4亿欧元,同比下降2.8%,净利润同比下降46.9%。

分业务看,诊断与治疗板块实现销售收入20.84亿欧元,同比下降4%;护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2.72亿欧元,同比下降5%;仅有个人健康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实现销售收入8.62亿欧元,同比增长3%。

对比GPS其他两个企业,飞利浦上半年的表现也难言优秀。

根据三家公司最新发布的财报,2025年1月至6月,西门子医疗实现营收115.71亿欧元,同比增长7%;GE医疗实现营收97.8亿美元,同比增长3%;飞利浦医疗实现营收81.74亿欧元,同比下降1.77%。

在中国市场,2025上半年西门子医疗营收达12.35亿欧元(约合14.3亿美元),GE医疗营收达11.6亿美元,飞利浦医疗营收为5.79亿欧元(约合6.7亿美元),同比下滑了11%,远逊于西门子医疗和GE医疗。

显然,飞利浦正在重拾中国市场对其的信任。

早在2021年,飞利浦就深陷产品召回风波,旗下呼吸机使用材料疑释放致癌物质,此后飞利浦旗下更有多款呼吸机产品被持续召回。

截至目前,飞利浦已完成99%的睡眠治疗设备更换,并于今年第一季度支付了10.25亿欧元(约合11.98亿美元)的和解赔偿。

(图 / 飞利浦官网)

而超声作为中国四大影像设备中装备数量最大、检查人数最多的图像分析诊断工具,也是飞利浦重点布局的业务之一。

从产品定位来看,超声根据价格可分为低端(50万元以下)、中低端(50万-100万)、中端(100万- 150万)、中高端(150万-200万)、高端(200万-250万)、超高端(250万元以上)。

其中,在中低端超声领域,国产厂家不断进步,基本已经完成自主可控。而高端超声占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心脏超声、妇科超声领域。

飞利浦在心脏超声领域占据优势,GE医疗产线齐全,在妇产超声领域占优,高端以及超高端超声也成为巨头们竞争的重点。

而在国内市场,国产医疗器械厂商已经向飞利浦等巨头发起总攻。

早在2021年,国家财政部及工信部就联合发布《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审核指导标准(2021 年版)》,明示了政府/事业单位采购国产医疗器械及仪器“建议”的比例。

在超声领域,除了具备心脏超声、具备手术定位引导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建议50%采购国产外,便携式彩色超声诊断仪、(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均建议100%采购国产,进一步加速自主可控的进程。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国内低端超声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中端超声国产设备比例也在逐步提升。

其中,国产医疗龙头迈瑞医疗在2013年以1.05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超声诊断系统生产企业ZONARE医疗系统后,逐步推出了高端系列的超声;联影医疗也是国内CT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市占率排名第二,其MR设备(磁共振成像系统)在国内市占率第三,自主可控进程不断加快。

眼见国产医疗厂商纷纷走向自主可控发展方向,飞利浦也对中国市场愈发重视起来。

据飞利浦全球首席执行官贾博瑞透露,中国市场为飞利浦贡献了约10%的全球营收,稳居公司全球第二大市场位置。

目前,飞利浦已将CT等核心业务的部分研发、管理团队迁到中国,飞利浦中国生产并交付中国市场用户的大型医疗设备,已经实现近100%本地率。同时其还在华设立了五个综合性生产基地。今年,飞利浦又宣布将在北京扩大创新布局。

“在中国,为中国”,近年来飞利浦一直加速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运营,以应对日渐复杂的本土化竞争,而这注定是一场艰巨的持久战。

3、AI医疗影像,重开赌局

过去在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影像链中的核心部件至关重要,包括探测器、球管等,早年由于核心元器件长期依赖进口,一度导致国产医疗影像企业无法竞争高端市场。

然而,近些年随着核心部件的国产化率提高,影像设备的国产化也会变得更快。

除了硬件升级之外,AI对医疗领域的渗透也将全球医疗影像设备公司搬上新的牌局。

(图 / 飞利浦官网)

热潮之下,即便是互联网大厂也渴望分得一杯羹。

例如,腾讯健康在今年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智能体“健康管理助手”可以充当“健康哨兵”,以体检报告、检验检查报告智能解读为基础,帮助用户动态分析健康状况,给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

京东健康也在聚焦打造“京医千询2.0”,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医疗人工智能从全科服务向更复杂专病领域纵深拓展。

飞利浦也一直试图在医疗服务领域探索更多AI应用场景。

今年8月14日,飞利浦宣布,将在美国制造业与研发领域投入超过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约11亿元),重点推进人工智能(AI)驱动的超声设备创新。

为了解决用户对AI医疗的不信任问题,飞利浦还提出了几大AI策略,例如让AI无缝融入医疗工作流程,强化人机协作、在诊断中保留医生最终决策权,与医疗机构、初创公司及监管机构合作共建AI生态等。

产品方面,飞利浦围绕AI赋能的影像平台持续加速商业化。SmartSpeed Precise MRI平台获FDA 510(k)批准,成为全球首个集成双AI模型的磁共振成像加速方案,可实现扫描速度提升至3倍、图像清晰度提升80%;在护理业务方面,飞利浦继续强化其AI虚拟监护能力,核心产品包括Patient Information Center iX(PIC iX)与IntelliVue系列;在个人健康领域,飞利浦还专门推出AI定制化算法的i9000系列剃须类产品。

(图 / 飞利浦官网)

如果说在传统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国产企业尚在苦苦追赶,那么在全新的赌局上,当AI逐步成为绑定客户和提高利润率的关键时,中国医疗器械公司也加快了弯道超车的速度。

以联影智能为例,其是联影集团2017年成立的人工智能子公司,是一家提供全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医疗AI企业,产品可应用于医疗影像分析、智能诊断辅助、数据管理等领域,已推出100多款医疗AI产品。

目前,联影智能已获批 22张NMPA二类证,12张NMPA三类证,15款应用获批FDA认证,13款应用获批CE认证,2020年度至2023年度营业收入保持约90%复合增长率。

在今年WAIC分论坛上,联影智能还展示了全球唯一的胸部一扫多查智能体。

依托胸部平扫影像,可自动检出肺结节、骨折、肺气肿、主动脉增宽等73种胸部常见异常,其平均AUC值达94%。

其母公司联影医疗同样是医疗领域的领军企业,2024年联影医疗的海外收入达到22.2亿元,同比增长35%,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1.55%。

飞利浦对AI的布局则始于更早时间。自2013年将AI纳入战略布局,飞利浦持续保持年均投资17亿欧元用于研发,其中60%用于软件开发。

不过当前,影像AI的商业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的B2B模式,例如医院超声科采购、科研合作以及设备厂商打包集成。2024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医院尝试将AI纳入影像绩效分成系统,但普遍覆盖率仍低,付款逻辑与周期并不稳定。

AI影像设备商业化前途并不明朗,这也意味着迈瑞、联影重新和飞利浦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