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蔚来Q2业绩会实录:目标Q4每月交付5万台

新浪科技
Sep 02

专题:聚焦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财报

  北京时间 9月2日晚间消息,蔚来(NYSE: NIO; HKEX: 9866; SGX: NIO)今日发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为190.087亿元,同比增长9.0%,环比增长57.9%。净亏损49.948亿元,同比减亏1.0%,环比减亏26.0%。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调整后的净亏损为41.267亿元,同比减亏9.0% ,环比减亏34.3%。

  详见:蔚来第二季度营收190亿元 经调净亏损41亿元

  财报发布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CFO曲玉出席了随后召开的电话会议,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

  以下是分析师问答环节部分内容:

  花旗证券分析师Jeff Chung: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 ES8 和 L90 的产能、产能爬坡节奏,以及今年剩余时间的交付目标。鉴于目前订单积压情况严重,我们能否期待集团 12 月单月交付量达到 5.5 万辆或以上?

  李斌: L90 和 ES8 的整体需求现在确实是非常强劲的,应该说比我们原来预计的要更强劲一些,所以我们也和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一起在全面提升产能。目前我们的计划目标是,对于 L90 希望 10 月份能够做到全供应链 15000 台的产能;对于 ES8 ,有产能爬升的过程,我们希望在 12 月份能够做到 15000 台的单月全供应链产能。针对今年的需求和供应情况,我们目前的目标是今年四季度平均每个月能做到 5 万台的交付量,也就是说四季度能够超过 15 万台的交付量。

  Jeff Chung: 第二个问题关于毛利率,以及四季度能否在净利润层面实现盈亏平衡。我们看到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58%,但毛利润环比增长超过 100%。能否进一步说明下半年整车毛利率的走势,以及非整车业务毛利率的走势?另外,具体而言,管理层如何看待 L90 和 ES8 各自的毛利率水平情况?

  曲玉:我把公司从二季度开始的毛利趋势跟大家讲一下。二季度整车的毛利率在 10.3%。主要的原因是二季度产品处于切换期。我们 2025 款的 “5566” (ET5、 ET5T、ES6、 EC6)是在 5 月中下旬逐步完成切换的,从整体销量占比上来讲,整个 72000 多台的二季度销量里面,5566 的占比大概只占了交付的 20%。所以对于二季度的整车毛利提升,相比一季度没有那么多。

  到三季度,随着蔚来品牌的 5566 完成切换,以及三季度 L90 开始交付,我们的整车毛利润将会逐步的提升。到四季度,刚刚李斌也提到 ES8 将从 9 月下旬开始交付,四季度 L90 和 ES8 都是全季度的交付,我们的毛利目标还会再进一步提升。到四季度盈亏平衡的时候,我们整车毛利率的目标是在 16%~17% 之间。

  过去十年的纯电技术积累,关键零部件的自研,以及我们持续的采购和成本控制的措施,使得我们在像 L90 和 ES8 这样的新车型上,不仅能够做到有竞争力的产品,还实现了系统性的全面降本。到四季度我们在 L90 和 ES8 的毛利率目标,希望能够做到 20%。

  其他业务的利润率,在今年的二季度实现了 8.2% 的正向毛利率。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存量用户带来的,包括售后服务和金融服务方面所推动的利润提升,能源服务的亏损收窄,当然更重要的还有就是我们在二季度,也在对外的技术服务上也实现了较大的利润。综合来看,二季度实现了跟以往季度相比较大的提升。

  对于我刚刚提到的对外技术服务,它会随着车型周期的变化而出现波动,所以不是每个季度都比较稳定的。对于其他业务的毛利,我们希望环比能够实现盈亏平衡,或者保持微亏的状态。

  瑞士信贷分析师Bin Wang:我想了解关于公司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的更多细节。第一个问题,公司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研发费用分别是多少?我记得之前管理层提到四季度研发费用目标接近 20 亿元,目前是否仍维持这一指引?第二个问题,销售、一般及管理费用(SG&A)是否也维持此前指引?最后一个问题,“盈亏平衡” 具体指什么?是指营业利润(OP)层面的盈亏平衡,还是毛利层面的盈亏平衡?是基于公认会计准则(GAAP),还是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AAP)?

  曲玉:关于盈亏平衡的目标,我们还是维持Non-GAAP口径的盈亏平衡。回到你讲的两个问题,对于 R&D 的指引,我们其实从二季度开始,在研发费用上做了其实很多的工作。结合我们的基本经营单元的机制,整体目标是在不影响主线产出的情况下,逐步去提升研发效率,这就意味着我们接下来的产品规划、研发,其实是不会受到影响的。第二,我们还是要迫使整个团队去提升效率,所以在整体研发指引方面,我们还是希望在三季度和四季度实现季度Non-GAAP 20 亿的的目标。

  关于 SG&A,公司会结合基本经营单元的机制去逐步提升这方面的效率。从二季度来看,整体销量在 7 万台, SG&A 占销售的比例还是会高一点,但随着销量和销售收入的提升,效率会逐步提升。三季度我们有很多新车型上市,整体市场活动和市场费用会多一些,还无法实现整体盈亏平衡的目标。但到了四季度,我们希望实现Non-GAAP口径的 SG&A 占销售比例降低到 10% 以内,来帮助我们实现四季度Non-GAAP盈亏平衡的目标。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Tim Hsiao: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新车型规划。鉴于 L90 和 ES8 需求旺盛,但受限于产能,公司是否会调整后续车型的发布时间表?另外我们注意到,部分新车型的发布时间明显推迟到了 9 月下旬。管理层能否介绍未来几个季度新车型规划的最新进展?

  李斌:确实从产能上来讲,我们现在肯定是优先保障 L90 和全新 ES8。在乐道业务上,连 L60 的产能都要给 L90 做一些让步,当然乐道 L60 也需要等。所以我们现在整个公司有四款车是订单在等生产和交付的,即 L90、全新 ES8, L60 和 FY 萤火虫。乐道这边的情况,在 10 月份会得到比较大的缓解,主要是因为电池的产能从 10 月份开始,应该能够提升到比较合理的水平,过去几个月我们和电池方面的合作伙伴一道增加了供应。总的来说,四季度我们希望把乐道的全供应链产能提升到每个月 2.5 万辆。

  蔚来品牌方面,现在主要的挑战也是全新 ES8 所使用的 102 度电池,其需求确实比我们原计划的要好,所以我们最初对于电池供应方面的预估保守了一些。目前我们和电池合作伙伴也在全力以赴地提产,四季度,蔚来品牌的整体产能目标也定在了每月 2.5 万辆的水平。

  FY 萤火虫品牌方面,产能目前也出现了稳步提升的情况。四季度希望其高峰产能能够达到每个月 6000 台左右,这样三个品牌加起来的产能峰值差不多可以达到 5.6 万辆,支持我们实现每月 5 万辆的交付量,这是目前我们在产能和交付方面的规划。

  考虑到当前产能需优先满足现有强劲需求,我们今年不会有新车型交付。原本计划今年发布的乐道 L80,因暂无额外产能支撑交付,所以今年暂不安排交付;至于是否发布,仍会结合市场情况进一步观察。 后续产品规划方面,除乐道 L80 外,蔚来还将在明年推出两款大型SUV,包括ES9,以及大五座SUV ES7,算上 L80,明年共计有三款大型SUV将实现交付。 今年NIO Day蔚来日的核心,将围绕全新 ES8 的上市展开,会结合 ES8 的上市节奏,以这款车型的发布作为活动重点。

  Tim Hsiao:第二个问题关于定价策略,我们注意到 L90 和全新 ES8 上市时均采用了极具竞争力的定价策略,所以想了解:这种定价策略是否会应用于后续所有新车型?另外,对于明年新车型的利润率,我们该如何看待?当明年新车型陆续投放市场后,怎样的利润率水平会更具可持续性,且能达到合理均衡状态?

  曲玉:我们长期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20% 的综合毛利率,且分品牌有明确毛利规划:蔚来品牌要在 20% 基础上向25%迈进,乐道品牌需维持15%以上并争取更高,萤火虫品牌则目标10%左右。至于已上市的ES8、L90,以及明年将推出的新车型,我们在产品定义阶段就做好了充分准备,力求用扎实的成本控制支撑有竞争力的定价。因此无需过度担忧,相较上一代产品,这一代车型具备足够的成本优势,这背后,正是依托技术积累、自研突破及各项成本管控措施实现的降本成效。

  中金证券分析师Jing Chang:我的第一个问题依然围绕 L90 和 ES8 展开。目前我们已看到,这两款新车型不仅彰显了我们更强的产品实力,定价也极具竞争力,同时还保持着稳健的毛利率。此前管理层已经向我们介绍过技术及平台升级相关情况,除此之外,能否再分享一下这两款新车型取得成功的背后经验?比如在供应链、经销商网络等方面可能做出的调整或优化。

  李斌:确实我们新一代产品的竞争力是非常强的,可以说具备非常综合的竞争力。从产品能力与成本竞争力来看,核心仍源于技术创新。比如我们的900V高压平台,能对电驱及各类高压部件进行高度集成,在轻量化、性能优化上成效显著,而轻量化技术本身,也能带来明显的成本优势。这种集成设计与技术创新,既提升产品体验竞争力,也强化成本竞争力。大家能看到L90、全新ES8的前备舱、后备箱储物空间充足,正是得益于这类集成研发能力。智能化层面,全新数字架构(中央计算单元+区域控制器)同样高度集成,既支撑了丰富智能功能,又在成本和重量控制上具备优势。以智能保险丝为例,其集成度大幅提升:原先车辆保险丝需近10公斤、8升多体积,如今集成到主板后,不仅能精细化管理全车电力功耗,还同步优化了体验、降低了成本。从这些例子能明显看出,技术创新既能提升用户体验,也能带来成本竞争优势。以芯片为例,尽管研发投入大,但我们的旗舰芯片9031,单颗性能即可媲美行业内四颗自动驾驶旗舰芯片,成本显著降低。虽然前期研发费用较高,但最终反映在物料清单(BOM)上,整体成本大幅下降。

  在技术路线方面,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蔚来“可充、可换、可升级”的技术路线。我们能为用户匹配最合适的电池包,而行业同行的常见做法是:为提升续航,用磷酸铁锂打造超大电池包(部分甚至达90-100度电)。虽磷酸铁锂能控制成本,但会导致电池包重量激增。对比来看,我们102度、85度电池包,与行业续航600-700公里的电池包相比,轻约200公斤——乐道85度电池包仅400多公斤,蔚来全新ES8的102度电池包仅500多公斤;而行业内90-100度电的电池包,重量基本在600-700公斤。这一差异的背后,正体现了我们“可充可换可升级”技术架构,在重量控制与成本优化上的显著优势。

  从汽车行业的产品竞争力角度来看,当然包括体验和成本,其基本取决于三个层次的能力。首先是技术路线,刚才我讲到了蔚来很多技术路线方面的优势;第二是产品规划,明确针对哪些目标市场、为用户提供哪些产品;第三是产品定义。从自我总结与反思来看,我们在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上方向清晰且表现较好——比如通过多品牌服务不同用户,坚持可充可换可升级模式,以及乐道的全栈研发。但在产品定义上,过去确实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好在新一代产品,比如 L90 和 ES8,借鉴了行业优秀做法,修正了过往不足。依托有竞争力的技术路线、合理的产品规划,再加上贴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定义,最终让这两款收获了当前的市场欢迎度。

  在供应链层面,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共赢关系,对提升成本竞争力至关重要。过去一两年,我们大幅调整供应链策略,更专注于与认同我们技术路线,看好长期发展的伙伴深度绑定,推进“以合作伙伴为核心”的供应链定点策略。后续在全新平台的供应链定点中,我们会更坚决地践行这一理念,与合作伙伴共同设定成本目标及多维度协同目标,通过双向协作强化成本优势。

  美银美林分析师Ming Hsun Lee:我也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能否确认公司 2026 年的新车型规划?我想确认是否会有至少五款新车型推出,包括 ES6、ES7、ES9、L80,以及萤火虫品牌下的第二款车型?

  李斌:2026年的产品规划,此前已提及主要会推出三款大型新车。至于今年刚完成焕新的ET5、ET5T、ES6、EC6四款车型,明年暂无新款计划,这四款车今年已将智能化系统升级至Cedar S 蔚来中央计算平台,芯片、操作系统全面切换至新平台,并且此前我们刚宣布标配100度电,续航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我们认为其在可见未来仍具备强竞争力,同时这些产品的内饰、外观也已做过不少升级。不过,像前段时间推出的冠军纪念版这类小版型更新,属于定期推出的产品调整,明年仍会持续。此外,萤火虫品牌没有推出第二款车的计划。

  Ming Hsun Lee:第二个问题关于运营费用管控。2026 年,我们预计每季度研发费用会维持在什么水平?能否将每季度Non-GAAP研发费用控制在 20 亿元左右?另外,能否介绍一下 2025 年和 2026 年最新的资本支出计划?

  李斌:今年我们在研发上做了非常多提效方面的工作。基于基本经营单元机制,公司的研发效率提高了很多,投资回报率也有大幅提升。明年我们基本上会保持每个季度20亿到25亿的研发支出,来保证我们维持长期的竞争力。主要的变动还是在车型方面,基础研发方面的投入已经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了。

  曲玉:关于明年的资本支出,目前明年经营计划尚未制定,具体规模暂时无法展望,但可以跟大家分享两点方向:一是换电站建设,我们仍然希望依托社会资源来搭建更多站点;二是整体资本支出会受新车型上市及开发节奏影响,但初步计划是维持在与今年相近的水平,也会争取有机会控制得比今年更低,这同样取决于新车型开发节奏及产能推进情况。

  瑞银证券分析师Paul Gong: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公司各个新品牌全面采用 100 千瓦时电池所带来的影响。能否和我们分享这一举措的财务影响?显然,我们能看到 100 千瓦时电池提升了车辆的竞争力,但对公司而言,这会带来多少额外新增成本?

  曲玉:100度电标配的影响,我们此前在政策宣布和用户沟通时已经提及。2025款5566车型上市时,我们曾经推出过不少促销活动,此次价格调整会收回相应促销,比如 3.8 万元的优惠,转为标配定价。但从用户最终成交价格(TP)来看,基本无太大变化,对5566车型的成交价及毛利也不会产生明显影响。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00度电标配后,对我们的销售开口已有不少助力,不过这一销售政策刚实施几天,长期影响仍需观察,目前来看是积极的改变。

  Paul Gong: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切换到自研芯片的影响。我想我们刚才没有提到自研芯片会节省成本的情况,并且由于成本与产量的联动关系,成本节省情况也取决于产量。管理层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些具体的信息,例如,如果每月交付2万辆搭载自研芯片的新车,每辆车能节省多少成本?如果月交付量达到5万辆,从成本节省的角度来看,会有哪些积极影响?由于切换到了自研芯片,我们希望能有更准确的估计和敏感度分析。

  李斌:从芯片成本角度来看,大家都清楚我们的研发费用会计入当期费用,因此目前芯片产量与单片价格关联不大。我们向芯片代工厂采购时,是按晶圆计价的,这和我们自身的车辆交付量没有太强的直接关系。如果对比性能,和我们二代芯片相比,同等算力下成本已大幅下降,即便和当前外采的、性能相当的全球旗舰级自动驾驶芯片比,成本也降低了很多。不过具体成本数据不方便透漏,总之降幅非常显著。

  汇丰银行分析师Yuqian Ding:第一个问题想跟管理层探讨一下关于定价方面的问题。ES8 和 L90定价都很有吸引力,销量也很不错。请问管理层将如何评估对现有产品组合,比如 ET5、ET5T、ES6、EC6 或 L60的潜在内部资本化,以及对明年新车型产品线的潜在削减影响?

  李斌:首先,定价需综合市场、成本及量价关系考量。L90推出后对L60销量呈正面影响,8月L60订单创今年新高,较7月大幅增长,目前用户购买仍需等待订单交付(OTD),足以印证这一积极作用。全新ES8上市,叠加近期对5566车型标配100度电,我们已梳理出清晰的价格体系。未来品牌势能提升,也将对5566的销量产生正面影响——目前已观察到部分积极市场信号,虽初期可能因一线销售适应问题略有波动,但长期来看必然利好。

  还需强调的是,近期L90与全新ES8热销,加之市场上多款优质纯电大三排SUV(部分来自增程车企)推出,极大影响了用户心智。从数据看,纯电(BEV)上半年同比增长39%,增程(RE)增长14%,若纳入7、8月数据,两者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显然,中大型及大型纯电SUV的竞争力正逐步凸显,“纯电大三排SUV时代”已然临近。这种市场变化带来的用户心智转变,也将对ES6、L60等现有产品的销量形成积极推动。

  Yuqian Ding:第二个问题将进一步探讨运营费用方面。管理层之前提到了技术创新、设计优化以及研发投入的相关内容,那么能否提供更多量化信息和细分说明?比如是否有明确的运营费用成本目标,能否更详细地拆解各项成本优化举措?

  曲玉:在今年四季度实现Non-GAAP盈亏平衡的目标背景下,我们对研发费用的规划是:在不影响主线产出及长远竞争力的前提下,控制在20亿元左右;销售及管理费用(SG&A)则希望控制在总销售收入的10%以内,这是我们四季度实现盈亏平衡的关键目标。长期来看,正如此前提及的2026年规划,我们希望季度研发费用维持在20-25亿元区间,具体会根据新产品推出节奏调整;而SG&A费用,我们会持续朝着更高效率的目标推进优化。

  高盛分析师Tina Hou:从长期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L90和ES8的平均每月稳定销量?

  李斌:中国当前汽车市场竞争的确异常激烈,而且从智能电动汽车的销售趋势来看,新车发布初期往往热度较高,随后会逐步进入稳销阶段。在市场中,一款车型若想长期维持高销量,难度其实很大,目前也鲜有这样的案例。因此,我们很难精准界定这两款车长期稳态销量的具体数值,但一定会朝着更高目标努力。从今年起,蔚来和乐道团队一直在构建全新的营销范式,核心目标就是尽可能延长新车热度周期,助力车型在稳销阶段也能保持较高销量水平。不过客观来说,这一过程面临的挑战不小,目前还无法立刻判断这套营销范式能否让L90、ES8这类具备竞争力的产品,达到市场、投资人与用户都满意的长期稳销水平,还需要更多时间观察验证。(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刘明亮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