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迎“变”:市场格局重塑 并购重组增多

中国经营报
Sep 05

  8月25日,美国饮料巨头Keurig Dr Pepper(以下简称“KDP”,NASDAQ:KDP)正式官宣以157亿欧元(约18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00亿元)现金收购荷兰咖啡集团JDE Peet's(即皮爷咖啡母公司),意在打造全球化的纯咖啡公司。

  近两年来,消费领域的并购活动增多,这在咖啡行业也有一定体现。8月,可口可乐公司也正考虑出售旗下英国最大咖啡连锁品牌Costa,并已与包括私募股权公司在内的部分潜在买家展开初步谈判。《中国经营报》记者还了解到,在最新财报会议上,星巴克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亲口证实将出售中国业务的部分股权,目前已有超20家机构表达合作意向。

  在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看来,目前我国咖啡市场迎来了一些新变化,包括本土品牌崛起,一线城市趋于饱和和中西部城市崛起的特点。他分析指出,过去咖啡市场由海外品牌主导,如星巴克和Costa,而现在本土创业品牌正在快速崛起,逐渐取代外资品牌的主导地位;而且一、二线城市的咖啡市场已经趋于过剩,尤其是一线城市(如上海)咖啡店数量有所下降。未来的市场重心将转向低线城市以及一、二线城市的非核心商圈。与此同时,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和经济重心的转移,中西部城市(如成都)正在快速增长。

  多个咖啡品牌或将“易主”

  在美国饮料公司KDP宣布收购JDE Peet's的公告中,其计划把咖啡业务独立分拆。据悉,交易完成后,KDP将拆分为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专注北美市场的饮料公司和覆盖全球的咖啡公司,并在美国单独上市。

  在业内看来,这笔交易将重塑全球饮料格局。据了解,此次交易中,KDP旗下拥有胡椒博士(Dr Pepper)、七喜等饮料品牌,在北美市场颇为流行;而JDE Peet's则是一家咖啡和茶饮专营公司,旗下拥有50多个品牌,但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还是皮爷咖啡母公司,常被视作精品咖啡代表品牌。

  本次收购,KDP看中的正是咖啡生意。KDP首席执行官Tim Cofer甚至表示,将打造出一家新的全球咖啡巨头。

  在去年10月,欧洲投资机构JAB以21.6亿欧元收购亿滋国际持有的JDE Peet's的8600万股股份,成为JDE Peet's最大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68%。当时JDE Peet's整体股价约为127亿美元。这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JDE Peet's整体价值便增加50亿美元。以JAB的持股比例来看,该公司将从这场交易中收获超1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80亿元)收益,成为这笔并购中的大赢家。

  当时皮爷咖啡中国方面还表示,这笔股权交易对皮爷咖啡中国市场的运营和发展利好。尽管JDE Peet's 2024年年报显示,皮爷中国有机销售额强劲增长,调整后的息税前利润(EBIT)有机增长23.8%,拉动母公司全球销售额达88.37亿欧元,同比增长7.9%。根据JDE Peet's财报数据,2024年皮爷咖啡在中国新开约50家门店,但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10余家,开店速度明显放缓。据记者了解,此前皮爷咖啡在中国市场有部分门店关闭,引发关注。

  对此,王振东表示:“许多国内咖啡品牌,像瑞幸、库迪等,已经开始有了出海的计划,Peet's作为一个全球化布局的品牌,其也会对国内品牌的出海形成一定的压力。”

  另外,近日,据英国天空新闻(Sky News)独家披露,可口可乐公司正在与投资银行拉扎德Lazard合作,评估出售旗下英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Costa咖啡。事实上,今年7月的财报会上,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昆西(James Quincey)就曾暗示过Costa的出售计划,其表示:“从最初的投资假设来看,可口可乐对Costa咖啡的投资并未达到预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市场,Costa近五年来主动关闭了部分非一线城市门店,减少超过100家。截至2024年11月,Costa在中国的在营门店数为389家,中国也是其除英国外开店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王振东看来,Costa和Peet's的股权转让情况完全不同。他分析道:“Costa的转让主要是因为经营不善,且与可口可乐的主营业务难以联动。可口可乐的核心业务并不在现制现售的咖啡领域,Costa的瓶装业务推进也不顺利,品牌的溢出价值较低,因此可口可乐选择对其进行低价抛售。这是一个被动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减少亏损业务的影响。Costa目前面临的竞争环境十分严峻,不仅在中国,在海外也同样如此,因此可口可乐对Costa的处置是一个无奈之举。相比之下,Peet's的股权转让则呈现出一种强强联合的态势,其在零售和供应链方面的优势,将通过合并得到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在供应链上,其规模效应将得到提升,市场竞争力也可能提高。”

  星巴克“求嫁”心切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全球消费“并购大deal”在不断增多,又一波消费并购潮已经拉开序幕。

  据贝恩调研数据,60%的消费品高管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出售资产。贝恩公司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并购交易将大幅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是,企业需要通过并购优化资产结构——2024年,许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而出售非核心资产成为趋势,这为买方提供了“抄底”机会。

  随着参与者不断加入,星巴克中国的估值也在水涨船高——从最初的50亿至60亿美元,到如今外媒引述投标者指“将达100亿美元”。据悉,潜在竞购者包括凯雷、高瓴、春华、贝恩、KKR、腾讯等,对于目前是否有确定买家,星巴克中国方面未正面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

  然而,倪睿安还传递出一个信号:“希望保留中国业务相当比例的股权。”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亦表示:“未来,我们仍将立足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

  在业内看来,星巴克这一战略选择的背后,反映了当前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星巴克寻求优化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考量。特许经营专家李维华指出,本土品牌如瑞幸咖啡、库迪咖啡等通过提供低价产品,迅速占领市场份额,给星巴克带来不小压力。

  今年5月,瑞幸咖啡在北美开店。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郭谨一公开向媒体表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咖啡消费市场,拥有深厚的咖啡文化,是瑞幸咖啡全球化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市场。对于在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计划,瑞幸方面未回应记者。

  但美股或港股上市代表的是资本层面的国际化,并不等同于品牌的国际化。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战略品牌专家陈晶晶指出,真正的国际化品牌,须具备在海外市场的实际运营能力,包括产品与市场的真实影响力、覆盖本地的销售渠道、专业的市场与售后团队,以及完善的法律与监管系统的应对能力。

  记者注意到,“校园店”“企业店”“园区店”“公路店”成为新的趋势,随着旅游业的复苏,“机场店”更成为咖啡品牌的必争之地,目前Manner、瑞幸和星巴克均在机场开设门店。而在西南某些县城内,库迪咖啡的门店内也售卖各类零食。

  实际上,伴随咖啡竞争格局进一步深化,星巴克亦在尝试“第三空间”概念的复兴。据了解,其在文旅+咖啡体验上持续加码,开出张掖、敦煌、九寨沟等景区门店。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星巴克中国全国门店数量达到7828家,新开70家门店,新进入17个县级市场。

  李维华表示,与其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不如转而追求精细化运营和利润。他提到:“星巴克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选择了加盟模式,源于当时星巴克并不确定中国市场对咖啡的接受度,但中国市场的潜力远超预期,于是星巴克迅速调整策略,以高价收回了三个区域加盟商的股份,转为直营运营。但目前星巴克选择在中国市场保留一定比例的股权,意味着其不希望将产品品质、服务质量和”第三空间“的控制权完全交给加盟商,以免品质和品牌形象出现波动。如果星巴克将所有股份都出售,外界可能会解读为它对中国市场缺乏信心,这可能导致星巴克品牌的估值下降。因此,保留股份有助于保持公司的估值,增强其市场吸引力。”

  在今年年初,库迪咖啡推出便利店型,并表示要继续“加密高线城市、拓展下沉市场”,其加盟模式“以门店盈利为第一原则”,即允许联营商通过自己的渠道进货,且该部分收入不计入服务费收费额度。

  尽管下沉市场存在活力,但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和扩展往往是一个“市场培养”过程。王振东直言,因此,企业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大教育和引导力度,以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增加市场需求。王振东直言:“目前一、二线城市市场已经相对饱和,虽然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逐渐显现,但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特别是县域市场,这部分市场的消费习惯和潜在消费群体的培养相对滞后,消费能力也有限。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容量尚可,但到了五线及更下沉的县域市场,市场规模就显得非常小,一个城市甚至开设不了几家门店,营收潜力较低。”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