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再战日本

远川科技评论
Yesterday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上月底,比亚迪在日本开启为期一个月的降价促销,降幅折算成人民币约2.42万-5.67万元,价格战的风还是吹过了日本海。

  2024年全年,比亚迪在日本的乘用车销量只有中国的0.05%,但比亚迪对日本市场不可谓不重视,今年初的发布会,比亚迪电动巴士、电动卡车、插混乘用车集体亮相日本,践行着“每年至少一款新车型”的战略。

  到了5月初,比亚迪K-Car谍照意外曝光,把日本汽车工业的吹哨人《日经新闻》惊出了一身冷汗。

  截获比亚迪入场消息的第一时间,日经就用大写加粗头版标题示警产业界:比亚迪将在日本投放纯电K-Car,目标40%市场份额。

比亚迪官宣当天,日经刊发报纸

  K-Car这个名字源于日语“kei jidosha”,可直译为轻自动车。全球车型划分标准丰富多元,K-Car却是日本特色。

  虽说体型比五菱宏光MINI EV还小,动力比老头乐强的有限,但K-Car算得上日本汽车市场当之无愧的正规军,不仅拥有合法身份,保有量也多过其他车型。

  按照日经的说法[9],王传福在2023年10月参加日本移动出行展期间,目睹了满大街白白胖胖K-Car的盛况,做出了下场研发K-Car的决定。

被曝光的比亚迪K-car

  相比日经的惊弓之鸟,老牌媒体朝日新闻就成熟稳重很多,认为日本车企不必惊慌失措。理由有三:

  1.中国汽车形象一般;2.中国车企对日本市场没那么了解;3.中国车企在日本没有销售渠道的优势。

  高调进入日本市场两年后,比亚迪换了一种打法。

  被高估的“黑船”

  比亚迪是日本乘用车市场的新人,但也是日本汽车市场的老玩家。

  在日本纯电巴士领域,比亚迪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独占70%的份额[8],带着BYD logo的铲车在日本也有口皆碑,而在乘用车市场,比亚迪长期存在感稀薄。

比亚迪叉车和铲车

  2022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全面爆发,比亚迪汽车业务的经营情况出现实质性转变,营收规模一口气从2000亿提高到4000亿,利润增速高达445.86%,上演从“比三万”到销冠的完美逆袭。

  有了充足的弹药,比亚迪一边大举投资智能化,一边将重金瞄准海外市场。日本作为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自然被纳入出海版图。

  2022年3月,日本出租车队伍里惊现两辆挂着京都牌照的比亚迪E6,引发比亚迪攻入乘用车市场的猜想。当时,比亚迪日本(BYD JAPAN)副社长花田晋作曾言之凿凿回应[1]:暂不考虑发展乘用车业务。

  结果话音刚落地两个月,比亚迪进军日本的消息开始席卷当地媒体。

Miyako Taxi车队里的比亚迪E6

  2023年,比亚迪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领域。与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扩产的战术不同,比亚迪在日本步步为营,一不走低端路线,二不搞低价竞争。

  比亚迪在日本市场投放的车型,定价基本都为中国的1.5-2倍。降价后的比亚迪SEAL(S海豹)定价528万日元(25.5万人民币),定价比特斯拉Model 3(513万日元)还高,远远算不上廉价车。

4月初比亚迪在日本首次降价

  为快速提高品牌知名度,比亚迪一边邀请国民女神长泽雅美代言,一边推进销售网点增1倍到100家的目标。高举高打的进攻姿态,足以令日本产业界寝食难安。

  比亚迪能在日本取得与销量不成比例的影响力,《日经新闻》功不可没。

  除了在报纸上日常宣扬“中国新能源亡我之心不死”,日经还亲自下手,把一辆比亚迪海豹拆了个底朝天,连内饰件、前挡泥板和车顶内衬都没放过,最终浓缩成了一份494页的详细报告,定价88万日元。

  无独有偶,日本中部经济产业局去年一口气拆了16台车,比亚迪海鸥、元PLUS,蔚来ET5、小鹏P5赫然在列。还专门办了场拆车展,展示拆解成果。

日本中部经济产业局展示拆车成果

  学术界和产业界正襟危坐的架势,逐渐传导到日本决策部门,让“比亚迪担忧”成为日本电动车补贴改革的推动力,最终倒逼日本官方在去年调整政策,导致比亚迪单车补贴从85万日元缩水至35万日元。

  舆论层面的草木皆兵,产业界的枕戈待旦,似乎都默契指向比亚迪在日本势如破竹的攻势。

  但实际上,和如临大敌的姿态相对应的,是比亚迪在日本可以用“惨淡”形容的销量。

  根据日本汽车进口协会(JAIA)的数据,2023年,全日本的纯电车销量为88535辆,其中比亚迪只卖了1446辆。2024年再创新高,达到2223辆,差不多是在中国半天的销量。

  市场认知的盲区

  日本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汽车市场,其特殊性体现为两点:一是纯电车卖不动,二是进口车卖不动。

  比亚迪不是第一个出师不利的进口纯电车生产商,日本市场会公平的教育每一个试图大展拳脚的海外车企,上一个交学费的是特斯拉。

  见识中国制造的威力前,马斯克曾预言日本将会成为特斯拉在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市场,第一时间为日本生产右舵车型,在2014年就把Model S带进了日本市场。

  为了拍电池供应商松下的马屁,马总在发布会上还说过“日本是Model S的心脏(the heart of Model S is Japanese)”这样违心的话。

Model S在日本发布,马斯克与松下执行副总裁山田佳彦

  结果十年过去,特斯拉在日本依然深陷苦战。去年1月,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展望完人工智能的宏伟蓝图,不忘吐槽对“某些地区”的疑惑与不解:

  “在某些地区,比如日本,我们的市场份额非常低。我们至少应该拥有和奔驰或者宝马相当的份额,但我们没有。”

  2024年,BBA三家车企所有车型在日本市场的总销量约合12万辆,卖得最好的奔驰月销量4000辆出头。作为对比,丰田仅卡罗拉车型,全年就卖出了16.9万辆。

  曾经搅动中国市场的鲶鱼特斯拉,在日本也是英雄气短,比亚迪在日本纯电优先的产品策略,最终也品尝到了丰田纯电车在中国的苦恼。

  日本电动车卖不动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由于缺少锂、镍、钴等金属资源,日本一直将氢能源视为转型目标。但奈何氢能源车受制于氢燃料的储运成本,过去三年年销量只有三位数,实在扶不起来。

  另一方面,日本车企的混动技术起步非常早,丰田普锐斯这类混动车型,一直是汽车市场常青树。

  两者叠加,一定程度造成日本电动化配套基建的孱弱。今年一季度,日本国内充电桩数量达到6.8万个[4],约合1800人一桩,相比之下,中国平均110人拥有一个充电桩。

  氢路线撞进死胡同,纯电车步履蹒跚,推动了日本市场燃油车和混动车二分天下的格局。

  去年,日本卖的最好的纯电车是日产SAKURA(樱花),30749辆的销量超过了2-5名(特斯拉Model 3、三菱eK Cross、比亚迪海豹、丰田bZ4X)的总和。

日产SAKURA

  在日本畅销车型榜单上,丰田卡罗拉已经当了整整55年的第一名,销量前20清一色本国产。这也是日本市场的另一个特殊性: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海外品牌就是卖不动。

日本汽车经销商协会只统计了本国产单一车型的销量

  日本最畅销的海外品牌是奔驰,2024年合计卖了5.3万辆

  这种情况下,比亚迪挑战的并不是丰田,而是“关起门来自己玩”的日本国情。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进口车关税常年为零,却被福特评为“最封闭的国家”。

  考虑到日本“2035年乘用车新车100%电动化”的目标中,明确把丰田普锐斯这类“只能加油的新能源车”也纳入电动化口径,比亚迪面对的挑战更加复杂。

  今年一月,BYD JAPAN社长刘学良用一口流利的日语揭开了比亚迪的最大困境:“电动车在日本普及尚需时间。”

  一个月后,比亚迪携一众插混车型亮相日本。又过了三个月,纯电K-Car项目的消息不胫而走。

  为什么是K-Car

  2024年,本田N-BOX车型在日本狂揽20.6万辆销量,成为日本市场当之无愧的无定语冠军。虽然看上去非常像老头乐,但N-BOX是辆正经的乘用车,甚至搭载了辅助驾驶功能。

本田N-BOX

  K-Car诞生于日本战后的工业重建期,原本是一个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产物,却在日本汽车横扫全球的年代沉寂,反而在看似不属于它的年代繁荣。

  以1978年日本进口车关税降到零为分水岭,K-Car快速发展的两个阶段就十分清晰。

  K-Car的出现意在培育日本汽车制造业,为了避开和美国车直接竞争,日本官方选择优先发展小型车,逐步消化吸收西方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建立自身的汽车工业。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突破千万大关,成为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也快速增长。鬼火少年层出不穷,汽车品牌争相投入马力竞赛,K-Car的历史使命似乎完成了。

  经典动漫《头文字D》里,藤原拓海驾驶AE86就是第四代卡罗卡Levin和Sprinter Trueno的代号,当时丰田抱着打造平价跑车的想法,给卡罗卡增加了两款运动型号Levin和Trueno,译为闪电和雷鸣,大获成功。

  同一时期,日本鬼火少年层出不穷,为了应付越来越多的飙车党,日本警方的装备采购规格也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保时捷911当警车的盛况。在这种纸醉金迷的时代,自然没有K-Car的生存空间。

  结果90年代后大萧条来临,日本陷入长期的总需求不足,经济实惠、白白胖胖的K-Car摇身一变,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选择,而Sprinter Trueno在2000年停产,留在了历史的故纸堆里。

  从1985年到2000年,K-Car的销量从16万辆飙涨到128万辆[7]。以“平成ABC”为代表的“K-Car跑车”,就是这段时代切换期的产物。

马自达Autozam AZ-1,平成ABC里的A

  日本现售的K-Car价格普遍在100-2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万-10万元),相比普通车便宜很多。购买一台K-Car,手续简单,税费也更低。

  按照日本《车库法》规定,购买普通车型需要提供住所2公里半径内的车位证明,K-Car则不需要。同时,日本税收政策一直严重向K-Car倾斜,K-Car汽车税和重量税都是定额征收,其他车型则按梯度税率征收。

  加上环境绩效税和消费税,一台K-Car光税费可以省下几十万日元,政策力度比国内绿牌大得多。

日本车型划分依据是尺寸和排量,K-Car属于“微型车”,特斯拉Model 3属于“普通车”

  虽说看上去像老头乐,规格也近似老头乐,产品性价比更是被比亚迪海豚吊打,但架不住日本市场的特殊性,时至今日,K-Car车型销量占据了日本汽车市场大盘的40%左右。

日本现行K-Car尺寸标准
中国低速电动车(左)和日本K-Car(右)对比

  有足够大的市场,“用有限创造无限”的工程精神也在K-Car上发扬光大,被铃木吉姆尼的黑武士造型,大发TAFT的全景天幕,本田N-BOX的辅助驾驶功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难怪长期为比亚迪摇旗呐喊的《日经新闻》,也忍不住捏了把汗:

  比亚迪将正面挑战长期以来被视为“圣域”的日本轻型汽车市场,而且是以面临逆风的EV参战。

  K-Car也许是日本汽车市场的“七寸”,但不会是比亚迪在日本的终点。

  只是在这个自我调侃“加拉帕戈斯化”的市场,任何试图扮演鲶鱼的品牌,也许都会选一种方式接受现实。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