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弃美债买黄金?真相恐怕没有那么戏剧性

市场资讯
Sep 09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金十数据

  有一张图表据称显示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规模已超过美国国债,这让不少人感到兴奋,就连安联首席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埃尔-埃里安(Mohamed El-Erian)也在领英(LinkedIn)上转发了以下图表。

  这是否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世界迎来拐点?

全球央行黄金储备29年来首超美债

  资产管理公司Columbia Threadneedle Investments多元资产配置部门负责人托比·南格尔(Toby Nangle)在《金融时报》撰文质疑了这一说法。他起初对该数据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而当Satori Insight的分析师马特·金(Matt King)无法复现这一数据时,他的怀疑进一步加剧。因此,他决定深入探究一番。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每季度会对各国央行进行调查,发布广受引用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报告》(COFER报告)。从最新报告中可见,在全球11.6万亿美元的“已分配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6.7万亿美元,占比58%。这难道就是全部事实?并非如此。

  IMF的COFER报告划分的是“货币类别”,而非“资产类别”,且这6.7万亿美元的美元资产并非全是美国国债。众所周知,各国央行还持有大量机构债券及其他美元债务——这些资产都会被纳入6.7万亿美元的统计范围,唯独不包括以美元计价的货币性黄金。

  美国财政部6月末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报告)显示,外国投资者持有9.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和债券,其中约3.9万亿美元被认为由外国央行持有。

  那么,这些数据与各国央行的黄金持仓相比如何呢?

  IMF会公布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数量(以金衡盎司为单位),也会统计“包含黄金的总储备”数据。即便按市场金价计算,也得不出那张热门图表中显示的“黄金(在央行外汇储备中)占比28%”的结论,但确实能算出黄金占比达22%

  6月末,南格尔计算的央行黄金持仓估值为3.86万亿美元,仍低于外国官方持有的3.92万亿美元美国国债。

  但6月末以来,金价又上涨了10.5%。世界黄金协会(World Gold Council)估计各国央行仍在持续增持黄金,但即便没有增持,仅金价上涨就会使央行黄金持仓估值升至4.2万亿美元。

随着金价上涨,央行黄金持仓估值上涨

  只有等到10月17日下一份TIC报告发布时,我们才能知道央行的美债持仓和黄金持仓是否真的出现交叉。但除非储备管理者在7、8月增持了2000亿美元美国国债,否则黄金持仓超过美债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在南格尔看来,这件事的实际影响或许并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大。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各国央行逃离美国国债市场”的说法言过其实。这两个数值出现交叉,主要是因为2025年金价上涨了38%——而金价上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央行增持黄金的结果。

  各国央行的黄金持仓在2009年3月触底,此后一直稳步增持。官方数据并未显示增持速度加快的迹象,但或许有一点值得关注:金价大幅上涨并未让增持步伐停滞。

各国央行自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在稳步增持黄金

  此外,尽管过去一年美国国债价格回升,但美国政府债务的估值仍未回到五年前——也就是通胀开始肆虐之前的水平。

  以下图表展示了一只跟踪长期美国国债的ETF表现,这类国债在各国央行储备中占相当大比例。

20+年以上美国国债ETF呈下行趋势

  换言之,各国央行储备出现的这一现象,主要是近期价格变动导致的,而非央行从美国国债转向黄金的根本性、戏剧性转变。

  其次,必须记住,各国央行的储备数据并非完全可靠,因此不应全信

  以TIC数据为例,美国财政部在准确归属所有权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外国央行越来越多地通过比利时欧清集团(Euroclear)、卢森堡明讯集团(Clearstream)等中介托管机构持有美债,以隐藏直接所有权。因此,外国央行实际持有的美债规模可能更高。

  COFER数据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它主要依赖各国自行申报。此外,机构债券实际上也应被视为美国政府相关债务,若将其纳入统计,第一张争议图表呈现的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尽管它不太可能填补“3.9万亿美元美债持仓”与“6.7万亿美元美元资产持仓”之间的全部差距。

  最后,有些国家实际持有的外汇储备远超公开报告的数据——这些储备只是存放在国有银行、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中,而非以官方储备名义披露。其中一部分也会是以美国国债的形式持有。

  南格尔总结道,各国央行是否真的在减持美国国债、增持黄金?确实有这种举动。对特朗普政府经济政策的担忧,如今自然与长期存在的“美元武器化”担忧交织在一起。但实际情况并不像图表显示的那样戏剧性。

新浪合作大平台期货开户 安全快捷有保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俊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