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份财报,六大指标,拆解中国锂电偿债能力:谁是王者,谁在渡劫

中国储能网
Sep 09

  “财务健康”早已不是摆在企业决策者面前的选择题,而是穿越产业周期的根本前提与核心能力。尤其在行业从高速扩张转向激烈竞争的当下,企业的财务稳健度与风险抵御能力,已成为考量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让读者对中国锂电产业链的财务健康状况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深度剖析了包括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亿纬锂能(维权)(300014.SZ)、中创新航(03931.HK)、国轩高科(002074.SZ)、瑞浦兰钧(00666.HK)、欣旺达(300207.SZ)、赣锋锂业(002460.SZ)、鹏辉能源(300438.SZ)、南都电源(300068.SZ)、多氟多(002407.SZ)以及正力新能(03677)、海辰储能(拟上市)在内的14家产业链核心企业的偿债能力、财务杠杆与现金流等核心财务数据。

  整体看,在过去几年的产能扩张浪潮中,样本企业的杠杆水平被推至高位。然而,高杠杆并未带来稳固的财务基础,风险已在累积。

  14家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接近68%,其中如南都电源已突破80%的警戒线,而即便是最低的多氟多也达到了56.69%。

  更为严峻的是偿债能力,平均速动比率仅为0.84,已跌破1.0的安全线。事实上,样本中高达10家企业的速动比率都低于1,显示短期流动性风险已是普遍现象。

  行业的“内生造血能力”正呈现出严重的马太效应和两极分化。具体来看,头部双寡头——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合计贡献了超过900亿的经营现金流,展现出强大的财务韧性;相比之下,赛道内的其余12家企业经营现金流总额仅为58.35亿元,几乎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考虑到当前的产业发展与竞争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几乎可以预见,在产能过剩与价格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未来谁能保持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充裕的经营现金流,谁就更有可能在产业大洗牌中幸存下来,并获得重塑行业格局的历史机遇。

01

风险分化:四类企业分化加剧

  基于财务稳健程度和风险暴露水平,14家样本企业清晰地呈现出四类特征。这背后是各企业因内部财务与经营能力的差异,所展现出的从“行稳致远”到“风雨飘摇”的生动图景。

(一)财务稳健型企业

(代表:宁德时代、比亚迪、多氟多)

  • 宁德时代:绝对掌控,现金为王

  这一梯队的企业是行业的中流砥柱,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拥有极其强大的“内生造血”能力,即经营性现金流远超利润,构筑了坚固的财务护城河。无论是宁得时代凭借产业链地位形成的“无息”杠杆,比亚迪依靠极致运营效率驱动的“现金牛”模式,还是多氟多教科书般的审慎财务策略,其本质都是将经营优势成功转化为了穿越周期的财务实力。它们不仅无惧行业洗牌,甚至手握改写格局的主动权。

  宁德时代手持3506亿元的货币资金,这一数字不仅是自身体量的象征,更是行业地位的体现——它甚至超过了榜单上其他13家企业货币资金的总和。其62.59%的资产负债率看似不低,但主要是由上下游占款形成的无息经营性负债,是其产业链核心地位和强势议价能力的财务映射。其真正的恐怖之处在于“造血”机能: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高达586.87亿元,几乎是其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的两倍,这表明其利润质量极高,每一分钱盈利都伴随着充沛的现金回流。高达1.69的流动比率和1.44的速动比率,共同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财务防线,使其财务状况超越了“稳健”,进入了“绝对掌控”的境界。

  • 比亚迪:高杠杆下的高效运转艺术

  比亚迪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范本。其71.08%的资产负债率虽然偏高,但其风险剖面却极为健康。最值得玩味的是,其流动比率(0.76)和速动比率(0.47)远低于1的安全线,这在传统财务分析中是危险信号,但在比亚迪这里,却恰恰是其极端高效的营运能力和资金周转效率的体现。支撑这种模式的底气,来自于其1117亿元的巨额现金储备和高达318.33亿元的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样是其净利润(155.11亿元)的两倍有余。这证明其庞大的业务体系是一台强大的“现金牛”,能够持续不断地为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提供燃料。

  • 多氟多:小而美的稳健典范

  作为材料领域的代表,多氟多则展示了教科书级别的财务审慎。其资产负债率仅为56.69%,是14家企业中最低的,显示出其保守的杠杆策略。虽然其净利润(0.51亿元)和经营现金流(0.26亿元)规模不大,但现金流转正的关键信号,标志着其主营业务已在行业周期底部企稳并恢复了自我造血能力。其真正的亮点在于强大的短期偿债能力:1.46的流动比率和1.30的速动比率,在所有企业中名列前茅。这表明公司拥有极高的安全边际,即便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也能从容应对,是典型的“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的稳健型选手。

(二)稳健扩张型企业

(代表:亿纬锂能、正力新能)

  身处这一阵营的企业,正努力在激进扩张与财务风控之间寻求平衡。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虽然在扩张过程中推高了杠杆,但已开始通过优化债务结构或引入股权资本等方式,主动管理财务风险,并且经营层面正出现积极的改善信号。无论是亿纬锂能经营现金流的大幅好转,还是正力新能通过股权融资成功“降杠杆”,都表明它们正从单纯追求规模的阶段,向更加注重经营质量和财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迈进。

  • 亿纬锂能:重资产扩张与现金流回归的平衡艺术

  亿纬锂能的资产负债率微升至62.57%,反映了其激进的产能投资。但其债务结构相对健康,有息负债以202.7亿元的长期借款为主,与长期资产投资相匹配,避免了“短债长投”的流动性错配风险。其财务状况改善的“胜负手”在于经营现金流——从去年同期的3.12亿元大幅跃升至23.73亿元,表明其新建产能正逐步转化为有效的现金回款,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度正在降低。

  • 正力新能:资本的拯救与经营的自我救赎

  正力新能提供了一个通过资本运作改善财务状况的样本。借助股权融资,其资产负债率在两年半内从76.34%的高位大幅下降至59.19%,去杠杆成效显著。尽管短期偿债压力依然存在——其26.52亿元的现金仅能覆盖64.59亿元短期负债的约41%,且速动比率(0.88)低于1,但其整体财务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进入了更为良性的发展轨道。

(三)高杠杆扩张型企业

(代表:中创新航、国轩高科、瑞浦兰钧、欣旺达、赣锋锂业)

  这些企业是本轮产能竞赛中最激进的参与者,其财务报表是典型的“规模优先”战略的风险写照。它们的普遍困境在于,以高负债支撑的庞大投资,尚未能转化为稳定、充裕的经营现金流,形成了高杠杆与弱“造血”能力的双重挤压。无论是短期偿债指标跌破警戒线,还是经营活动持续“失血”,都意味着它们的财务安全垫极薄,在市场逆风时极易陷入流动性困境,财务警报已经拉响。

  • 中创新航:规模的盛宴与流动性的钢丝

  中创新航手握82.98亿元现金,却需应对高达500.13亿元的短期负债,现金覆盖率仅16.6%,这意味着账上现金连两成的短期债务都无法覆盖。

  • 国轩高科:高负债与流动性指标双双承压

  国轩高科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2.22%,其流动比率(0.88)和速动比率(0.71)均已跌破1的安全警戒线,表明即使变卖所有流动资产(甚至包括存货),也无法偿还短期债务,短期流动性风险突出。

  • 欣旺达、瑞浦兰钧:“造血”不及“烧钱”,殊途同归的现金流困境

  欣旺达和瑞浦兰钧的问题根源在于“造血”功能缺失。欣旺达因大力投入动力电池业务,资产负债率升至65.46%,但其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速动比率降至0.88,显示出其主营业务仍在持续消耗现金。瑞浦兰钧上市后,货币资金在一年内从83.71亿元“腰斩”至42.12亿元,这清晰地反映了其“烧钱”扩张和经营亏损对现金的巨大消耗。

  上游巨头赣锋锂业则警示了周期性风险。自2024年底至今,公司经营现金流同比暴跌92%,基本枯竭。这直接导致其财务状况急剧恶化:资产负债率一年内飙升12个百分点,流动比率(0.75)和速动比率(0.46)均处于危险水平,陷入了典型的“以债养亏”困境。

(四)高风险承压型企业

(代表:海辰储能、鹏辉能源、南都电源)

  处于这一类别的企业,其财务结构已濒临失衡,风险敞口巨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资产负债率已触及或突破危险临界点,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经营亏损或现金流枯竭,导致短期偿债能力几乎丧失。这些企业的运营已高度依赖外部融资“输血”,一旦融资渠道受阻,将直接面临生存危机。它们已经不是在考虑如何发展,而是在思考如何活下去,正游走在债务违约的边缘。

  • 南都电源:债务冰山与脆弱的净资产孤舟

  南都电源的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80.04%的危险临界点,净资产仅占总资产不足20%,财务基础极度脆弱。其19.80亿元的货币资金,面对116.34亿元的短期负债,覆盖率仅17.0%,偿债缺口是天文数字。其流动比率0.90,速动比率更是低至0.54,表明其已完全丧失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危机一触即发。

  • 鹏辉能源:激进扩张的终局与财务的失速

  鹏辉能源在激进扩张中遭遇行业价格战,首次陷入亏损,导致其资产负债率一年内激增近8个百分点至72.46%。其流动比率为1.00,速动比率为0.66,几乎没有任何安全边际,财务结构在经营恶化的冲击下快速失控。

  • 海辰储能:从融资依赖到自我造血的惊险一跃

  拟上市公司海辰储能其爆炸式增长完全建立在巨额亏损(2023年亏损19.75亿)和持续为负的经营现金流(2023年净流出17.46亿)之上。其运营完全依赖外部融资“输血”,一旦IPO进程受阻或融资环境变化,将立即面临生存危机。

02

“现金流”才是生命线,股权融资成关键“补血”渠道

  此次分析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业现象:在当前阶段,经营性现金流的正负及规模,是判断企业债务风险最可靠的先行指标,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净利润。

  在重资产、高投入的扩张期,高额的折旧摊销可能导致企业账面亏损,但只要经营现金流为正(如早期的宁德时代),就证明其主营业务具备自我循环能力,这种亏损是战略性的。这可以称之为“有质量的亏损”。相反,若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即便账面微利,也说明企业运营在“失血”——其利润可能只是躺在仓库里的存货或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这种利润是“纸面富贵”,是“没有质量的盈利”,潜藏着巨大的风险。

  正因如此,对于处于高杠杆的企业而言,推动上市(IPO)或进行再融资,已成为其缓解债务压力、优化资本结构、避免流动性危机的关键战略举措。这是一种用没有还本付息压力的股权资金,来替换高压的债务资金的“自救”行为。但这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凸显了行业对资本市场的高度依赖性。一旦资本市场环境收紧,IPO通道变窄,这些企业的融资“生命线”将面临严峻考验。

03

结语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产业竞争进入深水区,很多公司都已站在生存的边缘。在当前的产业形势下,保持财务的健康性至关重要。历史多次证明,面对行业寒冬,财务健康的公司更可能穿越周期成为赢家,而那些财务脆弱的公司将面临严峻考验,不排除会发生债务违约甚至倒闭破产的风险。

  综上所述,尽管规模扩张仍是行业的主旋律之一,但企业的经营重心必须从单纯追求规模,转向追求有质量、有现金流的健康增长。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活下去,其次才是扩大市场影响力。对于投资者而言,更需穿透规模的迷雾,将目光聚焦于决定企业生死的“现金流生命线”。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