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被查、关店止损,新东家德弘能救活大润发吗?

连线Insight
Sep 16

文/李乐

编辑/子夜

近期,大润发高管管明武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在零售圈悄然传开。

9月12日,据澎湃新闻报道,针对网传大润发营运长管明武被警方带走一事,大润发回应称,目前该案件正在调查阶段,一切以公安机关公布的信息和调查结果为准。大润发还强调,公司一直秉持合法合规经营理念,对违法违规零容忍。

这场突如其来的反腐风暴,不仅撕开了大润发内部管理积弊的一角,更让外界看清了新东家德弘资本“刮骨疗毒”的决心。

图源高鑫零售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此时,距离德弘资本从阿里手中正式接盘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股权约七个月,这半年间,从高层换血到组织架构重构,从关店止损到押注中型超市、会员店,德弘大刀阔斧地展开改革,正试图将这头在阿里时期逐渐失速的零售巨兽重新拉回轨道。

但现实似乎远比想象残酷。作为中国商超行业的昔日王者,大润发身上背负的不仅是连续多年的亏损压力,还有传统大卖场模式失灵、线上线下融合不畅、用户流失的深层困局。

沃尔玛、永辉、家乐福、人人乐等同行纷纷收缩战线的行业寒冬里,德弘的种种拯救行动,究竟是能让大润发重获新生,还是会陷入又一轮亏损的循环?

从阿里手里接盘大润发后,

德弘资本推进反腐和高层换血

虽然到目前,管明武被带走调查的消息尚未有官方公告与最终结果,却已在大润发内部引发连锁震动。

从公开资料梳理可见,管明武的职业成长轨迹,几乎与大润发的发展历程深度交织,他从大润发湖州店家电课长、杭州萧山店百货经理等基层岗位起步,凭借多年深耕逐步晋升至大润发上海区总经理,其职位与华中大区的运营体系高度绑定,无论是区域门店协同、供应链调配,还是市场策略落地,管明武均是参与决策的关键角色之一。

据食品内参报道,接近大润发的内部人士透露,“营运长(管明武)是被带走的,好几个店总停职了”。这一系列人事变动的背后,指向德弘资本接手后的系统性反腐。

这一动作并非偶然,2025年2月27日,德弘资本完成对高鑫零售的收购,拿下约75.08亿股股份,持股比例达78.7%,成为绝对控股股东后,反腐便被提上日程,成为德弘资本梳理大润发内部秩序的首要任务。

图源大润发消息微信公众号

不同于阿里时期侧重战略赋能的管理模式,德弘一入局就展现出强管控姿态。此次反腐风暴的核心,并非单纯抓典型,而是瞄准大润发内部长期存在的利益固化问题。

在连线Insight看来,在渠道为王时代崛起的商超玩家,后期会逐渐形成供应商深度绑定的体系,采购环节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更深层的隐患在于决策效率低下、对市场变化反应迟缓。德弘资本或许希望通过反腐,斩断利益牵绊,为后续变革扫清障碍。

据观察,与反腐同步推进的,还有管理层的全面换血。

德弘资本从阿里巴巴手中接过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控制权后,权力交接比预期更加迅速和彻底。创始人黄明端辞任董事会主席,由德弘资本联合创始人华裕能接任。

拥有KKR Asia、摩根士丹利私募股权投资部门及Lazard Freres & Co.并购部门任职经历的华裕能,擅长资本运作与产业整合,他的上任也为大润发注入了新的管理基因。

与此同时,阿里系高管陆续退出董事会,德弘资本提名的新成员快速补位:王冠男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及提名委员会成员,梅梦雪出任非执行董事及审核委员会成员,通过关键决策岗位的人员调整,确保德弘的战略能有效传递和推进。

更值得关注的,是德弘对核心经营岗位的人选安排。德弘选择零售老将沈辉出任CEO,曾在欧尚中国区任职的沈辉,深谙线下零售运营逻辑,上任后便明确提出“大润发要回归零售本质,重塑价格优势和服务意识”,这一主张与德弘资本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

与此同时,据“商业观察家”报道,大润发集团杂货(快消品)商品部总经理吕国铭于近日正式退休,由公司资深采购主管李春德接任其岗位。作为在大润发服务15年的元老,吕国铭的离开不仅是个人职业周期的落幕,更标志着大润发旧有核心业务管理体系的阶段性终结。

管理层的更迭,背后是核心战略的切换。回溯阿里时期,大润发的核心战略围绕线上线下融合展开,重技术驱动、快节奏互联网打法,推动传统大卖场向新业态转变。

而德弘资本主导的理念,更强调“向内求”:不再依赖外部流量输血,而是聚焦零售基本面,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升门店运营效率夯实核心能力。

在股权交割后,沈辉发布的全员信中,明确将供应链优化与社区商业中心定位调改作为核心方向,也正是这一逻辑的直接体现。德弘资本希望先让大润发做好线下零售的本职,再谈进一步的业态延伸与增长。

要盘活大润发,并不容易

德弘的大刀阔斧,在某种程度上反衬出大润发的“积重难返”。

要理解盘活大润发的难度,或许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何当年斥资入股的阿里巴巴,最终会选择放弃这个昔日的超市之王?毕竟,2017年11月阿里巴巴投入224亿港元入股高鑫零售时,曾将大润发视为新零售战略的核心棋子。

据《中国企业家》报道,在大润发和阿里巴巴的甜蜜期,在双方合作初期,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与阿里时任CEO 张勇均对这场“联姻”给予极高期待,直言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但这个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太久,高鑫零售的财报,清晰记录了大润发在阿里时期的“下滑”轨迹。

为推动大润发转型,阿里从2018年起便展开动作:将大润发接入淘鲜达、饿了么、天猫超市等线上平台,试图借助流量入口拉动增长;同时推出主打一小时送达的大润发优鲜,强化生鲜业务竞争力。

然而,在阿里接手后的首个完整财年(2018年财年),大润发不仅未实现预期中的大幅增长,反而迎来了自2016年以来营收与利润的首次双降,转型初战便遇挫。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高鑫零售实现总销售营收1013.1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经营利润41.96亿元,下滑6.5%。

2020年,阿里进一步加大投入,不仅派遣曾任阿里副总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加速改革,还推动大润发引入自助收银机、电子价签、刷脸支付等数字化设备;同时尝试会员店模式并孵化中润发、M会员店等新业态,全方位提升门店运营效率。短期内,这些改造确实见成效 ——2020年,大润发以1059.89亿元销售额位居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超市百强榜榜首。

但线上流量带来的增长缺乏持续性,2021年起,大润发业绩再度陷入下滑,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高鑫零售总营收881.34亿元,净亏损8.26亿元,陷入巨额亏损。

即便2023年勉强扭亏为盈,颓势也未根本扭转。2024年,大润发的财务状况更是急转直下。据高鑫零售2024财年业绩报告,公司当期营收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年内亏损达16.68亿元,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图源高鑫零售2024财年业绩报告

最终,阿里也不得不选择“撤退”。

阿里的退出,一方面是自身战略优先级调整的结果。2023年,阿里集团提出聚焦核心业务”,将资源集中向电商、云计算、菜鸟等优势板块倾斜。在零售领域,盒马、淘鲜达成为重点扶持对象,而大润发因转型见效慢,且长期未显现明确盈利希望,逐渐被划入非核心资产范畴。

另一方面,阿里与大润发的基因冲突始终未能化解:阿里作为互联网企业,擅长流量运营与数字化工具开发;大润发则是典型的传统零售企业,核心能力聚焦于供应链管理与门店运营。

阿里希望大润发以互联网节奏推进转型,但大润发的供应链体系、门店团队早已适应传统零售的慢节奏,两者在决策逻辑与执行效率上的差异,导致融合过程磕磕绊绊。

所以,当2024年德弘资本提出收购意向时,阿里几乎是顺水推舟,以低于2017年入股的价格出售股权,彻底与大润发切割,完成了从战略投资到甩包袱的转变。

图源大润发消息微信公众号

大润发的颓势,并非个例,而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的缩影。曾最早将大卖场概念引入中国的家乐福中国,到2024年底全国门店仅剩4家;沃尔玛中国也未能幸免,据联商网统计,2024年以来沃尔玛中国已关闭超20家门店,同时悄悄将战略重心转向仓储会员店,推进门店转型升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24年公布的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数据也印证了行业的分化:超市行业23 家上榜企业中,仅12家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6家达成销售额与门店数双增长,其余11家仍深陷泥潭。

行业变局的背后,是消费需求与渠道的双重变革。从需求端看,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即时性、小批量采购,传统大卖场周末大采购的场景逐渐减少;从渠道端看,生鲜电商、社区团购覆盖了低价刚需消费,盒马NB这种新业态也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传统大卖场赖以生存的一站式购物优势被不断稀释。

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弘资本接盘大润发,面临的不仅是企业内部的问题,更要对抗整个行业的趋势。如何在渠道碎片化、需求个性化的时代,为大润发找到新的定位,这场“拯救行动” 的难度,可想而知。

关店止损后,

大润发如何真正实现转型?

面对持续亏损与行业下行压力,德弘资本为大润发规划的转型路径逐渐清晰。组织架构的优化是第一步。

今年5月,大润发将原有五大营运区精简为华东、华南、华北、东北四大区,原华中区湖北、江西16家门店划入华东区,川渝25家门店归入华南区,陕甘宁青6家门店并入华北区。这一调整旨在打破区域壁垒,整合供应链资源,提升运营效率。

在新业态探索方面,大润发明确收缩大卖场规模,押注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与M会员店。据2025财年财报,大润发已在多省开出33家大润发Super、7家M会员店,这两条新赛道,被德弘视为大润发的“救命稻草”。

大润发Super安徽太和翰林广场店,图源大润发消息微信公众号

其中,大润发Super定位于介于大卖场与社区店之间,面积为15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精选5000-8000款商品,其中超过1000款商品坚持长期低价,聚焦社区需求;M会员店则借鉴山姆少SKU、高周转的模式,聚焦本土化高性价比商品,吸引追求品质的家庭客群。

好消息是,多重改变之下,大润发的业绩有短暂回暖。高鑫零售2025财年业绩报告显示,其营收715.5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86亿,同比上财年扭亏为盈。报告期内门店数量达到505家,覆盖207个城市。

中超业态大润发Super同店销售实现5.9%的高增长,将成为未来集团新开店的主力业态;来自集团会员店的会员费收入为人民币0.36亿元,较上一年度的人民币0.16亿元增加人民币0.2亿元,增幅达125.0%,成新增长点。

大润发M会员店常熟店,图源大润发消息微信公众号

不过仔细分析,这份业绩其实更多与关店止损密切相关。报告期内,大润发关闭8家大卖场、1家中型超市,通过降本增效止住亏损。

从目前来看,大润发的新尝试,更多还是对标与借鉴,更像是一种差异化跟随策略。中型超市大润发Super更像是对标盒马NB超盒算,主抓社区人群;M会员店则借鉴山姆模式,通过本土化商品与小包装设计,避开高端进口赛道的直接竞争。

对于转型方向,高鑫零售董事长华裕能有着明确规划:“打造‘天天低价 + 社区生活中心’模式,结合商品力的提升,优化卖场动线,提升客户体验;运用现代技术和数字化工具,实现成本、效率和服务的平衡。”

在此框架下,大润发正从多维度推进优化:在价格端,持续重塑低价心智,聚焦大单品策略,并将自有商品整合为“超省”、“润发甄选” 两大系列,主打源头直供与高性价比,同时优化新品引进机制,强化商品差异化;在体验端,通过调整商品陈列与场景设计,打造沉浸式购物环境。

图源大润发消息微信公众号

尽管转型初期有一些积极信号,但大润发面临的深层挑战并未消失。大润发中型超市以及会员店的品牌认知度仍需长期培育,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整合与数字化建设作为转型的硬骨头,需要持续且大额的资金投入,这对刚实现扭亏的大润发而言,无疑是不小的压力。

传统零售企业的转型,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案例,需要在战略上保持定力,在执行上持续优化。大润发的转型之路已经走过小半年,对于这头“零售巨兽”而言,如何在跟随中找到突破点,如何将资金高效投入核心能力建设,是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