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证券香港孙公司西证国际证券将于月底摘牌退市,十年亏超10亿港元

蓝鲸财经
Sep 16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9月16日讯(记者 陈晓娟)停牌逾一年后,西南证券(600369.SH)境外孙公司的上市之路正式画上句号。

西南证券公告称,全资子公司西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西证国际投资”)之控股子公司西证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西证国际证券”)因未能在2025年9月3日复牌截止日前达成复牌指引,将于9月29日也就是本月底摘牌。

作为西南证券推进国际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西证国际证券表现始终未能达至预期。回溯近十年发展历程,后者已累计亏损超10亿港元,一度资不抵债,经营压力可见一斑。

针对本次退市事宜,西南证券表示,西证国际证券经营规模较小、在公司整体业务中占比较低,退市不会对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产生影响,公司已提前做好相关预案,积极谋划境外业务转型发展,将以现有的西证国际投资为平台,服务境内外企业跨境资本运作。记者就后续规划向西南证券发出采访邮件,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西证国际证券十年累计亏损超10亿港元

西证国际证券的退市结局,早在两年前便埋下伏笔。2023年9月,西南证券公告称,西证国际证券因未能维持足够营运水平及拥有相当价值的资产保证其股份继续上市,被港交所停牌。后续,西证国际证券向港交所申请复核均以失败告终。2024年3月,港交所上市复核委员会决定维持暂停西证国际证券股份买卖的决定。

在停牌一年多的时间里,西南证券也曾尝试通过股权转让方式为西证国际证券寻找买家。2024年6月22日,西南证券公告称,西证国际投资于6月21日与黄文轩签订协议,西证国际投资拟向黄文轩转让其持有的西证国际证券全部股份(合计27.13亿股,持股比例约为74.1%)及5.8亿港元永续证券。此次交易中,西证国际证券股权的转让价格确定为8966.2744万港元,永续证券转让对价确定为1港元,合计8966.2745万港元。

尽管与初始投入相比,不足1亿港元的转让价属于亏本生意,但由于买方未按时促成融资,买卖协议失效,最终事与愿违,买方2700万港元诚意金被没收。

在2014年收购西证国际证券之初,西南证券曾明确表态,进军香港市场、打造海外平台是国内券商提升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而通过西证国际收购香港上市券商(即西证国际证券前身敦沛金融)的方式,是西南证券快速建立香港业务平台,延伸业务链条,构建跨境服务业务体系的较好选择。

从后续实践看,这一出海布局的回报并未达到预期。西证国际证券不仅未能成为业绩增长引擎,反而长期亏损最终退市,也是一场较为失败的海外扩张案例。

记者梳理发现,业绩层面,作为西南证券境外业务的重要承载主体,西证国际证券仅在收购当年的2015年和2017年实现盈利,净利润分别为0.14亿港元、0.01亿港元,其余年份均深陷亏损泥潭,十年累计亏损规模已突破10亿港元。

2020年至2024年,西证国际证券分别亏损1.38亿港元、0.59亿港元、2.41亿港元、0.16亿港元、0.11亿港元。今年上半年,西证国际证券再亏0.11亿港元。不佳的业绩表现,也一定程度影响到西南证券。

从业务层面看,西证国际证券近年亦进入收缩通道。2021年12月,西证国际证券停止期货期权的直接经营业务;2022年5月,暂停直接经营证券经纪及孖展业务板块的经纪业务;同年7月,终止保险经纪以及相关财富管理业务;2023年4月,受监管对旗下持牌实体的保荐限制影响,其停止IPO保荐,企业融资业务收入显著下滑。

截至2025年6月30日,西证国际证券总资产为0.83亿元,仅占西南证券总资产的0.09%;净资产为-0.55亿元,资不抵债。西南证券在摘牌公告中表示,西证国际证券“经营规模较小、在公司整体业务中占比较低”,也侧面反映出国际业务布局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图片来源:西南证券公告)

将以西证国际投资为平台服务跨境资本运作

随着西证国际证券退市落定,西南证券下阶段国际业务如何开展?

西南证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提前做好相关预案,积极谋划境外业务转型发展,“将以现有的西证国际投资为平台,通过境内境外协同,更好地服务境内外企业跨境资本运作,努力促进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并对外表示,西证国际证券摘牌“有利于公司境外业务轻装上阵,更聚焦、更高效”。

记者注意到,西南证券在2025年半年报中提及,西证国际证券持续压缩运营成本,西证国际投资积极推进股权转让及后续相关工作。为此,不排除后续会有股权转让动作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西南证券2025年半年报)

深圳中金华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涛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对西南证券而言,出售西证国际证券是必要且务实的决策,“俗话说‘长痛不如短痛’,当前西证国际的风险漏洞尚在可控、可补救范围内,此时及时抽身止损,无疑是破局良策。”

实际上,中资券商出海并非易事,部分券商出海业务以草率退场结尾,如海通国际因激进扩张导致巨亏退市。

龚涛分析认为,中资券商在港公司亏损甚至摘牌,反映出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水土不服,两地营商环境、监管规则、市场生态等方面差异较大,部分在港子公司未适配境外市场特性,仍沿用国内经营理念、业务模式与风控逻辑,难应对境外市场需求与风险;二是海外竞争硬实力不足,境外市场竞争激烈,立足者多为大型跨国投行,而部分公司资本金有限、抗风险能力弱,遇市场波动或业务挫折便难持续运营,最终退出。

“券商布局海外市场须以自身实力为根本支撑,可充分借鉴国际头部投行的成熟经验及部分国内企业出海的实践路径,采取‘小步快跑’策略,从聚焦单一业务合作切入,逐步搭建本土化海外团队,找到细分领域的生存之道,稳步拓展海外业务版图。”其建议道。(蓝鲸新闻 陈晓娟 chenxiaojuan@lanjinger.com)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