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信托17亿资金遭“信保贷”骗局,涉徽商银行、中国人保

财中社
Sep 18

  近日,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一桩横跨六年、牵涉央企信托、上市银行、头部保险企业的巨额骗贷案,于2025年7月进入庭审收官阶段。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庭审中,深圳兴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迟金龙当庭认罪认罚——其主导的“信保贷”骗局,已导致超17亿元信托资金至今无法收回。

  与迟金龙面临刑事追责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另一位关键涉案者:曾以80亿元身家登上“胡润全球富豪榜”的世纪华通原董事邵恒。司法材料显示,邵恒团队通过“冒用人头”方式骗取贷款12.7亿元,最终造成金融机构实际损失4.2亿元,但他却在2025年7月收到了贵阳市观山湖区检察院的《不起诉决定书》,免于刑事处罚。

  这场最初被标榜为“风险共担、多方共赢”的金融创新合作,为何会沦为内外勾结的资金骗局?随着庭审细节逐步披露,这起大案背后的行业漏洞与监管难题引人关注。

  从合规创新到利益输送

  2019年6月,华能贵诚信托有限公司(下称"华能信托")与徽商银行(03698)签署《信托贷款资产管理服务协议》,启动"信托募资+银行放贷+保险担保"的"信保贷"业务。

  按照设计,华能信托通过"金盈系列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公众资金,徽商银行负责贷款全流程管理,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下称"深圳人保")承担违约赔付责任。

  然而合作落地的关键环节已暗藏玄机。

  司法材料显示,徽商银行"信保贷"业务负责人张川、刘成辰未通过正规渠道筛选合作方,而是直接将深圳兴睿科技实际控制人迟金龙引荐给华能信托。

  迟金龙随后通过广北融资租赁实际控制人曾向璇,联系到时任深圳人保车险直属支公司总经理邓椿。经四方沟通,华能信托与深圳人保于2019年6月25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业务就此启动。

  这场看似合规的合作背后,实际已形成完整利益输送链条。

  邓椿默许迟金龙获取盖有深圳人保公章的《金融机构贷款损失信用保险合作方案》,为后续伪造保单提供便利;张川、刘成辰在收受迟金龙476万元贿赂后(刘成辰400余万元,张川76万元),全面放弃风控审核职责——不仅未核实借款人真实身份与借款意愿,更违规为虚假"借款人"开立账户并关闭短信通知功能,导致数百名"被贷款人"对名下贷款毫不知情,制度设计的防线在权力寻租面前形同虚设。

  从首笔“人头贷”到富豪涉案

  迟金龙的骗贷操作从一开始就目标明确,他以年利率7.5%的成本从"信保贷"获取资金后,额外加收0.5%-3%手续费转贷给下游用户赚取利差。

  按照邓椿"第一笔业务须定向发放"的要求,迟金龙从曾向璇提供的资料中挑选321名"人头",伪造2500万元借款申请,最终通过徽商银行审核获得2512余万元贷款。这笔资金被归集至曾向璇账户用于经营与挥霍,至今未归还。

  更大规模的资金挪用来自世纪华通原董事、胡润富豪邵恒的团队。1985年出生的邵恒曾以80亿元身家位列2020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第2276位,其通过出售游戏公司"七酷网络"成为世纪华通第二大股东。

  据检方指控,2019年邵恒为实际控制的中拓商业保理公司融资,安排员工宋云飞"支付好处费购买人头信息",收集200余人身份资料,为关联企业无锡玖城二手车公司骗取贷款。

  司法材料显示,邵恒团队通过该方式共骗取贷款12.7亿元,截至案发仅归还本金8.3亿元、利息0.2亿元,造成4.2亿元实际损失。

  随着2020年底下游还款能力下降,资金缺口持续扩大,迟金龙采取"以新还旧"策略,重复使用信贷人员信息申请新贷,甚至安排下属冒充深圳人保工作人员与华能信托沟通,刻意掩盖风险真相。

  这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直至2021年11月才彻底暴露——华能信托通过徽商银行代销的"金盈30号"第49期信托计划到期,5亿元本金无法按时兑付,且未对外发布任何说明公告,引发投资者集体诉讼。

  迟金龙待判,邵恒不起诉

  2023年2月,华能信托向贵阳市公安局观山湖区人民法院报案,同年4月警方立案侦查,迟金龙、张川、刘成辰等人陆续被刑事拘留。

  值得注意的是,案件关键参与者邓椿与许浩强(邵恒下属)均在案发前去世,导致部分核心证据链断裂,给案件调查带来阻碍。

  2025年6月至7月,迟金龙案一审开庭,检方以"骗取贷款罪"(涉案17亿元未收回)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行贿476万元)对其提起公诉,鉴于其当庭认罪认罚,检方建议两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6年6个月,目前案件尚未宣判。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邵恒的司法结局。2025年7月10日,观山湖区检察院对邵恒作出《不起诉决定书》,理由包括:经电话传唤后主动到案构成自首;自愿认罪认罚;案发后主动退缴赃款4亿元(其中1.5亿元已发还华能信托);名下3.4亿股世纪华通股票被冻结,具备持续退赔能力;且无犯罪前科,社会危害性较小。

  机构违规背后的风控溃败

  徽商银行近年频发的风险事件与违规问题,凸显其在合规管理与内部控制上的深层挑战。2024年曝光的“信保贷”骗局涉案金额达17亿元,其中首笔2512万元“人头贷”因虚假借款人信息未被有效识别顺利过审,导致数百名受害者在不知情下背负贷款,暴露出技术风控环节的明显缺陷。

  监管记录显示,该行违规问题呈多地域、多领域蔓延态势。2021至2024年间,总行及分支机构累计收到28张行政处罚单,罚没总额达2279万元。2023年12月,安徽监管局一次处以395万元罚款,直指其“管理不到位,多家分支机构违规向虚假项目提供融资”。2024年违规态势持续升级,全年罚没金额达2135万元,涉及16张罚单,其中合肥宁国路支行因流动资金贷款全流程管理缺陷被罚550万元,南京分行因“与身份不明客户交易”等七项违规被罚350万元。2025年截至8月,该行又新增19张罚单,罚没金额超500万元,信贷风控漏洞尤为突出:池州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回流被罚30万元,芜湖政务区支行因贷前调查不审慎被罚35万元,宣城宁国支行因固定资产贷款管理问题被罚30万元,安庆分行则因“贷款三查未尽职、违规放贷”等多项问题被罚117万元,成为年内单笔最高罚单。

  数据治理问题同样显著,2025年5月,淮北分行因“监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被罚41万元,时任小企业银行部负责人张方远同步被警告并罚款6万元,反映出数据管理环节的内控失效。

  更为严峻的是高层腐败形成的连锁反应。2021年以来,三任董事长接连被查:首任董事长戴荷娣在2001至2019年间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财物超1500万元,在贷款审批等方面为他人谋利,2022年5月被判有期徒刑12年;继任者吴学民因“靠金融吃金融”,利用融资审批权进行权钱交易致国有资产重大损失,2022年3月被查处;第三任董事长李宏鸣在2007至2016年任职期间非法收受财物9085万元,在贷款发放中滥用职权,2024年5月一审被判14年6个月。2024年1月,前副行长高广成因涉嫌受贿、违法发放贷款罪受审,其违法行为与贷款审批乱象形成呼应,进一步揭示该行治理层面的系统性混乱。

(文章来源:财中社)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