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独角兽金晟新能赴港IPO,两年半亏超9亿,18亿短债压顶

市场资讯
Sep 18

  来源:尺度商业

  文 | 张佳儒

  编辑 | 刘振涛

  在近年资本市场的造富赛道中,动力电池无疑是佼佼者,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二位,总市值分别为1.67万亿和1万亿,实控人在各大富豪榜单中名列前茅。

  在动力电池产业链中,锂电池回收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的造富能力。其中,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 “金晟新能”),登上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其估值高达120亿。广东李氏兄弟凭借在金晟新能的持股,实现数十亿财富。

  金晟新能是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且是全球第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再生企业。9月3日,金晟新能更新招股书,再次向港股上市发起冲刺。

  与亮眼的行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下的金晟新能正深陷盈利与估值的双重困局之中。

  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金晟新能累计亏损高达9.59亿元。估值出现缩水迹象,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上,金晟新能的估值降至73亿元。

  更严峻的是资金压力。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金晟新能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61万元,但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贷款高达18亿元,“现金短债比”仅2%左右。

  资金链紧张的现状,让金晟新能此次港股上市,成为关乎企业后续发展的关键一役。

  “全球第二”两年半亏超9亿,

  金晟新能盈利难在哪儿?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你想过吗?首批进入市场的车辆陆续迎来报废期,由此产生的退役动力电池都去哪里了?

  金晟新能的业务模式给出了部分答案,公司专注于退役锂电池和锂电池生产废料的回收及再生利用,回收来的产品经化学处理等环节,产出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等,这些产品最终会由下游客户重新制成锂电池。

  2025上半年,金晟新能锂再生利用产品和镍再生利用产品的销售额占总收入的79%以上。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公司是全球第二大的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尽管头顶“全球第二”的光环,金晟新能的业绩表现却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4年,金晟新能实现收入分别约为29.05亿元、28.92亿元、21.57亿元,持续下滑;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9.3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的9.95亿元也出现下跌。

  利润端的表现更为严峻。2022年,金晟新能实现盈利1.51亿元,2023年至2025上半年末,分别亏损4.71亿元、3.44亿元、1.44亿元,两年半亏损9.59亿元。

  令人费解的是,从销量来看,金晟新能的核心产品并未出现下滑趋势。比如碳酸锂,销量从2022年的3633吨增长至2024年的10599吨。销量增、盈利降,金晟新能盈利难在哪儿?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产品定价机制与市场价格波动的错配。金晟新能的产品一般根据现行市价销售产品,而市场价格剧烈下降,形成“采购成本高、销售定价低”的尴尬局面,并直接传导至盈利端。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2年,国内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产生的碳酸锂的平均价格为35.86万元/吨,2024年已经降至6.41万元/吨。

  按照金晟新能预计,国内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产生的碳酸锂、硫酸镍的市价在2025年继续下降,硫酸钴价格小幅增长。这意味着,公司仍要面临不小的业绩压力。

  那么,金晟新能三大核心产品的市价未来能否重回历史高位,推动公司业绩实现爆发式增长?

  招股书中,金晟新能预计,国内碳酸锂、硫酸镍、硫酸钴未来平均售价将以温和上涨为主,难以重现此前的高价位水平。

  比如,金晟新能表示,国内碳酸锂的平均价格预计将由2025年的6.54万元/吨小幅上涨至2031年的7.36万元/吨,远不及2022年高位的42.69万元/吨。

  为了扭转当前的盈利颓势,金晟新能采取或规划了一系列措施。比如以价格锁定机制促进销售,加快存货周转。同时,调整产品结构,生产价格和毛利率更高的电积镍及电积钴产品。

  金晟新能还向上、下游锂电材料生产扩张,比如预计在2025年可以将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推向市场,建立锂电池再生利用的全链条、一体化生态体系。

  现金紧张,短债18亿,

  急叩港股寻募资,估值波动明显

  金晟新能战略清晰但执行挑战不小,技术门槛上,公司坦言“往绩期间并无生产任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的性能有待市场检验。

  在市场竞争维度,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维权)、欣旺达、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国内主要电池厂商均已布局锂电池回收业务,这将持续考验金晟新能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金晟新能当前面临严峻的资本开支压力。

  招股书显示,金晟新能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2022 年末的 2.11 亿元,降低至 2024 年末的5304万元 ,2025 年上半年末进一步滑落至3661万元,7月底的数据是2420万元。

  与此同时,金晟新能债务压力高企。截至2025年6月30日,金晟新能的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为21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及其他贷款为18亿元,“现金短债比”仅2%左右。

  金晟新能在招股书中表示,如果不能及时还债,公司可能无法扩充业务,还可能被迫出售资产、寻求额外资本或寻求重组债务。

  从外部融资渠道来看,金晟新能获取资金的路径主要有两类,一方面可继续向银行贷款,不过,产生的利息费用将加剧盈利压力。招股书显示,2024年,公司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利息高达6611万元,2025上半年的数据是4666万元。

  另一方面,金晟新能可通过机构融资或港股IPO募资。当前,公司正全力推进港股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港股IPO募资效果与估值挂钩,估值不仅是发行价定价的核心基础,更直接影响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然而,金晟新能近年估值表现并不稳定,甚至呈现增长停滞、下滑迹象。据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数据,公司在2024 年榜单中的估值为120亿元,然而 2025年榜单中,估值大幅下跌39%,降至73亿元。

  从招股书披露的历次股权变动参考估值来看,2023年3月至2023年5月的多次股权转让中,金晟新能参考估值包括120亿元、102亿元。2024年11月的股权转让参考估值76亿元,这一估值与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上的73亿元较为接近。

  2025年5月,金晟新能与江西东亮订立一份认购协议,这是公司所披露的最新一次股权变动。根据协议,江西东亮同意认购股份,认购代价参考公司投资前估值102亿元,相比2024年11月的76亿元估值出现大幅增长。

  招股书显示,江西东亮由金晟新能创始人、控股股东李氏五兄弟各自持股20.00%,合计持股100%的公司。

  也就是说,李氏五兄弟借助本次认购行为,推动了金晟新能参考估值的提升。

  综合来看,2023年3月至2025年5月的两年多时间里,金晟新能估值整体呈现停滞甚至下滑态势,这对其IPO定价与融资成效将造成怎样的影响,有待观察。

  事实上,此次冲击港股并非金晟新能首次冲刺资本市场。公司曾于2022年启动A股上市程序,但最终在2024年8月终止A股上市辅导,转而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未来,金晟新能能否成功登陆港股、顺利募资,进而缓解资金压力、扭转业绩困境,我们将保持关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红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