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一年卖300亿的美妆品类,“死”于低价内卷

蓝鲸财经
Sep 24

文|化妆品观察

面膜,这个曾缔造美妆行业增长神话的超级品类,如今正深陷“低价螺旋”的困局之中。

一面是供需失衡——迄今为止,共计有2.6万+个品牌推出11万+SKU面膜产品,当供过于求,且同质化严重,“内卷”已成定局;

一面是格局震荡——美即退场、敷尔佳失速、悦诗风吟悄然离场,昭示着连头部品牌也难抵行业寒流;

更值得注意的是,平台格局也在发生变化——抖音、拼多多面膜销量超越淘宝天猫,低价面膜正以极致性价比优势抢占市场。

在这场消耗战中,面膜品类被迫陷入“价格下降→利润压缩→用料越差→更低信任→价格进一步下探”的螺旋。一旦生态链彻底崩塌,无人能够幸免。

但危机,往往伴随着重构的契机。如今,拐点出现,面膜品类的下半场,既决高下,也决生死。

面膜品类“降温”

面膜新品的备案概况,可谓是面膜市场的“晴雨表”。

根据美修大数据,近10年面膜品类的推新概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2016-2020年,每年面膜新品数不超过3000个,虽有波动,但整体仍偏平稳。

自2021年起,面膜备案步入快车道,当年超8千个品牌入局面膜赛道,涌现出1.3万+件新品,同比增幅高达293%,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至2023年达到顶峰,当年新品备案数超2.6万件。

经过短短几年的井喷式增长,2024年,面膜新品备案迎来新拐点,全年新品数同比下跌4.4%至2.5万件,今年更是出现两位数下滑,1-8月面膜备案数同比下滑19.3%至1.4万件,下半年或将持续这一下滑态势。

具体到品牌端,各品牌在面膜品类的布局上逐渐归于冷静。

热门品牌TOP10(按美修指数降序排列)中,近三年面膜备案数复合增长率为负数的品牌占比达八成;面膜数累计最多的是薇诺娜,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25.46%;跌幅最大的是雅诗兰黛,自去年开始,便未再推出任何面膜新品;而今年以来,除了雅诗兰黛,香奈儿、自然堂面膜备案数亦为0。

再看面膜数TOP10品牌,几乎都拥有上百款面膜产品,虽然下滑态势没有热门品牌TOP10那么“惨烈”,但近三年面膜备案数复合增长率为负数的品牌也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泊泉雅、透蜜在去年直接从双位数跌至个位数,后者今年以来更是陷入沉寂。

面膜推新“降温”背后,是一个残酷的事实——面膜,曾是品牌溢价能力的象征、渠道增量的保证,而今却沦为满减赠品,在同质化竞争中不断透支价值与信任,不再是品牌的增长引擎。就连专业面膜品牌,近几年也“偃旗息鼓”。

曾连续五年蝉联国内面膜品类老大的美即,逐渐淹没在众多面膜概念中,2024年以“闭店”落下帷幕;凭借医用敷料概念使得毛利率堪比茅台的“医美面膜第一股”敷尔佳,如今也增长乏力。

显然,一路狂奔的面膜,被按下了“暂停键”。

曾托起头部品牌和代工厂

在国货崛起的叙事里,面膜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难再找到一个品类像面膜一样,不仅具备多重特性,还可满足市场与消费者多重需求,从而让其以单品类长期在行业霸榜。”在和麦贺达集团副总裁田黎明看来,面膜品类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时可见的功效(降低消费者信任门槛)+渠道红利(微商加速品类扩散)+分销利益设定合理(低决策门槛与高毛利驱动)+ 消费者教育的成功+工艺技术升级,促使面膜成为时代红利型品类。

“面膜火起来是天时地利人和,产品体验的提升承接了国人护肤消费需求的兴起。”正如诺斯贝尔数据及传讯经理黄白鹭所言,面膜产能和技术不断提升,使大规模生产高品质面膜成为可能。面膜以舒适的体验和即时可见的效果,成为消费者尝试“护肤升级”的首选入口。

作为一个国民度很高的品类,面膜相比其他美妆品类,复购率高、渗透率高且毛利率高,吸引了大量资本和品牌入局。

典型如珀莱雅,2019年曾推出“黑海盐泡泡面膜”,在李佳琦等头部主播的助力下,一举成为当年7月淘宝和天猫全网护肤品品类销量第一,珀莱雅自此崭露头角。

在领头羊的推动作用下,面膜品类升温,据欧特欧国际咨询公布的数据,2021年内地市场线上渠道面膜产品的零售额为332.7亿元,这正与彼时面膜备案数激增相呼应。就连诺斯贝尔、贝豪等供应链企业,也凭借精准卡位,吃到了品类红利。前者更是由面膜打开市场,如今已成为全世界面膜ODM规模第一的企业,并成功上市。

低价卷死大象

作为最早崛起的品类,面膜的衰落轨迹同样令人震惊,其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具有警示意义。

“李鬼”泛滥。

产品同质化已成为行业通病,只要出现一款爆品,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概念相同、成分照搬且价格更低的产品来收割,导致出现“李逵”打不过“李鬼”的窘境。

珀莱雅对此深有体会。“黑海盐泡泡面膜”打爆后,便成为市场上争相模仿的对象,各大平台上价格更低、功效宣称更显著的泡泡面膜眼花缭乱,珀莱雅只能眼睁睁看着销量高开低走,昙花一现。

经此一役,珀莱雅避开面膜的同质化红海,切入门槛较高的抗衰精华赛道,辅以“早C晚A”的护肤概念,得以重构品牌护城河。

价格崩塌。

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便成了决定生死的筹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品牌纷纷降价促销,陷入畸形的价格战。

以2025年1-6月抖音面膜GMV TOP10品牌榜为例,过半品牌的明星面膜单片价格跌至个位数,如GIK的明星面膜单品低至1.8元每片。而TOP1原生密码虽然单片价格高至49元,但其价格高并却不意味着品质高,对行业的价值也有待商榷(详情见《客单价1800+元的面膜,在抖音卖了超10亿》)。

另一个佐证是,从近12个月(2024年2月1日-2025年1月31日)的数据来看,抖音面膜市场已经全面超越淘宝天猫,在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期间,拼多多面膜销量也出现超越淘宝天猫的迹象,可见极致性价比面膜正在抢占市场。

拼多多面膜市场正在萌发(诺斯贝尔联合用户说发布的《2025中国面膜市场创新与全球消费趋势报告》)

就连昔日的“面膜王者”美即,为了提高市场份额,也不得不加入价格战——如主打产品“黑茶酵力纯净细嫩面膜”,团购价打3折每片只要5.9元。而此前,美即的产品在线下最低只打九折售卖。

而一旦消费者形成“面膜就值这个价”的认知,整个品类的高端化路径就被彻底切断。当降价促销未能奏效,美即后续又推出单片30元左右的护理式面膜,试图转战中高端市场以提振业绩,但已“无力回天”。

信任透支。

在追求“高效护肤”的消费趋势中,从功效、概念到技术、成分再到膜布,面膜品类全方位开卷。

当一盒面膜,宣称富含烟酰胺、泛醇、丙二醇、光果甘草、透明质酸钠等各种知名成分,天然膜材,靶向渗透,从肌底改善问题,既抗皱又美白,各种BUFF叠满,却只卖9.9元一盒时,“只加了水、防腐剂”可能就不是一句玩笑话了。

但这种面膜,在各大电商平台比比皆是。某代工厂负责人透露,目前行业100盒的订单都有人做,可现货,可订制品牌。其质量,可想而知。

田黎明坦言,面膜品类的沦陷,始于行业一段时期的劣币驱逐良币,“国外品牌放弃这个赛道,国内品牌大卷特卷,用料越来越差,价格越来越低”。与之相反的,却是层出不穷的“奇迹成分”和夸大宣称,消费者不是专家,但也不是傻子,当品类价值一再被透支,带来就是信任的崩塌。

与此同时,直播电商的兴起加速了面膜的价格透明化,当消费者可以在直播间用不到原价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产品时,面膜的价值感便难以维持,逐渐成为引流工具和凑单赠品。

丽宝康美(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淀华就表示,“对于面膜,我一般给人的建议是选择知名品牌最便宜的那一款,网上一搜一大堆,甚至比白牌还便宜。”

面膜“高端化”序幕拉开

那面膜还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答案是肯定的。

据诺斯贝尔联合用户说发布的《2025中国面膜市场创新与全球消费趋势报告》(简称《报告》),面膜品类正以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稳健增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扩张至400亿美元(约合2905亿人民币),其中中国面膜市场规模将突破1464.2亿元。

在黄白鹭看来,“面膜是一个长红品类,是为数不多的由中国品牌和供应链引领全球市场的品类,尤其是面贴膜,无论在欧美还是东南亚地区,都处于领导者地位。”

“面膜仍是‘超级品类’,但需跳出存量博弈。”在《化妆品观察》的采访中,贝豪集团CEO梁宏丽如是表示。

如何做,仍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行业人士的反馈中,《化妆品观察》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打造“首个”心智。不少品牌总把“创新”挂在嘴边,可真正能做到“差异化”的却屈指可数。

珀莱雅首推泡泡面膜、美即首创单片销售模式、敷尔佳开创“医美面膜”,都验证了一点——品牌唯有打造出“第一认知”,率先抢占用户的心智高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第二,价值创新。“差异化”只是找到蓝海的入口,要守住蓝海,还需为用户提供 “不可替代的价值”。

梁宏丽认为,化妆品产业将加速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面膜创新的重点可聚焦让产品超越“功能载体”,成为连接技术、文化与情感的“美学符号”。

黄白鹭同样指出,面膜曾是众多新品牌切入市场的核心爆品,也是品牌产品矩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其常作为赠品,并非价值缺失的体现,反而正源于其强大的引流能力与普适需求。

她强调,面膜的价值感可被重新塑造——融入科技力、情绪共鸣与可持续理念,走向人群、场景与功效的精细化发展,从而成为兼具功能与情感意义的护肤载体。而从新品策划角度来说,接下来有4类潜力面膜值得关注——即时性面膜(闪电战护肤)、密集型面膜(肌肤特训营)、精准型面膜(狙击手式护理)以及体验型面膜(感官疗愈场)。

第三,高端化。“面膜高端化”已是必然趋势。最有力的佐证是,面膜的价格带呈现两极分化,根据《报告》,从销售额来看,抖音、淘宝天猫两大平台的贴片面膜核心价格区间均为100~300元,占平台约40%市场份额,可见,在主战场,面膜品类正在往中高端方向发展。

积极的信号是,这方面已有鲜活的成功案例。范冰冰就靠一片中高端面膜“杀”了回来,凭借“海葡萄凝水保湿面膜”“VC大桔美白面膜”等大单品,跻身“2025年1-6月抖音面膜GMV TOP10品牌榜”第9名。

高端面膜市场也不断迎来新玩家。林清轩不久前正式入局,推出新品“油绷带V脸”面膜,“我们希望用高品质的面膜,让消费者重新认识面膜的价值。”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直言。

2025年,面膜市场的叙事远未终结,而是迎来拐点——高端化序幕的开启,标志着行业正式步入以价值重构为核心的下半场。唯有真正跨越品牌升级与产业洗牌的寒霜,才能拿到下半场牌局的入场券。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