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策协同,筑牢“十五五”价格合理回升基石

中国青年报
Sep 23

当前,物价长期低位运行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是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微观体感却存在一定“温差”的重要原因。

——————————

物价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民生与企业的“体感温度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近期在发布最新的经济数据时表示,8月主要指标总体平稳,经济增长“稳”没有改变,就业“稳”没有改变,价格“稳”也没有改变。

在3个“稳”中,价格因持续低位运行备受关注。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长期处于低位,不过,在政策推动下的积极变化正在累积,8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9%,涨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月回升。付凌晖指出,这主要由工业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回暖带动。

当下正值“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的关键阶段,下阶段经济走势及价格调控路径,成为宏观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闫衍谈到,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为5.3%,超过市场预期,但三季度经济下行压力凸显,8月一些宏观指标回落,为完成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如何稳物价,扩内需,是否需要像去年四季度一样出台一揽子刺激政策,这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9月21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提出,站在“十五五”规划政策窗口期,需高度重视价格问题,通过多项举措推动“十五五”时期价格合理回升。在同日举行的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当前价格低迷现状、影响因素及破局策略展开深度研讨,为“十五五”期间稳定价格、夯实经济增长基础提供关键思路。

政策发力与“反内卷”见效,核心CPI持续回升

8月价格指数出现了一定的积极变化。在整体物价低位运行的背景下,核心CPI连续4个月回升,反映出供需关系、消费市场等领域的改善态势。

这一回升态势,离不开政策推动与市场环境优化。付凌晖解释,今年以来,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企业无序竞争治理稳步推进,工业消费品领域供求关系持续改善,带动价格上涨;同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居民暑期出行、文旅消费升温,高品质社会服务需求扩大,推动服务价格回升。

8月核心CPI为2024年2月以来最高,是否意味着价格迎来了转折点?

对此,付凌晖表示,判断经济指标转折点需谨慎分析。从近期情况看,推动CPI合理回升的有利因素较多。一是消费需求有望扩大。随着天气转凉,食品消费需求有所增加,中秋、国庆节日临近,假日消费也有望扩大,将有利于带动CPI上涨。二是季节性因素带动。随着季节变化,服装换季上新,价格可能会稳中有涨。新学期开学后,教育服务需求扩大,也会带动相关价格变化。三是“反内卷”治理效果显现。近期,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带动相关行业生产价格出现积极变化。生产价格向消费价格传导,也有利于CPI回升。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也显现向好迹象,8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较上月收窄0.7个百分点,环比持平。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关注到,“反内卷”助力物价改善。他说,无论是当前物价运行改善还是未来进一步推动物价回升,以“抵制企业无序竞争、推动重点行业产能治理”为核心的供给侧“反内卷”都被当成重要的政策工具。

一组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反内卷”正在显效。8月份,煤炭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出厂价格比上月收窄3.2-10.3个百分点,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价格同比降幅分别收窄2.8和0.6个百分点,这5个行业对PPI同比的下拉影响比上月减少约0.5个百分点。

不过,价格领域仍存隐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毛振华指出,8月CPI同比下降0.4%,环比持平,市场供求矛盾尚未缓解,且CPI已连续30个月在0附近波动,PPI连续30多个月处于负区间。

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加剧了价格困局。毛振华提到,8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降幅虽总体收窄,但长期处于下行通道,居民资产负债表缩水,通过“房价下跌—居民消费意愿收缩—企业利润承压—就业与收入预期恶化”的链条,加剧对经济的“负向循环”。

更值得关注的是,与价格密切相关的GDP平减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已连续9个月为负,创下历史最长负增长纪录,名义GDP增速显著低于实际GDP增速,不利于经济良性循环。

多重因素制约价格回升

物价保持合理水平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将影响企业增产增收,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收入。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目标为2%左右。报告提到,结合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物价目标设置经验,2%通胀已成为发达经济体普遍认可的“价格稳定”标准,也符合中国从工业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型的现实情况。

多位专家认为,当前,物价长期低位运行是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也是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微观体感却存在一定“温差”的重要原因。为何价格低迷局面难以扭转?多名专家从多维度剖析根源,认为这是经济增速换挡、内外供需失衡、宏观主体预期偏弱等多重矛盾叠加的结果。

“经济基本面是决定物价走势的基础。”毛振华谈到,“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速将继续换挡,经济增长承压直接制约价格回升——经济高速增长期往往伴随价格上行,而增速换挡期内,企业盈利空间收窄、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导致商品与服务价格缺乏上涨动力。同时,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外需承压,叠加居民收入预期偏弱、就业压力大,进一步抑制消费改善,加剧物价下行压力。

他认为,本轮物价持续偏低的核心约束在于需求不足,这一因素或将持续影响“十五五”时期物价走势。过去价格问题常被忽视,如今已成为影响民生、企业经营与经济增长的核心变量之一。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高培勇指出,价格持续低迷有两大核心原因: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是收入与财富分配格局变化引发预期下行。这种预期变化会深刻影响当前消费和价格水平,分析宏观经济必须将预期纳入考量变量。

“从长期看,人们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预期不仅仅取决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更多取决于未来分配制度的走势。”高培勇建议,“十五五”时期,要作出更贴近中国现实的分析,在短期政策调节和刺激之外,走出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根本,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道路。

“消费已不仅是‘收入的函数’,更是‘财富积累的函数’。”高培勇建议,当前的分配改革需兼顾“收入分配”与“财富积累分配”,且必须聚焦居民个人层面,而非中间环节。具体而言,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

他关注到,当前,宏观政策围绕着提振消费“火力全开”,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是3000亿元以旧换新财政补贴政策,“不要小看它。”“以旧换新”“焕”出了消费新活力。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中旬,今年以旧换新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已超1.9万亿元,惠及超3.2亿人次。

此外,毛振华也提到,“十五五”时期,物价回升有基础。展望“十五五”时期,伴随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反内卷”推进下产能治理显效,以及新动能持续蓄势,我国的内需潜力将不断释放,尽管难以彻底解决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但有望阶段性缓和,为物价平稳回升提供支撑。

政策组合与改革协同发力稳价格

针对下阶段及“十五五”期间如何推动价格回到合理区间,多位专家形成共识:需以“明确目标+政策组合+改革深化”为框架,既靠短期政策稳需求、防风险,也靠长期改革破瓶颈、强基础,形成合力破解困局。

在目标设定上,毛振华提出,将CPI同比增长2%作为“十五五”长期平均通胀目标,且从“控制目标”转为“奋斗目标”。若未达标,建议启动补偿机制。补偿机制需综合参考失业率、税收增速、企业及居民收入增速等微观“体感”指标,确保政策调节贴合市场实际。

面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毛振华认为必须突破传统政策局限,“出大招”刺激内需。在短期政策层面,借力财政政策,通过“三个抓手”发力:一是向居民发放消费补贴,将低效、无效基建支出转为民生消费补贴,提振居民消费能力与信心;二是发放保障房购买专项补贴,从供需两端推动房地产市场出清;三是推出债务置换方案,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在货币政策方面,降准降息仍有操作空间,需聚焦服务消费、“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沛。

“我们要全面推进‘反内卷’治理,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供给结构。”在毛振华眼里,“反内卷”已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的关键举措,需多措并举持续推进反内卷治理。他还提及,坚决制止地方“一哄而上”布局“热点行业”。

针对下阶段的经济形势,他提出,当前提振最终消费需求是核心,但居民部门杠杆率下降、预防性储蓄倾向上升,短期内不宜过度依赖居民加杠杆,应重点稳住企业部门杠杆,适度提升政府杠杆率。“如果通胀比较低,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不退坡’,给市场一颗‘定心丸’。”

长期改革则需破解深层矛盾,其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稳价格的重要支撑。

此外,在市场机制建设上,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还提到,“内卷”本质是“市场出清机制缺失”,部分企业与地方政府“托底”低效产能挤压市场空间,未来,需深化国企改革与地方财税改革,让价格成为供需平衡的“信号灯”;同时要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保护民营经济。他进一步强调,稳价格的核心是稳消费,稳消费的关键是稳收入,而稳收入的基础是稳就业,稳就业则依赖于稳企业。通过“稳企业”实现“稳就业”“稳收入”“稳消费”的连锁效应。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